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后重新崛起的上海国产片公司及其对外竞争策略(1945-1946)

2016-11-25蔡春芳

电影新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产片好莱坞上海

蔡春芳

战后重新崛起的上海国产片公司及其对外竞争策略(1945-1946)

蔡春芳

战后初期,尽管海运未通,好莱坞新片无法输入,但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存沪的好莱坞旧片和从战时的陪都重庆运来救急的美国片长驱直入上海,几乎完全占领上海首轮影院。国产片业在兵临城下的关头冲破重重阻力,出品了《忠义之家》《天字第一号》等十多部影片。尽管在与海量的好莱坞排片量对比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十几部影片所争取到的影院奠定了国产电影与西片商一争高下的院线基础,并由此而形成了异于西片的策略诉求。

西片倾轧 数据对比 国产片崛起 院线及策略

1945年抗战胜利后直到1946年底《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签订之前,由于战事造成的海上交通中断仍未恢复,战后初期好莱坞新片无法输入上海,但因为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突然爆发,外国片商撤退不及而临时存储沪上无法运走的好莱坞旧片连同从陪都重庆(1938-1945)①运来救急的美国片长驱直入上海,几乎完全占领上海首轮影院。因此,1945-1946年是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是国产片的漫漫长夜。但这一时期同时也是曙光初现,国产电影冲破重重阻力,完成策略化的自我定位并重新崛起的节点。因此,尽管在这个时间段的上海电影市场上,出片量极少的国产片在西片近似倾销式的进攻中完全是螳臂当车式的抵抗、点缀,但作为战后上海“中外电影交战”(海量的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优秀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假凤虚凰》《太太万岁》等争夺首轮影院、市场,后者以多个影院联映和自身的高品质,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成绩)的近前史,却是不可略去的。更重要的是,战后的上海电影几乎是这一时期所有电影问题缠绕纠结的核心,它作为战后中国电影生产的中心,作为电影产品进出口的集散地,作为远至美国,近至香港、台湾、华北、西南、南洋等地的制片、发行、放映电影活动辐射中心,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火蔓延后逐渐缩小的中国电影版图几乎仅存的地标,是当之无愧的“一城电影”。因此之故,战后初期上海国产片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业的崛起,其指称的并非上海一地,而是一个国家的电影业复兴轨迹。下文笔者将尝试重现战后中国电影业如何在时局混乱、西片肆虐中崛起并形成其对外竞争策略的。

一、数据对比遮蔽下的重读可能

根据《申报》的电影广告和《铁报》的报道显示,旧历1945年春节档期间(新历1946年2月2日左右)上海首轮影院无一例外全被外国影片占据,没有一家上映国产片。而对于1946年整年的上海电影市场,由程季华等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也做出了相应的描述:“1946年上海首轮映长片383部,其中中国影片仅13部”。②所有这些数据都指向一个事实——1945年到1946年的美国电影如洪水涌泻,山洪爆发,瞬间倾覆上海电影市场。1946年6月2日《申报》曾载文《中国“精神食粮”荒严重,谨向好莱坞电影发行商呼吁》,叙述胜利以来,“只有‘中电’二厂费九牛二虎之力拍摄一部《忠义之家》,其他的都只有消息。”“95%是美国片,英片、苏联片数量亦不多……80%以上都是以色情或怪异为号召的。”③这些描述或记录,笔触之下尽显战后初期上海电影市场为西片所全面倾轧的无奈与悲凉,充满了兵临城下的恐慌。而实际上,形势的不容乐观度要大大超出这一记述,影片量的对比只是将生产力和市场占有度的情况提到前景的位置,而国产片所面临的问题和市场状况的复杂度却远远不止这些。

