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僧灵澈交游考

2016-11-25王丽娜

文学与文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唐诗皇甫高僧

王丽娜

诗僧灵澈交游考

王丽娜

内容提要:灵澈是中唐时期著名诗僧,颇富文才,与皎然、道标齐名。他与刘禹锡、严维、权德舆、柳宗元等中唐名士交往深厚,与方内的皎然、道虔等也情谊深厚。他与文坛诗人、文化领袖诗文唱和、交往密切,客观上促进了江左诗僧群体的发展。

灵澈诗僧刘禹锡皎然

僧人灵澈,本姓汤,字源澄,会稽人。生年不十分确凿,约生于天宝五年(746),元和十一年(816)卒于开元寺。①关于灵澈的名、字的记载略有差异。《唐才子传校笺》的《灵徹上人》笺证已做了清晰梳理。《文集纪》、《全唐文》卷九一七的皎然《赠包中丞书》、《宋高僧传》、《嘉泰会稽志》中均做“灵澈”。其字在《文集纪》、《嘉泰会稽志》中做“源澄”。唐朝诗人白居易、卢纶等诗歌中均用“灵徹”。唐人将“澈”、“徹”通用,唐人称灵澈为“徹公”。参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612页。本文为行文统一,均统一为灵澈。灵澈聪明好学尤好篇章,被时人赞誉为“越之澈,洞冰雪”②[宋]赞宁撰:《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中书局,1987年,第369页。。《高僧传》卷十五记载,灵澈以诗文闻名,赞赏他“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③[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69页。,“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六〇五卷,第6114页。。

《宋高僧传》也将其归入“明律篇”。《释氏稽古略》也将其归为律师。⑤《释氏稽古略》卷三,《大藏经》第49册,第830页中栏。灵澈被评为大历诗僧的殿军。《新唐书》记载灵澈有诗文十卷,今仅存诗歌十六首,主要记载在《全唐诗》八百一十卷,补遗一首记载在八八八卷中。灵澈与诗坛名宿刘禹锡、权德舆、柳宗元、刘长卿等文人士大夫往来频仍,与皎然等诗僧也交谊深厚。

一 与士大夫、朝臣的交往

(一)刘禹锡

刘禹锡(约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家世代为儒,他“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唐顺宗时,因王叔文得幸,刘禹锡名重一时,“时人不敢指其名,号‘二王、刘、柳’”⑥[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2011年,第5128页。。刘禹锡曾先后任监察御史、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其佛教信仰笃定坚实,亦深得其中三昧。在唐代诸士人中,灵澈与刘禹锡的友谊最为厚重。刘禹锡曾为其撰写《澈上人文集纪》《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送灵澈上人还越中》《酬灵澈公相招》等四首文字诗作。其中《澈上人文集纪》中详细记载:“皎然以书荐于词人包侍郞佶,包得之大喜。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是时以文章风韵主盟于世者,曰包、李。以是,上人之名由二公而扬,如云得风,柯少张王。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说高人。”①[唐]刘禹锡著:《刘禹锡集》,卞孝萱校订,中华书局,1990年,第239页。《嘉泰会稽志》记载了刘禹锡为灵澈的二十卷诗作做序。②[宋]施宿撰:《嘉泰会稽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6447页。

(二)严维

严维,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开元前期。至德二年(757),以辞藻宏丽进士及第。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严维以文采诗名著称,擅长五七言近体诗。《唐才子传》称其“维少无宦情,怀家山之乐……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0年,第607页。。“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覩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高僧传》卷十五)严维是灵澈诗文创作的老师。《嘉泰会稽志》记载:“灵澈,字源澄,汤氏子。虽受经论,尤好篇章,从严维学诗。”④[宋]施宿撰:《嘉泰会稽志》,6447页。根据《澈上人文集纪》记载,灵澈在大历中期即开始有诗名,所以应该是大历初期曾向严维学过诗歌。《唐才子传校笺》也记载,灵澈因跟随严维学习,开始有声名。

(三)权德舆

权德舆(761—818),字载之,是唐朝名士权皋子,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其一生经历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五代王朝,主要活动集中在贞元至元和时期。权德舆是中唐时期诗文创作大家,“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与“杜佑、裴胄交辟之”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六〇五卷,第6113页。。德宗时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等。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等职。

