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类型小说的问题与可能性
——以盗墓小说为例

2016-11-25◎元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盗墓网络文学文学

◎元 辰

网络类型小说的问题与可能性
——以盗墓小说为例

◎元 辰

中国网络小说主要分为近似传统写作与类型写作两大类。近30年来,媒体、评论界与受众多注重于网络小说的异质性,忽视其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别的同质性,导致网络类型小说的疯长与虚胖。其中,以《鬼吹灯》《盗墓笔记》《密道追踪》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受追捧程度可谓空前,而其缺乏人文关怀和审美力,连作者也直言不讳。2007年《鬼吹灯》第二部在北京首发时,“天下霸唱”用很真诚的眼光看着采访他的记者说:“真的,这些故事全是我瞎编的,我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和盗墓有关系。”并告诉记者,把第二部的四本书写完后,他不想再写盗墓小说了。无独有偶,南派三叔等作者也表达了同样想法。

为什么盗墓小说刚刚火红一年,模仿者趋之若鹜,先驱者们就要偃旗息鼓,并预言最多火一年呢?

其实,中国其它网络类型小说也同样存在疯长与虚胖的特点。看似花团锦簇,不断轮回更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第一次亲密接触》去了,《大话西游》来了,《鬼吹灯》去了,《明朝那些事儿》来了,《凡人修仙传》去了,《寻找爱情的邹小姐》来了,概因其内在感染力匮乏而并不持久。

在坚持创作题材和风格多样的同时,小说的艺术特征不能丢却。正如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同属于文学,不能背离文学的本质属性。或问,承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本质属性相同岂不是把网络文学的特性取消了,网络文学还有无必要?当然有必要。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产生、发展于互联网条件下的文学,区别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而非文学本质属性的变革。然而,网络类型小说的通病正在于过分倚重题材、专注猎奇刺激、狂欢无厘头。这在网络文学兴起之初,尚情有可原。时至今日,经历20年发展,应该是纠偏并使网络文学作品回归文学自身的时候了。

现在网上可以完整下载的盗墓小说有70多部,数量可观,质量如何呢?仅以网友公认排名在前的三部为例作简要分析。

《鬼吹灯》被誉为中国盗墓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围绕胡八一、王凯旋、Shirley杨三个当代“摸金校尉”(盗墓贼)展开,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络,寻找那些失落在大地上的一处处龙楼宝殿。小说专注的中心是盗墓探险。有论者指出:“如果说作品前半部分还存在对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亲情等予以一定观照的话,那么至主人公胡八一退伍后遇到旧友胖子为止便几乎消失了。而且,这些盗墓历险,更象是情节架构的简单重复,换汤而不换药,唯一变动的也仅仅是墓葬的地点、名称、墓主人的身份以及盗墓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僵尸野鬼、妖兽精灵罢了,人物在这些情节叙述中充当了联结各个故事的纽带,而他们本身所应该呈示给读者的生命思索却被无意中淡化乃至消弭了。”

《盗墓笔记》在情节构思上与《鬼吹灯》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建构有所差异,它由战国古墓中遇到“血尸”开始,步步设疑,层层展开,引领读者去寻求背后隐藏的千古之谜,整个故事沿循一条线索,结构相当有新意。但作者忽略了一点,即小说叙事必须围绕人物性格、命运以及生存背景进行,情节出奇、出新只是小说建构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是人物情感命运的走向及其深层的思想、性格、心理、社会原因。缺少对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和生命本体的关注与思考,作者苦心经营的情节就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只能满足猎奇寻胜的好奇心。或许作者南派三叔察觉到了这一点,曾坦言,盗墓小说火不了多久,“写完《盗墓笔记》的二、三部我就不写了,那时盗墓小说热该过去了。因为盗墓小说的写作套路是一致的,读者看多了就会腻了!”

《密道追踪》自2013年发表于“天涯社区”,短时间内就突破千万点击量,为盗墓小说的再次盛行注入了强心剂,《密道追踪》也与《鬼吹灯》《盗墓笔记》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盗墓小说”。但是,这部小说仍然只是以盗墓者的经历为线索推动情节展开,突出“惊、险、奇、怪”,对于人物命运的观照十分有限,缺少一般近似传统写作应有的人间温度,无论小说架构、叙述语流、细节质感、氛围烘托,还是人物形象、审美认知,离优秀小说都有很大差距。

三大镇山之作的文学性尚且如此,其余作品的质量也不难想象。其它类型小说言情、玄幻、穿越、宫廷等等,总体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普遍存在过于倚重题材、炫弄离奇惊险或情意缠绵、直奔表浅慰藉或刺激、人文关怀缺乏的问题,这是网络类型小说的通病。

既然网络类型小说整体文学性不高,何以流行不衰,尤其是网络小说运营与影视、动漫改编联手强势介入之后,引来一波又一波高潮,出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综合版税之高,让人目瞪口呆。其中实有不可忽视的文化社会学原因。

1.网络狂欢时代的受众选择

世纪之交,更多青少年进入网络,活力迸发,异想天开,却缺少传统文学修养,自由奔放的想象与快餐文学、娱乐至上一拍即合。有需求就有供给,有市场就有投入,网络类型小说高潮接连不断。如果说痞子蔡时代网络小说的近似传统写作和类型写作区分尚不明显、《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有传统文学痕迹的话,其后则越来越泾渭分明,类型写作越来越背离经典文学精神,情节与故事越来越离奇,惊险刺激的娱乐成分越来越突出,人文关怀与心灵审美被越来越多的作者忘记。

