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维生素出口面临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016-11-24邓芳程
邓芳程
维生素是一种特殊商品,对维护人体和动物正常生理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缺乏将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乃至危及生命,因此,维生素广泛用于饲料添加、食品添加和药品。我国维生素行业经历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维生素生产和出口国。具博亚和讯统计,2015年我国维生素产量达到25.6万吨,同比增长1.3%,占据全球产量的68.5%,其中生素A、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C 、维生素E七个品种合计出口数量达到20.17万吨,同比增长4.41%,出口金额为14.42亿元,同比下降12.34%。维生素出口是我国原料药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然而近年来,我国维生素出口遭遇一系列内部和外部麻烦,出口量虽保持增长,出口金额却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分析维生素出口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寻找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显得极其迫切。
一、我国维生素出口贸易现状
(一)出口量保持较稳定增长,出口金额持续下降
近年,我国维生素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大批企业利用掌握的技术优势和较低的成本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目前,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维生素出口大国,在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3、维生素E等细分领域的产能是市场占有率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2008年到2015年,我国维生素A、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C 、维生素E七个主要出口品种合计出口数量保持较稳定增长,出口数量从12.73万吨增长到20.17万吨,年复合增速为6.80%,其中2015年出口量增长4.14%。在出口金额方面,六大品种从2008年的16.37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8.11亿美元,随后出口金额程逐年降低趋势,到2015年出口金额仅13.42亿元,相比2014年下降12.34%。
(二)大品种价格持续走低,小品种价格震荡上升
我国维生素出口量最大的品种是维生素C,2015年出口数量为12.37万吨,出口金额达到4.34亿美元;其次是维生素E,2015年出口数量为6.18万吨,出口金额达到3.93亿美元。然而两个主要品种的价格都成持续下降趋势。2008年维生素C、维生素E平均出口单价分别为8.68美元/千克、18.97美元/千克,2015年平均出口单价仅3.51美元/千克和6.36美元/千克,相比2008年分别降低59.57%和66.47%。而以B族类维生素为代表的出口量较小的品种则是另一番场景。2015年,维生素B1平均出口价格为26.69美元/千克,相比2008年上升49.00%;维生素B6平均出口单价为22.43美元/千克,相比2008年增长23.61%;此外,维生素B12平均出口单价则相对2008年上涨358.55%,达到470.29美元/千克,并于2012年达到1155.27美元/千克。仅维生素B2平均出口价相对2008年降低20.64%,为30.39美元/千克。
(三)低端产品占主导地位,产品价格偏低
维生素用途广泛,主要领域有饲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药用。其中作为饲料添加剂需求最大,约占总量的48%,其对纯度和品质要求不高,单价也较低,是我国维生素主要出口品种,在食品添加、化妆品及药用维生素领域竞争力相对较差。从物理性质划分,维生素则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前者如维生素C及B族类维生素,后者主要有有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E。水溶性维生素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成为我国维生素出口量的主要品种,脂溶性维生素出口量近年保持增长,市场占有率相对水溶性维生素仍偏低。可见,从产品技术含量和应用领域来看,我国出口的维生素产品均处于相对低端的地位,与国际巨头帝斯曼、巴斯夫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整个行业大而不强,产品价格偏低。以维生素E为例,我国出口的品种主要以饲料添加剂为主,而帝斯曼和巴斯夫主要生产医药级高端产品,从而很大程度把控全球维生素E的话语权。
(四)民营企业为主,集中度提升
由于维生素大量用于出口,行业回款快,企业拥有较好的现金流,加之初期投资不大,在价格好的年份企业能很快收回投资。在发展初期,我国维生素行业投资积极性高,大批企业相继涉足,大多为民营企业。但随着竞争加剧和环保趋严,大量小厂面临经营压力退出,经营较好的厂商顺势获得更大份额,单个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我国维生素行业因此产生了一批世界级巨头。其中,杭州鑫富药业的B族维生素泛酸钙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天新药业的维生素B6占全球70%市场份额;而湖北广济药业的维生素B2也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公司,约占全球50%产能;华中药业、天新药业与兄弟科技的维生素B1合计占据全球80%以上产能;花园生物则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其产能达到5000吨/年,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
二、我国维生素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产品集中在中低端,产能普遍过剩
在我国维生素出口的早期阶段,国内维生素厂商快速扩大产能、通过较低的价格抢夺国外厂商的份额,并取得较好业绩。然而在盈利较好的时期,国内企业并没有很好地把握发展机遇,通过提高产品技术、调整产品结构而向中高端市场发力,而只是一味扩大产能。由于维生素需求增长相对稳定,行业的快速扩张使得产能过剩格局很快出现。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被大大削弱,用于技术改造等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我国维生素产品品质一直处于中低端,以技术含量低、价格低产品为主,盈利能力好的高端产品被国外巨头牢牢把控,国内维生素出口企业定价权弱,一批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研发投入不足、产品低端、定价权弱、盈利能力差的恶性循环对我国维生素行业造成极大伤害。
(二)贸易壁垒增加,质量要求提高
近年,我国维生素出口量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国内维生素和其他原料药企业频繁遭遇国外反垄断、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料药行业的反倾销案件大概有40多起。如我国维生素C出口两个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然而却先后遭受其反倾销调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变数。此外,在传统的贸易壁垒之外,对产品的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国外企业和监管机构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在原料、流程和产品品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细化,企业在原料获取、生产和运输环节的出现细微的差错即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
(三)成本优势不断降低
