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思·博采·融通
——评钱锡生教授《不器斋词学论稿》

2016-11-25王靖懿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中国韵文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唐宋词词学古代文学

王靖懿(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精思·博采·融通
——评钱锡生教授《不器斋词学论稿》

王靖懿*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子曰: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像有形的器物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或将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而应当体无不具,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朱熹《论语集注》)。然而现实中的学者,或许有青春作赋之才华,抑或有皓首穷经之坚韧,却往往为“专业”所拘囿,若要达到博观而约取、触类而旁通,殊非易事!

钱锡生先生早年师从著名词学家杨海明先生学习唐宋词学,硕士学位论文选取吴文英词作为研究方向,从中多有创获,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学术起点不可谓不高。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转而从事广播电视事业。此后他却重又投身书斋,继续追随杨海明先生,攻读古代文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不久即又回归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岗位,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突出成绩。他的事业之路,两次转身,看似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实则是于山水静观之间的悠然会心,蓦然回首之际的澄明禅悟。故“不器斋”,既成“大器”,又显“大气”。

《不器斋词学论稿》一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4月出版,该书精选作者二十多年从事词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涵盖了梦窗词研究、唐宋词传播和接受研究、海内外学人研究等,外篇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影视艺术创作研究等。全书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点:

其一曰“精思”。王充《论衡·超奇》言:“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学者治学,“精思”当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不器斋词学论稿》即充分彰显出作者明敏周详、审慎细致的思辨能力。对南宋词人吴文英生平的考索以及对其词作艺术个性的解析历来是宋词研究中的难点。钱先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步入词学研究的殿堂,即从吴文英词起步。对于梦窗词的研究,他并非简单地停留在词句解读或集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层次之上,而是首先采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不回避难点,不盲从于权威,针对吴文英生平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考辨,得出了不同于前人而又令人信服的全新论断,并在此基础上,再对梦窗词的艺术特色展开深入而独到的梳理,从而收获了一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收入《不器斋词学论稿》中的前四篇作品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这四篇文章依次为《关于吴文英生平中的两个问题》《试论吴文英词的艺术个性》《论梦窗怀人词之艺术特色》《秘响傍通恍惚相似——论李贺诗与梦窗词艺术处理之异同》。其中《试论吴文英词的艺术个性》一文,分别从梦窗词“‘神力’之表现方法”“意象之创造性组合”及“结构之巧妙安排”三方面展开讨论。对于梦窗词中“神力”之表现,作者先以传统婉约词派的历时性发展作为背景,揭示出梦窗词“神力”产生的社会根源,再从表现方法着手,进一步展示了梦窗词“情感的强烈宣泄”“超越时空”“突接骤转中见笔力”三方面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梦窗词所用意象的创造性组合,作者则寻绎出“各种感觉的‘错位’”“虚实意象的嵌合”“‘无理而妙’的想象逻辑”这三种表现方法,揭示出梦窗词意象组合的一般性规律;至于梦窗词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则概括出“潜气内转”“上下映带”两种布局手段,从而让喜爱梦窗词的读者顿生“得吾心”之感。文章化繁为简,以小见大,通过对梦窗词眩人眼目的“七宝楼台”的拆解,既佐证了“梦窗词章法绵密,‘貌观之,雕绘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见本书第25页)这一结论,又带领读者深入到梦窗词艺术堂奥之内部去探赜索隐,深化了对吴文英词的整体性研究。当然,在该文中以及围绕梦窗词展开的这一组文章之中,所表现出的研究视角的新颖独到、研究方法的切实有效,以及对待未明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直逼问题本源的学术态度,同样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价值。除对吴文英词的研究之外,本书中亦处处可见理性的火花,如在《茶酒阴阳——中国饮料的“太极”世界》一文的结尾,作者总结道:“茶使人清醒,使人思维敏锐,从而睁开玄览世界的诗眼,探天心,抉地肺,在理性的引导下,绣织出心灵的图画。而酒则使人沉醉,使人情绪亢奋,从而开启诗潮的闸门,精鹜八极,神游万里,在情感的引导下,描绘出生命的华章。茶与酒,一主理,一主情,而理和情便是孕育文学的父母。它们又一次构成了阴阳交通、刚柔相济的太极世界。”(第285页)作者不仅用富有诗意的笔触概括出茶与酒两种文化形式之间的差异,更以深邃悠远的理路启人深思,逗人遐想。