以《上海电影志》所提供的数据为基础,萧知纬和尹鸿在其论文《1897-1950年:好莱坞在中国》中认为,“1946年有881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映,1947年393部,1949年142部”④,但实际情况则比数据本身所呈现的简单事实更为复杂。第一,对比《上海电影志》提供的同期好莱坞电影产量状况可以发现,1946年好莱坞在上海上映影片的数量远远大于其当时的出品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萧知纬、尹鸿在这篇论文中提供的注释获得证明:“1946年好莱坞出品为252部,1947年为249部,1948年为248部,1949年为234部。这些数据基于《上海电影志》(1999)”。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太平洋战争以前已经整装待发,原定出口到中国的好莱坞电影因为意料之外的战事而戛然而止,造成了出口的积压,于是这些影片连同战后好莱坞的出品一起投放中国市场,瞬时造成强大的井喷效应。按照《申报》广告所显示的上海市场首轮影院的年映片容量,好莱坞影片的映片惯例以及前文所述“1946年上海首轮映长片383部”来看,881部映片足够完全占领上海首轮影院两年时间,在这样的情势下,国产片的生存空间相当狭小。⑤第二,自日本投降到1946年底《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海运恢复之后,上海影院上映的美国电影既有从战时的陪都重庆运来救急的美国片,有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存沪的好莱坞旧片,又有海运恢复后新输入的881部美国片。因此战后几年沪上影片上映总量大于战后总进口量。也因此,此处萧、尹二者提供的数据所呈现的一个悖论在于,一方面在无意中以减量的方式弱化了好莱坞影片对上海的强大市场占有率和国产片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它又让阅读者专注于综合数据对比(13:881)带来的强烈反差而更加悲观地看待国产片所面临的困境。这也为笔者提供了试图熨平的历史的褶皱,进行重新阅读的机会和可能,并以此呈现战后国产片的对外竞争策略。

二、放映业的迅速复活与西片的倾轧

1.压倒性的西片上映

1946年西片长驱直入上海,如入无人之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46年是西片在战后上海电影市场上的巅峰时代。西片之所以能在战后到1946年底几乎完全占领上海电影市场的优势在于它们并不需要与中国的电影业在制片环节进行竞争,而是直接占据电影业的终极环节——放映,由此实现对国产电影最致命的扼杀,也因此影院成为所有问题的症结。根据《上海电影志》的记录,外商在上海办的电影院有:大光明(1928年),国泰(1932年7月1日),大华(1939年12月),南京(1929年),美琪(1940年),平安(1940年9月5日),光陆(1934年5月),浙江(1945年10月),辣斐(1939年9月),这些影院几乎从来只映西片,直到上海沦陷之后它们才大都开始被迫映“满映”“华影”等公司,日本、德国等国的影片。对比“华影”强行接管的影院(大光明,国泰,南京,美琪,丽都,大上海,沪光,大华,金门,平安,西海,浙江等共十二家)⑥可知,几乎所有的西片商建的影院都被囊括其中。这一巧合无形中为战后西片卷土重来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一方面,这些影院并未因为战争而间断,没有被改做他用或被废弃,因此抗日战争结束后也完全不需要整修便可迅速投入西片放映。另一方面,由于是外商的影院,在战后浩浩荡荡的电影事业接收大潮中,国民党也不敢接收,因此,从《申报》的电影广告显示的放映情况来看,这些影院没有停映过一天。于是,有着放映西片的放映机、译意风的这些影院便成为其重新入主的接纳者。仅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大上海和南京两大影院就联名在《新闻报》《申报》《大公报》上称“后天献映《蓝天使》”。之后,两院又于1945年8月20日刊出大幅广告称“西片开映之先锋大上海、南京映《盖世英雄》”,而沦陷时期改演剧的柳氏兄弟经营的金城和金都两个影院也都在8月22日之后开映了《铁骑西征》等美国片。不过,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战后初期海上航运未通,西方最新影片无法运入,这一时期放映的外国片都是战前和战时旧片。

如果说1945年8月到10月我们还能在《申报》《国民日报》等上看到“华影”片、旧国片、“中制”的影片广告零星地点缀在影片放映的汪洋大海中的话,那么从11月开始,上海的西片已成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各影院完全被欧风美雨所滋润,生意兴隆,票价接连上涨。

一个更雪上加霜的事实是抗战胜利后,根据国民党政府规定,“凡在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前在沪制作之影片,其内容不违背现行电影审查标准者,经中央戏剧电影审查所审查核发准演执照后可于全国各地公映”,但是,“在太平洋战争发生后由敌伪统治所摄制出品,则一律认为伪片,绝对禁映”。⑦因此,战时“华影”生产的大量影片被封仓入库,不得放映。而战前“新华”“国华”“艺华”等公司的影片都已经在上海做过多轮放映,既缺乏有力的生意点,同时出品数量严重不足,面对需求旺盛的沪上四五十家影院和潜在的巨大生意前景,也只能默默地退出了。相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片则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囤积了大量影片在上海。据1946年2月《铁报》报道,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导致好莱坞影片一时撤退不及而在上海囤积了八百多部,如今战争结束,影片供过于求,好莱坞片商甚至想把二轮影院改为首轮。⑧另一方面,随着重庆作为陪都的确立,大量的西片运往放映,一待战争结束,这些片子就都运回上海放映。以米高梅公司为例,太平洋战争后遭禁的米高梅片子有十多部,飞至重庆上映,加上战争期间输入重庆的影片,胜利后其存放在陪都的片子有两百多部,尽管上海大华大戏院是米高梅的映片基地,但这些片子大华估计四五年无法映完,于是寻求金都大戏院成为其B级片的首轮影院⑨,笔者查阅《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刊登的同一时期金都大戏院映片情况也验证了这一说法。另据《上海电影志》的记载,1946年从上海进口的西片数量多达911部。囤积在上海旧片、重庆运来的旧片再加上《中美友好航通商航海条约》⑩签订之后进口的新片,对于国片无疑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2.政治、市场多重压力下重新起步的国片业