《宋高僧传》也记载权德舆与灵澈有深入交往。“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⑥[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5076页。权载之的《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中对灵澈的诗学才华、修行境界颇多赞誉之辞:“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其变也,如松风相韵,冰玉相叩,层峰千仞,下有金碧,耸鄙夫之目,初下敢视?三复则淡然天和,晦于其中,故睹其容览其词者,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⑦[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70页。他的《月夜过灵澈上人房因赠》,也表达了对灵澈的追思。⑧[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从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四)包佶

包佶,字幼正,生年估计是开元十五年(727)前后⑨[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四九三卷,第5027页。,卒于贞元八年(792),是中唐大历、贞元间名臣。其父亲包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天宝六年(747)中进士,累迁谏议大夫、汴东税史,刑部侍郎等职⑩参见学者张强对包佶生卒年的考察。参见张强:《包佶行年述考》,《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96~100页。。“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⑪[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4798~4799页。刘禹锡的《澈上人文集纪》详细记载道:“皎然以书荐于词人包侍郞佶,包得之大喜。”①[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69页。经过包佶、皇甫曾等名士大力推荐,灵澈很快就闻名于公卿士人之间。

(五)皇甫冉、皇甫曾兄弟

皇甫曾,字孝常,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历监察御史,坐事徙舒州司马、阳翟令。诗名与其兄相上下,当时比张氏景阳、孟阳云。通过他的《赠沛禅师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六〇五卷,第6114页。》、《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寄净虚上人初至云门》等诗作,可以看出他与皎然、净虚等佛教僧众过从密切,酬唱颇多。《宋高僧传》记载:“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覩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③[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69页。

皇甫冉,字茂政,“十岁便能属文,张九龄欢异之。与弟曾皆善诗”④[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5771页。。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与灵澈的交往,在二者诗文中并没有记载,其他史料中也尚未见到。杨慎的《升庵诗话》记载了皇甫冉对灵澈的诗歌颇为称叹⑤[明]杨慎:《升庵诗话笺证》,王仲镛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05页。。灵澈与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也有密切交往,与皇甫冉有所交往亦在情理中。

(六)李纾

李纾,字仲舒,是礼部侍郎李希言之子。天宝末,拜秘书省校书郎。大历初,被荐为左补阙,迁累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卒后赠礼部尚书,存乐章十三首。“官虽贵,而游从自如。”⑥[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4983页。李纾与灵澈的交往在《澈上人文集纪》中明确记载:包佶“又以书致于李侍郎纾。是时以文章风韵主盟于世者曰‘包李’。以是上人之名,由三公而扬。如云得风,柯叶张王”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〇五,第6114页。。正如文中所记载的,包佶和李纾在文坛地位显赫,经二人的褒扬,灵澈的诗名很快流传开来。

(七)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其诗作达六百余篇。柳宗元极富文学才华,“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⑧[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5132、5142页。柳宗元一生笃信佛教,与佛教界高僧颇多交往。《佛祖统纪》收录了柳宗元的《圣安寺无姓和尚碑》、《无姓和尚碑阴记》、《龙兴寺净土院记》等文。佛教内典对柳宗元的评价很高,视其为重要的佛教弟子。其《送僧浩初序》等文对批评佛教之人做了诸多驳斥。柳宗元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寺庙和与僧人的交往。根据柳宗元诗歌的描述,其与灵澈应该有不浅的交往。他的《送灵澈上人》一诗中写道:“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晩。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⑨[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3页。柳宗元的《闻澈上人亡寄杨侍郎》的诗句“东越高僧还姓汤”,这里的东越高僧即灵澈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卷三五二,第2138页。。

(八)韦丹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政事卓然。灵澈与韦丹也应该多有交往。⑪[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灵澈曾写过《东林寺酬韦丹刺史》一诗。在诗前灵澈回顾了与韦丹的交往:“韦丹帅洪州时,灵澈居庐山。丹与为忘形之契,篇什唱和,月居四五。丹寄一诗,寓思归之意,澈答此诗。”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一〇,第4942页。可见灵澈很早就与韦丹相识,并有诗文唱和,友情颇为深厚。

