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11-25李伟长李元乔

文学与文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南开大学伦理教授

李伟长 李元乔

“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伟长李元乔

2016年3月26日至27日,由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并与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会议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刘俐俐教授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沈立岩教授和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毅老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共汇集了来自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的专家学者近六十名。

此次会议以“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为总议题。刘俐俐教授在会议致辞中阐明如此选题的根本目的有二:其一,由文学叙事与当下国人精神生活状况相关联的切入点,传达和实践文学研究者的人文情怀。其二,在开阔的学科交叉视野中,追求文学叙事理论体现中国传统、凸显中国原创特质的理论建设目标。会议以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理论建设的担当与人文关怀为宗旨,围绕会议的总议题,又分为几个讨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形成了若干学术热点。

刘俐俐教授以“‘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会议议题的学理思考——以‘文学叙事’理论与伦理理论之关系为中心”为题,阐述了对此次会议选题的思考。她首先从人类本能基点出发论述了叙事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人类学视野出发,伴随人类对自身性质认知的不断深入,文学叙事理论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出现了像“听觉叙事”、语图关系研究等涉及符号学、广义叙述学等交叉领域。立足于人类的本能基点来思考文学叙事的通观问题,应该将口头叙事文学与书面叙述文学交融一体,从口头与书面文学叙事之间互相哺育的观念出发,可以发现丰富叙事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现象和经验。对于文学叙事的实践与引导问题,她认为,文学叙事虽然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但仍然需要符合文学叙事规律的学理规约。此外还论及了文学叙事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问题,人类的叙事本能既是一个抽象的定义和概括,又具体体现在国家、民族等与叙事相关的实践领域中。发言以伦理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与伦理理论的关联性出发,探讨了文学叙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最后以中国经验作结,提出关于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建设要具有将经验提升为理论,以及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思考文学叙事与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关系两个维度。四个讨论专题就是根据如上两个目的和刘俐俐教授的学理思考而设计。

根据会议议题和目标,受邀的专家学者以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及浙江大学等五支学术团队为主。南开团队以刘俐俐教授为代表,他们多年来形成了文本批评与价值评价的学术方向,近年来逐渐转向宏观价值体系建设;川大团队以赵毅衡教授近年的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方向为主导,此次会议以谭光辉教授为领队和学术代表;华中师大团队以聂珍钊教授为代表,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主要研究方向;江西师大团队以傅修延教授为代表,近年来以听觉叙事、少数民族叙事等文学叙事现象和理论为研究中心;浙大团队以徐亮教授为代表,以文学叙事与文学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大会第一个议题是叙事学及符号学等综合性理论。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做了题为“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的会议发言。傅修延首先指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一种重视听觉感知的传统,中国人被麦克卢汉称为“听觉人”,以此强调途径和媒介对信息接收的影响。在借鉴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分类基础上,他概括听觉传统作用下的中国古代叙事的表述特征为“尚简”、“贵无”、“趋晦”及“从散”等四个方面。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他以明清小说中的“缀段性”结构为例,由面及点地对此问题做了更具体的论述。中西文化对不同感官的倚重形成了文学叙事中的不同结构观念。另外,中西结构观的另一个区别是,中国的传统叙事讲究的是有“连”有“断”,而西方的传统审美则讲求的是“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美感。四川师范大学的谭光辉教授以“论幽默:制造判断差的反常规叙述”为题,从多个角度讨论了有关幽默的问题,认为幽默产生于对一种能带来喜感的违反常规的叙述方法的理解和制造。首先,他指出幽默与其他喜感的不同之处在于,幽默是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叙事者和受述者之间的关系。幽默存在于叙述之中,而在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有可能出现判断上的不同,由此产生了判断差。他认为理解幽默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叙述者要具有违反常规逻辑的意向性,判断差就是叙述者有意制造的与常规逻辑判断之间的差异。幽默叙述是对常规逻辑的违反,他以此为标准将幽默的主要逻辑形态分为三类,具体包括违反同一律的幽默、违反矛盾律的幽默以及违反排中律的幽默。最后,他将情感问题纳入到叙述学的研究中,将幽默定位在“叙述”的视角,分析了幽默、笑和荒诞的相关性问题。西南交通大学的王长才教授在梳理阿兰·帕莫尔等学者提出的“群体心智”概念的基础上,对毕飞宇的小说《推拿》进行了认知叙述学的解读。江西师范大学的陈志华副教授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要求出发探讨了多民族文学叙事交流的特征和规律。