而这一时期的国片制片业则刚刚开始起步,尽管官营电影厂已有《忠义之家》《圣城记》《铁骨冰心》《天字第一号》等拍出,但直到1946年2月,国民政府尚未开放民营电影业。到了当年8月,从大后方回来的白杨、舒绣文等进步电影工作者大都进入官营的“中电”⑪工作。时间倒回到1945年8月22日,“文协”⑫成立“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认为“凡担任伪文化官、特务文化人员以及在敌伪控制下的文化机构团体中工作和其他不洁人物,皆属附逆文化人范围之列”⑬,并要求对这些“附逆影人”进行逮捕和公开审判。1946年11月19日,吴国桢被国民党和军事当局委任为抗战后上海的首任市长,开始着手调查抗战时期上海的电影业。1946年末,国民政府开始起诉“汉奸电影人”。此后政府出台了一份针对电影界的传讯名单,包括了张善琨、陈云裳、李丽华、岳枫、张石川、梅熹、陈燕燕等人,他们被公开起诉为“同谋敌国”。⑭一时间,电影界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以致于原“华影”发行部副部长钟宝璇在听到法院传票后,立即加入了英国国籍。在政治和舆论双重压力之下,在这个满城追究附逆者的危急关头,大批影人流亡香港。而沦陷时期留在上海的一些重要的电影事业家也纷纷撤资上海,到香港另起炉灶。上海电影业因此闹起了明星荒、导演荒。联华影艺社只有导演史东山、吴永刚等,苦于无演员,原本计划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因为白杨在北平“中电”三厂拍《圣城记》而不得不往后推⑮;由严幼祥、凤昔醉、蒋伯英三人主持香港“大中华”公司尚未投入拍片⑯;“国泰”公司刚开始搭摄影棚,预备九月中旬开始拍片;文华公司则迟至1947年1月底才传出“吴性栽组织影片公司,决定用文华的名称,除夕日请工人聚餐,算是正式成立”⑰的消息。对于兵临城下的强势西片,各大公司虽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也只能无可奈何。

反观战后到1946年底的上海电影市场,一面是四五十家嗷嗷待哺的影院和西片的拔山倒树而来的气势,一面是国民政府的禁映令,仍然在废墟中挣扎,举步维艰的中国电影业,陪都时期官营电影业每年不足20部的故事片产量以及少得可怜的旧国片所造成的青黄不接。因此也就难怪即便直到1946年10月之前,海运未通,好莱坞新片无法输入,加上美国战时电影胶片式样与战前两样,上海首轮戏院的放映机与新胶片式样不匹配,如此景况之下上海影院直到1946年底放映的外片都是旧片也丝毫无法阻挡其占领上海影院的步伐。当然,美片实行捆绑预定⑱的发行方式以及还停留在黑白两色的国片,无法匹及西片五彩艳丽的特点也是使得其能大批量进驻上海院线,吸引巨大观众群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国产电影来说,从战后到1946年底无疑是个黑暗的时期。

但换个视角来看,正如《中国电影发展史》所记录的13:383的对比所呈现的杯水车薪式的反抗的悖论在于,相对于1945年国产片业没有任何出品,上海电影市场上外国片雄霸天下的局面来说,1946年几部国产新片挤入春节档期,并在上海首轮影院热映,声势比肩于甚至超过西片这一事实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道微弱却坚定的曙光。而事实也证明,这一道曙光最终发展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三、国产电影的复活——战后初步形成的院线竞争策略

表1 .1946年上映的国产电影(包括1946年旧历春节档,笔者根据《申报》《民国日报》等报纸上1946年和1947年初的电影上映广告整理)