2.网络文学的“异质”期待理论对创作的误导

早期的网络文学理论可以说混乱不堪。接触没接触网络文学的理论家、作家和读者突然发现这个新生事物,一股脑儿想为其作出定义。其中影响最大的不是反对派,而是希望网络文学成为传统文学之外另一棵大树的热心人。网络文学应该具有跟传统文学不同的文学特质(即“异质”理论)随之出笼,认为网络文学如果想要存在,必须与传统文学分道扬镳,从而忘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写作习惯、传播方式、发布方式、交流方式的不同,其实并不能创造新的文学。初出茅庐的网络写手们信以为真,朝着追求“异质”的方向一路狂奔,导致网络文学越来越远离经典文学传统。

3.审美肤浅的商业推动强势介入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道路由媒体主导,而非文学界。网易、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最早大规模介入文学,天涯、榕树下、故乡网等以文学为主的网站唯有天涯坚持到现在,后来,起点中文等商业文学网站强势介入,晋江文学城、红袖添香等逐步做大,更有影视、动漫投资人携巨资进入并开启“脑洞”创作时代,迅速成名与高额报酬,使所有作者趋之若骛,无不以能签约出版和影视动漫改编为荣。文学在商业的裹挟下已无力辨认方向,而商业的盈利本性与文学的生产规律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互相冲突,需要个中高手平衡协调。从文学的角度看,走向市场,成为产业,当然是好事,但是,媒体与商业造势如果出现价值误判,只考虑市场回报,势必伤及文学本身。商业生产强调“快、准、狠”,罔顾文学创作需“精益求精、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也会带来第二重伤害。许多写手签约之后,在“催命神符”的威逼下,日夜突击,连月吃方便面,累到吐血、得忧郁症。这样赶出来的稿子,不可能成为精品。

4.创作主体自身的羸弱

网络类型小说的作者大多年轻,具有精力充沛、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优势;同时,即便高学历作者,也存在文学修养不足、人生阅历有限的问题。类型小说离不开经典文学的哺育,中国的神怪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以及醒世小说“三言”“两拍”都可以看作类型小说,它们与中国文学、哲学传统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西方小说流派纷呈,而每个流派背后都有相应的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批评流派作为支撑。主体视野狭窄,学养不厚,加之人生阅历尚浅,难免忽视小说人物性格命运发展与文学传统精神的联系,不能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予以观照,导致作品情节离奇而思想稀薄。

我们并不否定文学的娱乐性、情节性、想象与激情、商业运作,只是说,类型小说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必须正视文学的基本原则。脱离了文学性,最终会伤及自身。

首先,娱乐性、刺激性、技巧性、题材性、体裁性等等变革,不能违背“向上向道向善”的基本价值取向,而非人欲横流、信心全无、人性崩毁。以经典的审美视角和艺术经验处理特定题材,效果绝对不一样。盗墓是挖人祖坟的恶行,但若引人正面力量,并将盗墓者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揭示出人性被扭曲的原因,一样可以写出回肠荡气的作品。绝非题材不可处理,而是有没有经典眼光与丰富的审美积淀。对于一个具体的作者和作品来说,无害即有益,纯粹满足消遣娱乐也不错;但是对于整体创作来说,必然要有高尚的作品来引导,体现民族的、时代的精神高度,不能一味“娱乐至死”。

其次,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多样性激情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根基和现实生活之中。类型小说的初衷是开阔小说题材空间,满足多样性的需求,给人思考和回味,而不只是情节刺激。由于价值误判、修养不足、驾驭失控等等原因,网络写手越来越被题材所限。如果类型小说除了情节还是情节,人物仅仅被用作展开情节的工具,而与当下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传统、人们普遍的人生经验毫不相干,还有什么审美价值可言?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下社会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才能大有可为。写作主体的眼光与修养始终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其修养的提高任重道远,绝非任性码字那么简单。

再次,类型小说的商业运作必须有更高的艺术起点。2015年由三大盗墓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相继完成,给几近偃旗息鼓的盗墓小说再次注入动力,引起许多盗墓小说作者重返写作,可见商业利益影响之大。但是,商业推动如何与创作规律更好结合,也是文学与相关产业发展必须形成共识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写作和营运起点不高情有可原,但时至当下,无论是签约网站,抑或出版与影视改编的发行商,必须面对的是如何坚持更高的艺术起点,保持市场效益、艺术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防止重市场轻艺术的倾向。这不仅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自身发展负责,更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建构负责。

最后,网络文学批评不能缺席。对于类型小说尤其是盗墓小说,有份量的文学批评事实上是缺席的。只有为数不多的读者现场批评和大量的媒体溢美之词,这显然不能满足类型小说健康发展的需要。批评的适时进入不是“棒杀”与“捧杀”,而是精准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提高的可能,避免共性问题积重难返,这才是真正的爱护与引导,方能推动类型小说从困境中“突围”。

元辰:网络自由撰稿人

猜你喜欢

盗墓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盗墓笔记重启:《蜃龙海噬》《藏海戏麟》延伸IP世界观
真实的盗墓,是这个样子的……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