“一带一路”下的马来西亚华人与中马文化交流
2016-11-25胡春艳
胡春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一带一路”下的马来西亚华人与中马文化交流
胡春艳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不断加强,合作日益频繁,关系日益紧密。在中马文化交流中,几百万的马来西亚华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官方的以及民间的渠道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丰富了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其他族群对华人文化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而且有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展示,是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中马文化交流;国家形象
马来西亚作为中国的近邻,“一带一路”沿线上的节点国家,以及东盟的重要成员国,在东亚地区论坛(ARF)、亚欧会议(BAS)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马两国自1974年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以来,文化交流作为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全球化时代,意义更加凸显。中马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对于经贸领域的交流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缓慢。在中马文化交流中,几百万的马来西亚华人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官方的以及民间的渠道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丰富了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其他族群对华人文化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并且有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展示,是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马文化交流现状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公元4世纪,马来半岛东部和北部的古王国就与中国大陆有了往来,在马六甲王朝时达到高峰。当时,马六甲苏丹满速沙(Sultan Mansur Shah)和中国明朝汉丽宝公主的通婚进一步提升了双方关系。西方殖民时期,马来半岛和中国大陆的官方(政府)关系中断,但两地人民之间的接触却突飞猛进。“二战”之后,由于马来西亚是西方阵营中的重要成员,追随英美,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政策,两国的交往基本断绝。1974年,中马两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1999年,在中马建交25周年之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建立全方位的睦邻互信友好合作关系。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马来西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马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意味着双方将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而且民间交往将进一步加强。2014年11月,马来西亚副总理毛希丁访华期间,与中国各层级官员进行了良好而广泛的沟通,确立了加强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领域的合作。
中马两国建交40多年来,双方的经贸往来不断加强,2013年双方的贸易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双方的文化交流受制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才逐渐展开。1990年10月,时任中国国家教委主任的滕藤与当时马来西亚的教育部长安华就两国开展文化交流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互换大学师资,以及开展科学工艺等学术交流计划,标志着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的开始。1999年11月,两国签署了《中马文化合作协定》,为新世纪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具体架构。在21世纪的前10年,两国的文化交流更趋频繁,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不断丰富。2014年是中马建交4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加强。2014年5月30—31日,全国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以及马来西亚驻华使馆等机构在北京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在华访问的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出席了全部活动。在5月31日举行的中马建交40周年庆祝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今天是中国同马来西亚友好关系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牌意义的特殊日子。40年前的今天,周恩来总理同马来西亚拉扎克总理共同签署中马联合公报,马来西亚在东盟国家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翻开了中马关系发展历史新篇章,也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新纪元。中马这两个友好邻邦走到了一起,成为本地区友好合作的先行者和典范。”并表示:“中方愿与马方一道,把两国互利合作与各自发展战略更加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战略互信,不断巩固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进一步扩大互利合作,不断强化两国关系的利益纽带;进一步增进人文交流,不断拉近两国人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创造亚洲更加美好的未来,让进入不惑之年的中马关系不断收获累累硕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①徐焱:《纪念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载《友声》,2014年9月15日。
两国学者的文化交流也是促进双方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召开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间的友谊。2014年5月30日,“马来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共有200多名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新加坡等国的学者参与。在此次研讨会上,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在致辞中表示:“历经40年、跨越两代人的马中关系将继续得到继承和发扬,希望马来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大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共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应有贡献。”②徐焱:《纪念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4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载《友声》,2014年9月15日。2014年7 月3日,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马来西亚伊斯兰发展局和马来西亚国家团结与国民交融局合办,并得到中国国家宗教局大力支持的“2014中国·马来西亚伊斯兰文化交流会暨中国伊斯兰文化展”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金马皇宫饭店大宴会厅隆重开幕。此次活动的主题为“传承丝路情谊,共创美好未来”,包括中马伊斯兰文化交流会、中国伊斯兰文化图片展、中国伊斯兰文物展、《古兰经》诵读、阿拉伯文书法艺术展演、清真食品走进马来西亚六项主体活动。这次交流互动也是中马建交4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马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本次活动必将对加强中马伊斯兰文化的交流,深化两国伊斯兰教界的合作和增进两国穆斯林的友好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③《2014中国·马来西亚伊斯兰文化交流会暨中国伊斯兰文化展在吉隆坡隆重开幕》,2014年7月3日,http:∥www.chinaislam.net.cn/cms/yhjw/yhwl/201407/04-6459.html。