从战后第一部国产片《忠义之家》(官营,“中电”出品)开始,1946年上海首轮影院先后在大光明、皇后、金城、金都、新光、巴黎、沪光等电影院上映了包括“中电”“国泰”和香港“南洋”“时代”影片公司等的《莺飞人间》《圣城记》《芦花翻白燕子飞》《铁骨冰心》《同病不相怜》《天字第一号》《民族的火花》等8部影片。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旧历1945年春节上海没有一家影院开映国产片,1946年则有6家首轮影院映三部国产片《长相思》《湖上春痕》《遥远的爱》”。⑲如果光看《上海电影志》显示的13:383这一个比例,1946年在上海国片业的崛起中所起的作用实在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我们将这些影片的映期、场次、上映影院与同时期上映的西片做对比便会发现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奠定了国产电影与西片博弈的院线基础并形成了异于西片的策略诉求。

尤其当我们将中西影片的制作过程纳入电影市场史的分析和考量中,看清西片的制片过程并不在中国实现这一事实便会发现外国电影公司的天然优势——其电影制片过程并不面临国产影片所需克服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百物日涨夜大,经济渐渐临近崩溃边缘的危机。这一点也就使得战后中外电影公司的竞争的核心集中在对电影院线的争夺上。纵观处在整个中外博弈关键点的影院或曰院线,不难发现其实一直到1949年1月美国片停止输入上海,国产片所占领的院线也仅仅只有1946年建立起来的四条——以柳中浩、柳忠亮兄弟⑳的金城、金都为主导的院线;“昆仑三老”之一史东山之胞弟史廷磐的沪光线;香港大中华公司建立起来的新光、巴黎线,以及由“中电”建立起来的皇后线㉑。此后在中外首轮影院争夺战中“昆仑”“文华”“中电”“大中华”等公司抢到的影院也都无一例外加入最初的这四条线,从而形成国产片“多院齐映”的势头。

因此,1946年上映国产片的皇后、金城、金都、新光、沪光等影院,不仅分别成为日后完善起来的四条国产片首轮院线的领导者,而且在后来日益激烈的中外影片放映市场竞争中,将国际、光华、黄金、金门、银都、汇山、文化会堂、巴黎、虹光、平安、美琪、丽都等电影院通通纳入到了自身的院线系统。如此一来,相对于外国影片往往只在一两个影院齐映一周便下档的情况,从1946年开始国产影片便形成了自己的策略诉求——映期长达至少半个月且多院齐映以抢回影院、壮大声势。这一策略缓解了相对于美国片海量的存片与出品,以片海战术占有影院而国产影片出品严重不足的困境,使其在博弈中有可以反击的立足点。但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这也为国产电影逐渐恢复后一直存在院线的“排片难”问题埋下了伏笔。

冯小刚导演在《我是中国电影殿外人》一文中谈自己的电影事业是在中国电影夹缝中逐渐壮大时戏谑地说道,“中国电影自创业以来,经前三代导演的艰苦奋斗,建造了中国电影这座宝殿,然后,第四代导演杀了进来,并把死了大门。接着,又一帮人杀到,破窗而入,自创拍法。再后来,第六代导演来了,没走门和窗,而是从地下钻了上来。等我来的时候,已经进不去了,便在宫殿外建了耳房。过得不错,并有人探出了脑袋。”㉒反观建国以前的中国电影生存状态,仍然呈现出与“冯式揶揄”相同之处和同样的尴尬境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二三十年代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与繁荣,影院的鳞次栉比并非建立在对国产电影的需求上,而是主要以放映外片为生,所以整个上海铺天盖地全是法、美、英等国的电影。在占有电影院的同时,西片商还通过合同规定和大电影公司联合发行的方式要求或胁迫影院方禁止放映国产片,试图在电影宫殿中将所有的入口堵死。因此在战后这场中外电影市场争夺战中,聚焦于制片而向来忽略渠道建设,“国人自制影片却无自营影院”㉓的国产片从一开始就处在劣势地位。好在自明星公司收买承租西班牙影院商雷玛斯的五家戏院,形成国产片自己的第一批放映影院到“六合影院公司”形成联合院线以对抗“天一”公司和西片阵线,再到联华公司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发行放映线开始,国产片已经跳出了以卑微乞怜的姿态求助于专映西片影院的困境而是另辟院线。而鉴于蒋介石政府以来中美政治方面的合作关系,经济方面的援助与依赖关系以及战前外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战后美国电影卷土重来并重新雄霸上海滩对中国电影界而言毫不意外并且是必然之势。而战后国产片业的奋起反击,建立并逐渐扩大国产片院线的策略也同样都是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沉淀。