(九)范传正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范传正字西老,举进士,博学宏词科及书判登甲科,曾被授集贤殿校书朗、渭南尉历歙、湖、苏三州刺史等职位,有殊政。宪宗时不受重用,任光禄卿。②[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5208页。《宋高僧传》卷二十九记载灵澈与范传正在元和四年同游皎然的旧院。

(十)卢纶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他与灵澈应也有所交往,他的《酬灵澈上人(一和口号戏赠灵澈上人时奉事入》记载:“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走马城中头雪白,若为将面见汤师。”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〇,第1704页。

(十一)吕温

吕温,字和叔,河中人,贞元末中进士,再进为左拾遗,元和初年转员外郎,后贬为道州刺史。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五,第6306页。他的《张荆州画赞并序》提及“曹溪沙门灵澈,虽脱离世务,而独好正直。得其图像,因以示予。观而感之,乃作赞曰。”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二九,第6350页。吕温还作有《戏赠灵澈上人》一诗:“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〇,第2263页。

(十二)张祜

张祜,字承吉,清河张氏望族,以宫词得名,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张祜曾写过《寄灵澈上人》一诗:“老僧何处寺,秋梦绕江滨。独树月中鹤,孤舟云外人。荣华长指幻,衰病久观身。应笑无成者,沧洲垂一轮。”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一〇,第3167页。

(十三)窦庠

窦庠(767—828),字胄卿,窦叔向之子,家中还有四位兄弟:窦常、窦牟、窦群、窦巩,窦氏一老五小俱以诗驰声当代,曾任登州、泽、信、婺四州刺史。窦庠的五言诗颇有神妙。《全唐诗》中的《于阗钟歌送灵澈上人归越》题下自注曰:“钟在越灵嘉寺,从天竺飞来”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七一,第1653页。,记载了窦庠写给灵澈的赠诗。

(十四)熊孺登

熊孺登(806—820),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元和年间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关系友好。他曾写过《赠灵彻上人》一诗:“诗句能生世界春,僧家更有姓汤人。况闻暗忆前朝事,知是修行第几身。”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六,第2970页。

(十五)韩泰

韩泰,字胄卿,唐代“二王八司马事件”的主要人物之一。根据柳宗元的《韩漳州书报徹上人亡因寄二绝》,灵澈卒后韩泰曾迅速将消息报予柳宗元,可见灵澈与韩泰应颇有交往。

(十六)郭曙

灵澈的《元日观郭将军早朝》写道:“欲曙九街人更多,千条香烛照星河。今朝始见金吾贵,车马纵横避玉柯。”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一〇,第4942页。郭将军是郭子仪子郭曙,德宗时曾任高居金吾大将军之职②[宋]欧阳修、[宋]宋祁撰:《新唐书》,第4661页。。灵澈与之亦有往来。该诗描写郭曙上早朝时极具气势。

二 与方内的交往

(一)皎然

皎然与灵澈交往甚密,友情非常深厚。《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中记载,皎然与“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③[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728页。皎然和灵澈的交往时间大概在建中元年、建中二年、贞元六年和贞元八年。皎然有《五言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五言妙喜寺高房期灵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七言山居示灵澈上人》《七言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兵后西日溪行》《送灵澈》六首与灵澈相关的诗。灵澈诗大部分散佚,今存十六首,无法得知是否有写皎然的诗句。

《唐会稽云门寺灵澈传》中记载了灵澈与皎然的交往:“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④[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69页。对于灵澈到达吴兴后与皎然的交往,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中也有记载。大历十二年(777),灵澈在严维卒后去吴兴,“维卒,乃抵吴兴,与长老诗僧皎然游,讲艺益至”。⑤[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70页。《唐才子传校笺》对此也有记载:“及维卒,乃抵达吴兴,与皎然居何山游讲。”⑥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613页。