由于马来西华人众多,华文教育发达,使得教育成为中马文化交往中既重要又敏感的一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不允许华文独立中学聘请中国教师,不允许华人学生到中国留学,也不承认中国的大学文凭,限制严格。1997年6月,中马两国签署了《中马教育备忘录》,为今后两国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交流提供了机制,成为中马教育合作的转折点,马来西亚的教育逐渐被中国教育机构认可。此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如大学互换师资,大学之间进行学分转移等等。2003年9月,中国教育部对部分优秀的马来西亚私立院校进行认证,根除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顾虑,选择到马来西亚求学的留学生不断增多。据马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马来西亚留学,而中国在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马来西亚所有国际学生数量的25%,在160多个国家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教育输出市场。①《马来西亚留学:期待中马两国推动学历互认》[DB/OL],网易教育,2012年10月23日,http:∥edu.163.com/12/1023/09/8EG9SNHU00294IIH.html。2011年4月两国终于签订《中马高等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扫清了中马留学教育合作的最大障碍。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总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 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为6 645人,在200多个国家地区中排在第14位。②《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5年3月18日,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可见,随着中马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会更加深入、更加多元。
二、马来西亚华人在中马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三大族群为主的多元族群国家。其中,截至2013年12月,马来西亚总人口为2 994万,华人约为600万,占到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1.9%,③马来西亚统计网,http:www.statistics.gov.my/,2013年12月1日。是海外华人较多的国家之一。几百万的马来西亚华人在中马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了中马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在中马两国还没建交前,以李引桐等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华商就开启了两国交往的民间渠道,为今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1993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广州举行仪式,授予年逾八旬的李引桐先生“共和国一等功臣”的称号,以褒奖他对促进中马关系所作出的努力。④赖顺吉:《马中建交幕后功臣李引桐》,载《资料与研究》1997年第29期革新号,第11页。再如,时任马来西亚乒乓总会会长的华人曾永森开启了中马外交的“破冰之旅”,为促成中马建交立下汗马功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的基辛格”。中马关系正常化以来,尤其是冷战终结之后,马来西亚华人在中马交流中更加活跃,许多民间团体如马中友好协会、马来西亚华商联合会、董教总等等,他们在促进两国贸易、密切两国文化交流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丰富了两国的文化交流,有助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中华文化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母体,对其影响深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保留了中华文化的一些传统习俗及价值观,如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视,以及对孝道、勤俭、和睦等传统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推崇,家族、宗族及家庭观念浓厚。但与此同时,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也深受当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因而又呈现出不同于“母体”的“他者”色彩。因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就是“中华文化传播到马来西亚本土后扎根在马来西亚,并在马来西亚的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经历调整与涵化历程之后发展起来的华族文化”⑤饶尚东:《东南亚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载《东南亚:文化冲突与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9年,第45—47页。。长期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继承和保留,对舞龙舞狮、赛龙船等各种传统活动的坚持和发展,以及对祖先的祭祀、供奉和对神灵的崇拜等。发展到今天,“在华族组织推动下,华族传统文化节日大放异彩。华人庆祝新年、端午节、中元节等,非但在国、州、县以及大小城乡热烈举行,场面盛况不逊色于根源地中国”①刘文丰:《推广华族文化纳入国家主流》,载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华侨华人报刊资料剪辑》,1997年第5期,第71页。。
但我们也应看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主要侧重于通俗文化和表演文化的发展,在高层次文化领域还是缺失的。正如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旅游部长拿督阿卡迪所言,近些年来马来西亚本地华族的文化、艺术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还落后于马来文化艺术的发展。譬如本地华族舞蹈的表演方式已经过时,没有像马来舞蹈一样有渐序的发展。为此中马文化交流领域,政府将先把焦点放在华族舞蹈。②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999年11月24日。因而,中马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可以丰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内涵。