历史上,我国在维生素领域凭借成本优势,采用低价战略快速实现对国际市场的快速抢占。彼时,成本优势主要源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带来的较低工资水平,此外,政府基于就业和税收考虑放松环保监管然带来的环保成本的节省也是重要因素。然而这些成本优势均在不断降低。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推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不断推高我国劳动力成本,而社会保障水平快速提高也使得企业雇佣一个劳动力面临更多额外支出。另一方面,我国环境的持续恶化已引起居民和政府的极大重视,注重环境承受力的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对各级政府的考核不再唯GDP英雄,牺牲环境换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作为环境污染较高的行业,我国维生素企业环保压力不断加大,持续的环保投入使得环评达标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攀升、环保投入加大致使我国维生素行业单位成本不断提高,我国维生素行业最重要的优势——成本优势不断降低。
三、我国维生素出口的策略选择
(一)注重技术积累,提高产品质量
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维生素行业研发投入显著偏低,导致产品也多集中于中低端领域,产量虽大,在全球的话语权并不高。只有持续而有效的研发投入,注重技术和专利积累,从而不断提高产品品种及降低成本,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的竞争力和定价权。历史上,我国对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低,使得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差,更倾向于模仿和抄袭国内外企业,企业普遍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了很大提升,环保监管趋严也使得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面临极大压力。政府和监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对于研发支出给与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对侵犯专利者给与相应的处罚。推进研发创新、注重技术积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才能使我国维生素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除了饲料,维生素还广泛用于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和药品领域。我国维生素企业可依托自己的成本和品牌优势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居民消费的升级,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对产品优质、价格合适的保健品需求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我国维生素出口企业可充分把握新兴市场契机,适当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升产品毛利率、增加产品销售渠道。如厦门金达威依托在维生素D3、辅酶Q10领域的优势,向下游延伸进军保健品领域,为公司开辟新的盈利途径,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原有产品较为单一的风险。
(三)培育优质客户,拓宽销售渠道
我国维生素传统外销渠道主要为欧美发达国家,销售方式主要为通过经销商实现。对优质客户绕过经销商实现直接销售将助力企业销售渠道的优化,增强优质客户粘性。向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发力直接提升企业产品需求,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直接对接优质客户的经验可向潜江永安药业借鉴,其牛磺酸的出口即经过了全部通过经销商到直接对接可口乐乐、红牛、雀巢等优质客户的转变,一定程度增加了产品定价权和订单稳定性。在新兴市场培育方面,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经济态势整体发展良好,居民消费升级带来饲料、食品添加用维生素需求快速增长,为我国维生素出口提供较好发展契机。例如,近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牲畜、家禽饲养业快速增长,对维生素需求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可重点培育。
(四)多渠道发力,降低产品成本
尽管我国维生素行业的成本不断上升,然而中低端产品仍存在一定的优势,并且,我国维生素行业的生产成本仍具有一定的下降空间。首先,通过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提高单生产线产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规模优势与提高产率。其次,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降低成本,如维生素B2的原料玉米运输成本较高,可选择盛产玉米的地区就近建厂;而维生素E等发酵类产品降温成本不可忽视,可选择纬度高、常年气温低的地方建厂。最后技术改造和提高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降低单位产量人员配备,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有力应对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
(五)发挥政府行业组织作用,优化竞争格局
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作用可一定程度优化国内维生素的竞争环境及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维生素出口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的健康发展理应受到行业组织和政府的重视。行业组织和政府一方面可引导国内企业的有序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双输局面,另一方面可出面协调国内企业和国外贸易及质量监管结构,保护国内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政府和行业组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国内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引导,避免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必要时通过淘汰低效率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的供给侧改革提高产品整体质量,同时改善产能过剩品种的供求关系优化竞争格局。其次,面对频繁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单个企业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政府和行业组织应通力合作,积极参与谈判争取正当权利,提高国内企业话语权,从而化解部分不合理贸易壁垒。再次,行业组织和政府应与国外监管部门积极沟通,在质量及安全监管方面做到对接和争取互认,最大程度降低可能的监管风险。
参考文献:
[1] 吴卫彦, 郝香利. 当前形势下维生素C产品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4(5):2-2.
[2] 章汉明. 我国维生素E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 6(6):84-85.
[3] 彭岳. 论美国跨境反垄断诉讼中的主权抗辩——从“维生素C案”谈起[J]. 法商研究, 2014(1):22-30.
[4] 章汉明. 我国维生素E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 6(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