四、结语

正如上文所述,1946年初步形成的四条院线的领军影院实际上对应了冯小刚口中的“耳房”,在黑云压城的形势之下为国片提供了一处避风港,为之国产片日后蓄势待发以及对立于西片准备了前提。如果专注于13:383或13:881的数据对比,1946年国产片业在黑云压城中形成的院线策略和诉求恐怕也就难以显影了。另一方面,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1947年的《假凤虚凰》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在战后上海创下票房的神话和影响力无疑也都多少受益于此后的中外竞争中,越来越多的西片首轮影院加入国产片四条院线从而形成的多院齐映的声势。㉔

【注释】

①1939-1945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把重庆作为替代战前南京的陪都。与此同时,原来占据上海影院的好莱坞影片逐渐暂时撤出上海,转战重庆,据《陪都时期的电影专史研究》一书中提供的数据,在陪都时期重庆共映的2998部影片中,美国片就占了1432部,成都、贵州等西南市场还不包括在内。

严彦,熊学莉等.陪都电影专史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②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19.

③唐绍华.中国“精神食粮”荒严重,谨向好莱坞电影发行商呼吁[N].申报,1946-06-02.

④萧知纬,尹鸿,何美.1897-1950年:好莱坞在中国[J].当代电影2005,6:67-75.

⑤根据《青青电影》,上海影院在实行公私合营之前一共52家,拥有过千座位数的影院有21家。以最乐观的估计假设这21家均为首轮影院,按照好莱坞影片每部在2个首轮影院上映1-2周的惯例,则每年首轮影院上映影片量约为260-520部(365天÷7天=52周 影片量上下限分别为52÷2×21÷2≈260;52÷1×21÷2≈520)

⑥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19.

⑦中宣部代表罗学濂谈电影服务处使命[N].申报,1946-01-25.

⑧南台静.国片市场将消灭[N].铁报,1946-02-27(04).

⑨风闻.米高梅新片大量出笼[N].铁报,1946-01-06(04);尉迟.蛇蝎美人的话:好莱坞的影片由重庆一部部的飞运至上海[N].铁报,1946-11-20(04).

⑩1946年11月4日,由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抗日战争时期中断的海上航线再次通航,好莱坞影片再次输入提供了保证。

⑪国民政府官营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成立于1930年代,抗战胜利后改组为“民营”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与昆仑、文华等电影公司成立中国电影联营处,负责影片在大陆、香港、台湾等的发行,排片等。详见.康岂尔“吴邦藩史廷磐争斗白热化”,铁报,1948-01-05(04);碧潭,台湾通讯:“国片台湾联营处进行顺利”,铁报,1948-08-15(04)

⑫“文协”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⑬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89.

⑭申报,1946-12-11,1947-12-25.

⑮越君.中电今后的摄片计划[N].铁报,1946-08-06(04).

⑯卢前.香港影界的怪现状[N].铁报,1946-08-17(04).

⑰《鸳鸯蝴蝶主角易人》[N].铁报,1947-01-27(04).

⑱为了保证卖座影片与非卖座影片之间的平衡,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好莱坞片商往往采用“包租制”即捆绑预定的方法:要求租片者以某一分成比例一次接受若干部影片例如广州最大的金声电影院,与米高梅公司签约,“规定每年至少放映该公司出品五十套,但实际上只分配给院方十套左右所谓卖座的‘好片’,其余都是质量较差的。

⑲见图1.1946年上映的国产电影(包括1946年旧历春节档).

⑳柳中浩、柳忠亮是孤岛上海时期国华电影公司的创办者,同时是战后上海国泰、大同电影公司的老板和金城、金都大戏院的所有者。

㉑安清.史廷磐投资拍无聊影片[N].铁报,.1948-02-17(04)

㉒见中华网娱乐频道,http://ent.china.com/zh_cn/ news/mainland/220/20001112/23089.html

㉓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6.

㉔直至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根据《申报》广告和《铁报》相关报道,四条固定的国片首轮院线分别是:官营中电的皇后线——皇后、金门、黄金、汇山、国际、光华、国联等;沪光线——沪光、丽都、平安;新光、巴黎线——新光、巴黎、虹光;金城、金都线——金城、金都、文化会堂

蔡春芳,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国产片好莱坞上海
调查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调查
国产电影能否突围?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