(二)有助于马来西亚其他族裔对华人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由于受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外传播媒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往往带有严重偏见,导致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了解有限,而且充满误读。数量高达5 000多万的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资源,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与和平使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载体和窗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所言:“广大海外侨胞要运用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积极为住在国同中国各领域交流合作牵线搭桥,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③《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
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国家希望能够搭乘中国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也希望加深对中国的认识与了解。正如马中友好协会前主席乌士曼阿旺所认为的:“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以及大马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大马人,除华人外,非华人如马来人都需要学习及了解中国历史。”④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994年11月8日。马来西亚华人众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遍布大马的1 200多所华文学校是传播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传统礼仪最直接的场所和途径。由于华文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及中文热的凸显,也吸引了部分非华裔学生就读华校。这有利于其他族裔对华人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也有助于马来西亚的民族团结和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繁荣。
马来西亚华人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推广。例如,1988年马来西亚华人陈徽崇和陈再藩联手创办的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鼓乐表演形式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令为创意,结合南方广东狮鼓和传统书法艺术的特点,气势磅礴,鼓舞人心,是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创造。正如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之一陈再藩所表示的:“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继承和创造。要让更多年青一代接受古老的传统文化,就需要对文化不断创新,用今天的方式来包装传统文化。”⑤《大马华裔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用现代方式传承文化》,新华网,2012年12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12-12/04/c_124046174.htm。自1984年成立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以来,目前马来西亚有200多支二十四节令鼓队,超过2万名鼓手,而且多为年轻人,影响力不断增大。经过大马华人坚持不懈地推广,二十四节令鼓终被国家当局认可。2009年,马来西亚文化部把二十四节令鼓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马来西亚仅有的两个由华族创作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陈徽崇也因此在2008年荣获马来西亚华社首位“国家文化人物”奖。还有享誉国际的著名书画家,马来西亚现代艺术教育之父的钟正山先生,以及马来西亚紫藤茶艺创办人林福南等文化名人,都为中华文化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马来西亚几百万的华人是向马来西亚其他族裔介绍中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和桥梁,在中马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华人公会总会长廖中莱在出席华人文化协会成立40周年活动时所表示的:“我们要重视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继承和发扬,并希望马来西亚华社能够抓住机会,加强与中国文化社团的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发展。”①《马来西亚华人社团表示重视推广中华文化》,新华网,2014年12月8日,http:∥my.xinhuanet.com/2014-12/08/c_127285013.htm。
(三)有助于中国形象的对外展示与提升
“国家形象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各项活动及其构成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现与象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②管文虎主编:《国家形象论·序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形象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的今天,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并致力于和平、合作、积极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的塑造,但这种美好的“我形象”并没有被国外民众所接受。国际上散布着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对中国的误解和怀疑,使得外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在普遍下降。201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表明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在不断下降,在被调查者中对中国持负面观点的占52%,持正面观点的仅有37%。改善与提升中国的对外形象已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
文化交流以其特有的功能承载着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而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因其自身内在的民族性,以及对祖籍国情况的相对了解,可以成为向居住国政府、公众传递中国“真实”形象,化解对中国认知错觉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在中外交流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2012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中就特别指出,海外华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抓手,侨务公共外交有巨大优势。甚至有评论认为,海外华人已成为中国发挥国际魅力攻势的方式之一。③Joshua Kurlantzick,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pp.76-77.而且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华人新移民群体族群意识的提升,使得该群体更关注中国的外交和国家形象问题,有些华人移民甚至呼吁和鞭策自我素质形象的提升以优化“中华形象”。