会议另一议题是文学理论及其文学文本问题。浙江大学的徐亮教授以“叙事的建构作用与解构作用——罗兰·巴尔特,保罗·德曼,莎士比亚和福音书”为题作了会议发言。徐亮教授考察了罗兰·巴尔特在结构主义时期提出的对结构的“整体性”预设来实现叙事建构意义的观点,及其在“后结构主义”时期,从整体性观念转向了文本的“可写性”,由对结构的关注转向生产一种结构过程的转变。叙事虽然作为人的本能而存在,但其建构意义的可靠性却是一种假设,叙事基本单位的双重身份,会给情节与意义逻辑带来裂痕。他认为,巴尔特与德曼的论述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涉及了叙事对意义建构的可能性问题,徐亮认为这种话语的单向度或总体化,是理论话语自身的要求和主要陷阱所在。他提出是否存在那种不受总体化约束的话语,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圣经》福音书为例,尝试发现这样的叙述话语。据此,他指出所谓意义建构的不可能性,其根源于对意义可靠性的质疑,而这将导致最终的虚无。湖南师范大学的赵炎秋教授从比较小说叙事与诗歌叙事之异同的角度,做了题为“论幽默: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的会议发言。他首先总括出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体方面,并且具体论述了小说叙事与诗歌叙事的三个主要区别。他进而分析了叙事诗与抒情诗的叙事区别。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的发言“叙述行为·心理认同·精神建构”从文学叙述是“人之行为”以及文学参与人的精神重构的角度,对文学如何叙述暴力和应对网络时代的去主体化等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探讨。南开大学李玉平副教授对戏仿理论作出了互文性视域下的解读和研究。

会议第三个议题是文学叙事与伦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主要观点”的主题发言。他首先界定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并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伦理选择为理论基础。他以具体例证,说明伦理选择要通过教诲实现,文学具有重要的教诲功能。文学伦理学批评就是从伦理学角度解读文学作品以更好的发挥其教诲功能,为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提供道德经验。此外,介绍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四个基本观点:文学伦理表达论;文学文本论;文学物质论;文学教诲论。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以“文学的叙事起点;关于文学叙事伦理的一点思考”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以当下流行的历史与文学互证的方法可能带来的问题开篇,提出这种方法会遮蔽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差别,强调文学要有自己的领地,而不能无限越界。针对文学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的问题,王志耕认为,文学叙事在其他叙事的终结处开始,并将文学叙事的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否定性、个体性、审美性、和形象性。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刘茂生教授的发言“萧伯纳社会问题剧的伦理表达”以萧伯纳的社会问题剧为切入点,从具体的文学经验出发,对伦理问题在文学中的存在与表达状况做出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的杨革新教授细致梳理了美国伦理批评的发展史,展现出了理论演变中的洞见与偏见。宁波大学的张连桥副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热点问题作了介绍。

文学与伦理议题引起了讨论和争议,王志耕、徐亮以及刘俐俐等学者与聂珍钊教授的团队作了深入的讨论。一方认为审美就是德性的象征,另一方则“把伦理选择作为理论基础”。傅修延从中国古代叙事语境中的身份叙事的角度,反思了伦理批评频频引起论争的原因,就此与聂珍钊教授展开对话;徐亮对叙事自身的规范、叙事与文学的区别以及叙事的伦理作用等问题作出了思考;王志耕提出把诗性正义引入文学,就此与聂珍钊团队的杨革新就文学的颠覆性展开论争;马大康从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二元对立现象谈到了伦理的建构与解构共存的问题;李元乔谈到伦理可以从文学的内容和视角建构而来,文学在提供诗性正义之外还拓宽了伦理领域的问题;刘俐俐从文学本性及其需要引导的两个层面,谈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对文学批评价值体系的建设性作用。这场思想深邃、语言风趣的讨论虽然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但却共同认定: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审美批评是否即包含伦理批评的要义,文学的理论基础是审美还是伦理选择等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与相关实践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这是本次学术会议最有价值的思想成果。

会议的最后一个议题是文学各体评论。南开大学宁稼雨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叙事文化学与中国学术体系重建”的发言。梳理中国学术在百年西方文化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西方学术范式暴露的与中国本土文化环境的龃龉不合并予以反思,努力寻求中国本土学术范式的典范。长春师范大学刘钊教授讨论了女性散文的文体及其表达的精神诉求问题。阜阳师范学院李长中教授从日常生活和“进步的地方感”的角度思考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还乡现象。西安交通大学的张蓉教授以网络热帖为个案,分析了当下文化生态中的叙述主体与身份建构等问题。

秉承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历来支持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的精神,主办者特别设置了“青年学者论坛”,三十余位青年学者的论题贴合总议题,体现出关注文学批评实践的特征,四川大学团队的袁栋洋以符号叙述学分析了刘慈欣《三体》的世界设定问题;西北师范大学的王小英论述了真人秀节目纪实与虚构的悖论;南开大学的黄一以杨牧诗歌对中国文学抒情与史传传统的现代融合,对“小说”入诗的方法与意义做了重新审视与思考。青年学者们发言踊跃,思路新颖。南开大学文艺学在读博士们也向会议提交了论文,因时间紧张,未能发言,大家以微笑和掌声表示赞赏。

(李伟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元乔,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南开大学伦理教授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南开大学教职工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浪漫的材料
刘排教授简介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