皎然对灵澈举荐可谓不遗余力,曾将其引荐给当时的名士包佶、李纾、权德舆等。在《赠包中丞书》一文中,他对灵澈极尽褒扬:“会稽沙门灵澈,年三十有六,知其有文十余年而未识之。此则闻于秘书郎严维、随州刘使君长卿、前殿中皇甫侍御曾史所常称耳。及上人自浙右来湖上,见存并示制作,观其风裁,味其情致,不下右手,不傍古人,则向之严、刘、黄甫所许。畴金所观,则三君之言,犹未尽上人之美矣。”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2页。皎然写给权德舆的《答权从事德与书》中也多次赞扬了灵澈的诗歌成就和卓尔不群的风范:“因问越僧灵澈古豆卢次方”,“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但此子迹冥累迁,心无营营。虽然,至於月下风前,犹未废是。”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2页。也正是借助皎然的力荐,灵澈受到名士的欢迎。灵澈对皎然的情谊非常深厚,皎然去世后,灵澈重游其旧居无限感伤。《宋高僧传》卷二十九记载:“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深厚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⑨[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第370页。

(二)道虔

道虔的生卒年及相关情况历史记载不详。灵澈曾撰有《送道虔上人游方》一诗:“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玄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贯花留净室,咒水度空山,谁识浮云意,悠悠天地间。”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一〇,第4941页。根据诗歌记载,灵澈与僧人道虔多有往来。

(三)灵一

灵一禅师(727-762),扬州人,是大历年间著名律师、诗僧,宝应元年(762)十月十六日圆寂于杭州龙兴寺。灵一“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人所推”①[宋]施宿撰:《嘉泰会稽志》,第6447页。。《全唐诗》中记载灵一写给灵澈的《赠灵澈禅师》诗:“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九〇,第4940页。但灵一禅师在762年去世,而此时灵澈年仅十四岁,刚刚来到剡山云门寺,因此《唐才子传校笺》记载二人曾经约好游览:“尝与灵一上人约老天台,未得遂志”应不属实。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620页。灵一与灵澈两位诗僧很有可能并无交往。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灵澈与方内人士的交往是皎然、道虔两位,但实际情况可能不仅如此。

结论

印度佛教有创作偈颂的深厚文学传统。佛典传至汉地后,在印度诗学传统影响和中国文化的浸润下,很多僧人创作了偈子、颂、赞、诗等。康僧渊开始创作诗文,支遁有赞佛咏怀的诗歌,慧远有念佛三昧之集。两晋以后,士大夫、文人与僧团交流增多。至唐代中期诗僧群体真正形成,“世之言诗僧者多出江左”④[唐]刘禹锡著:《刘禹锡集》,第240页。,形成了江左诗僧群体。灵一、灵澈、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是“乔松于灌莽,野鹤于集群者,共出一时”,⑤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534页。后还有惟审、护国、文益、可止四五十人。灵一是江左诗僧的开拓者,护国、法振等承袭,及至皎然、灵澈已形成了稳定的诗僧群,他们是真正意义上“诗僧”活动的肇始。⑥孙昌武:《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234页。灵澈无疑是江左诗僧群中的代表人物和开拓者之一。他以“走出去”的姿态和方式,⑦覃召文先生总结诗僧与世俗交往有“请近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前者以支遁、慧远的聚众结社为代表,后者以世俗中心为主,如唐代以后的诸多诗僧。参见覃召文:《禅月诗魂——中国诗僧纵横谈》,三联书店,1994年,第136页;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381页。与文人墨客广泛酬唱,与文化领袖往来密切,其交往的士大夫多是高门权贵。灵澈与之交往的士大夫中很多人曾在江左任职,亲近、信仰、支持佛教。灵澈在士大夫圈中受到认可和欢迎,客观上促进了江左诗僧群体的发展和形成。

(王丽娜,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后)

Ling Che’s Relationship W ith O ther Scholars

Wang Lina

LingChe isa famouspoetmonk in themid-Tangdynasty.He is literarily talented,enjoyingequal fame as Jiao Ran and Dao Biao.He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Liu Yuxi,Yan Wei,Quan Deyu,Liu Zongyuan and other famous scholars in themid-Tang dynasty.Healsohad profound friendshipwith Jiaoran and DaoQian.He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monk's poems through their literaryactivities.

Ling Che;Monk Poet;Liu Yuxi;Jiao Ran

猜你喜欢

全唐诗皇甫高僧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赵晶、皇甫舟楠设计作品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心中的镜子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唤醒良知
再冷酷的冰也会有缝隙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