④华人倾向于用“中华形象”一词来表达自身中华文明跨国传播的传播策略和文化诉求,以避免陷入类似“中国形象”的政治学上的国家概念而招致争议。参见曾筱霞、冰凌:《中华认同与中华形象》,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16日,http:∥www.chinanews.com/kong/2011/09-16/3333684.shtml。可以说,海外华人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载体和窗口,也是推动中国对外关系进步的助推器和润滑剂。⑤龙向阳、周聿娥:《关于“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的再思考》,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第18页。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中国的发展模式引起了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广泛关注。如大马华人希望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能够借鉴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而实现飞跃式发展。⑥许梅:《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载《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6期。但马来西亚对中国其他领域的了解还很有限,他们普遍认可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但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持否定态度,或者认识不清,而且对中国的崛起充满疑虑。马来西亚华人在其中能发挥一定解疑释惑的作用,如马来西亚的华人学者、华文媒体以及华商对中国执政理念的传播解释等。尤其是华文媒体通过与西方媒体的对话和交流,消除误解、猜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世人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正如王赓武教授所言:“大中华的崛起是全球性的意味深长的进步,它可能改变这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⑦Wang Gungwu,“Greater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The China Quarterly,No.136,1993,p.948.
三、结语
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建交以来,各种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关系日益紧密。对于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马来西亚各界基本持积极态度。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表示的:“马方欢迎中国银行在马开办人民币清算行,支持中方提出的亚投行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我们将以外交和务实态度处理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马方愿意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促进东盟同中国关系和各领域合作深入发展,推动东盟成员国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①《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载《人民日报》,2015年3月38日。双方在经贸、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拓展与深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及不断深化的中马交流中,马来西亚华人将发挥着更大作用。他们借助本国较为发达的华文教育、华人社团以及华文传媒加大了其他族裔对华人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并且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展示与提升。正如习近平在2013年10月份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中所表示的:“马来西亚是海外华侨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之一。几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艰苦创业,繁衍发展,为马来西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种族和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中马友谊与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通过投资兴业,捐资助学,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为中马关系发展牵线搭桥。没有华侨华人的努力,就没有中马关系今天的大好局面。”②《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望华人抓住中国发展机遇》,载《南方都市报》,2013年10月5日。
但我们也应看到,马来西亚华人在促进中马文化交流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马来西亚政府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单元化”教育政策并没有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华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压制,华文独立中学的统考文凭一直得不到政府承认。华文学校与中国学校的交流亦受到一定限制。华人文化虽然被纳入国家多元文化的建设中,但是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其处境是“可以继续生存,但平等价值无法获得承认”③《当代马华文化省思座谈》,载《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再如,“5·13”事件后,马来政府强化了马来人的政治地位,并在各领域实施“马来人”优先的政策,华人执政党在政党联盟中不断被边缘化,并引发了华社内部的分裂。因而,囿于“马来人优先”的种族政治环境,马来西亚华人所能影响的舆论容易受到居住国政府的反控制,处于从属地位的华人群体的政治及社会影响力不免受到种族政治和种族意识的干扰,进而削弱了其传导“中国声音”的能量。④林逢春:《马来西亚华人在推进中国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与制约因素》,载《亚非纵横》2014年第2期。
总之,随着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不断推进,中马双方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会更加深入,渠道不断拓展。2014年10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第一所海外大学正式诞生。这也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今后,将有更多的中国大学和研究院到东南亚开设分校。双方将有更多的青年学生到对方的学校和企业里学习、实习,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责任编辑 王 桃 责任校对 李晶晶]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16)04-0027-06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简介]胡春艳(198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外“共有知识”建构研究》(批准号:12BGJ035);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对外战略形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批准号:B20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