其二曰“博采”。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有言,“欲求士之贤愚,在于精览博采而已”。精览、深思方可致“术业专攻”,然一旦囿于管中之见,则难免落下“井底蛙”之嫌。当前社会,学科分化向纵深发展。各类学科逐渐形成完备而宏大的知识体系,各门类之间壁垒森严,若要打破壁垒,进行“跨界”研究,谈何容易!因此所谓“博采”,能够在自己的学科内部汲取众家之所长而成一家之言已属不易,若想突破学科壁垒,在不同学科领域开疆辟土且有所创造则更是难上加难。而在这一方面,钱锡生先生无疑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钱先生以研治古代文学(唐宋词)起家,中途由于种种原因转而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然而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无论是在词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广电媒体行业,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于是,《不器斋词学论稿》就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精力充沛、视野广阔、一专而多能的学者形象。该书收录了作者二十余年间学术研究的成果,其中大部分是唐宋词学方面的论文,也包含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或影视艺术创作的文章,故全书格局分为内、外两篇,以示区别。内篇包含17篇作品,又可分成三大部类。第一类是针对吴文英生平及其词作艺术特色的研究,虽是就吴文英所展开的个案研究,然如《秘响傍通恍惚相似——论李贺诗与梦窗词艺术处理之异同》一文,由长吉诗而至梦窗词,突破了诗词之间的藩篱,勾勒出二者之间异质同构的内在关联,已然显现出作者宽泛的学术视域。第二类是围绕唐宋词传播与接受所进行的探讨,既包括对唐宋词不同传播方式的分析比较,分别阐述了吟诵传播、手写传播、石刻传播、印刷传播各自的传播特点和价值,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演进的影响,又涉及到唐宋词的海外传播,分别梳理出唐宋词在日本和在韩国传播、接受的基本脉络;既有宏观上对唐宋词传播与接受的整体性观照,又从微观层面详细考察了秦观词以及辛弃疾《贺新郎》词调传播、接受的具体面貌。第三类则汇聚了作者除上述两组主题之外词学研究的吉光片羽,包括对两部学术著作的评论,另收录了两篇对诗词名家的访谈记录,其中亦不乏对词学现象的独到视角,对词学问题的深邃思考。外篇共集结了6篇作品,可分为两组,前者是研究中国古代的茶酒文化,后者是讨论电视艺术片的创作。可见,无论是内、外两篇之间,还是各篇内部,学科跨度都非常明显,然而作者均能驾轻就熟、运斤成风,这一方面显现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高超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又可看出作者对待学术和事业执着、钻研的人生态度及其成功背后所隐含的艰辛付出。

其三曰“融通”。《朱子全书·学三》曰:“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因此,“深思”“博采”是治学的必要手段和途径,而“融通”才是做学问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不器斋词学论稿》如实再现了钱锡生先生二十余年间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由古代文学到广播电视新闻,再至回归古代文学,中间经历了两次大的跨越,难能可贵的是,这两次跨越并不是各自登上两座相隔甚远的孤立山丘,而是以前一山峰的至高处为起点,继续向上延伸,于是就让我们看到了峰峦叠嶂、一峰高过一峰的壮丽奇景,由此成就了作者学术研究的高度。1999年,苏州有线电视台、苏州市广播电视局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联合拍摄了六集电视艺术片《苏园六纪》,上映的当年就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专题节目一等奖,此后再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它虽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担任总制片的钱锡生先生实则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古典文学背景则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部作品含蓄蕴藉、典雅深沉的悠然远韵,不但彰显出园林中的古典文化,更提炼出古典文化中的精髓。它有别于当代影视传媒的热闹、喧嚣,让习惯了车水马龙、尘世纷扰的现代观众顿觉耳目一新。2009年年初,钱锡生先生重回古代文学教学科研岗位。这一次,他又将得自于当代影视艺术的观照角度和思维方法带入了古代文学尤其是唐宋词学的研究,2009年出版的专著《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就是这一方面的早期成果,2011年,《唐宋词传播接受史》研究项目又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可以说,钱先生立足于唐宋词研究,而以传播接受研究作为切入点,实现了古代文学与传播学的整合、融通,也使其学术研究如虎添翼、相得益彰。《不器斋词学论稿》中即有不少这样成功的案例。如《传播方式的改变与唐宋词的演进》一文,首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创作的状况是取决于传播方式的,由传播方式的变化引起创作上的变化。不同的传播方式对词的创作有不同的要求,创作不得不适应甚至迁就这些要求”(第135页),进而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不同阶段词之特点生成:“唐宋词体的形成、词的‘本色’风格和原始生命力的形成,与唐宋词的歌舞传播方式密不可分;词由音乐文学逐步变为文人抒情言志的新体诗歌,其题材、风格之趋向多元化,这与词由声音传播为主转为以文本传播为主有关,这也使词逐渐成为案头文学;而随着词的文本的日益增多,词的印刷传播就成为普遍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词的传播空间,加大了词的‘雅化’程度,使词具有了大规模地传承复制并更久远流传的强大生命力。”(第153页)这无疑为我们全面考量唐宋词特点之生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可谓别开生面。

责任编辑 刘庆云

I207.23

A

1006-2491(2016) 01-0116-03

王靖懿(1979-),女,江苏徐州人,文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词。

猜你喜欢

唐宋词词学古代文学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研究
视域宏大 立论允当
——评《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批评衍化与展开研究》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文化
词学胜境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唐宋词举要
现代词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