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探讨

2016-11-24曾译萱

2016年34期
关键词:风险应对互联网金融大数据

曾译萱

摘 要: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更新进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的开放性给金融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产品多样化和收益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风险。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根据风险管理模型对P2P、众筹及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进行目标设定、风险识别和评估,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应从政策制定、部门及机构监管、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民众教育等方面应对互联网金融可能面临的风险。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应对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20世纪末,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向中国的金融业渗透,为传统的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薄弱,目前基本模式仅仅是互联网属性和金融属性的简单相加,而非将两者特点深入融合,这样的叠加模式难以抵抗突发风险,其发展不具有持续稳定性。另外,管理者的单方面决策及组织结构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的设计影响较大,大数据技术在平台运营和制定决策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为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经营方式及效率的优化,目前逐渐转移至“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在未来应关注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的紧密联合,形成电商、汽车金融等新的“互联网+”模式。近年来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形式逐渐为消费者所熟知,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消费者数量增加,资金规模也不断扩大,如果出现问题,会引起金融系统风险。另外,由于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犯罪分子很容易利用平台漏洞盗取客户资金及私人信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企业掌握了客户的大量信息,一旦泄露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监管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不适用于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因此缺少相应措施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规范,使企业为自身利益进入法律灰色地带成为可能,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二、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的风险分析

(一)P2P

1、目标设定。P2P作为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主要服务于个人和小企业,由于P2P贷款对象来源于陌生商家或个人客户,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及时便捷的获取贷款人信用本质的信息,因此其目标为掌握贷款者信用信息及项目信息,维护债权人的权益。

2、风险识别及评估。P2P存在的主要风险如下:信用风险,借贷平台利用网络优势所获取的客户所在区域及特性不同,个性的多样化使管理者无法用一套风险措施覆盖所有客户;流动性风险,权益凭证无法流通,仅能在该平台内部流转,无法及时变现可能会造成债权人的财务损失;市场风险,市场利率的降低会导致贷款者提前还款从而影响放款人的收益;法律风险,作为新兴的借款和投资方式,目前仍然缺少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

(二)众筹

1、目标设定。众筹区别于传统融资渠道的优势在于,具有创意的商业方案能够通过众筹得到运作资金并投入生产,因此其目标为保证项目的可行性,获取既定投资基金并偿还。

2、风险识别及评估。众筹存在主要风险如下:非法集资风险,众筹融资平台项目一般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且筹资对象为未经审核的社会公众;欺诈风险,众筹项目管理者发起项目的目的可能为骗取筹集资金,通过虚构项目、设计融资方案等方法使项目更具真实性,再宣布项目失败骗取资金;平台运行风险,众筹融资平台可能出现系统中断或崩溃等技术问题,平台方运作过程中的担保或付息违约问题以及平台倒闭。洗钱风险,项目管理者、出资者及平台建立者都可能通过该筹资平台清洗非法所得。

(三)第三方支付

1、目标设定。除了广泛普及的互联网支付,第三方支付还覆盖线上线下和移动互联网,成为综合支付工具,积累了大量资金及客户采购、支付、结算的完整信息,其目标为利用低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2、风险识别及评估。第三方支付存在的主要风险如下:洗钱风险,互联网支付机构提供了建立匿名账户的资金划转平台,从而掩饰了资金来源,为洗钱的暗箱操纵提供了温床;操作风险,传统的银行转账模式仅依靠银行接口及金融专网,第三方支付模式下,客户交易信息传输及支付处理需要通过互联网,带来系统中断和失败的可能;信息安全风险,智能手机的大规模使用及数据收集的简易性使用户隐私信息容易泄露;金融冲击风险,行业危机和经济波动会影响客户交易情况,从而影响支付机构的生存,加速金融机构的经营恶化。

(四)货币基金

1、目标设定。作为聚集闲散资金、投资目标风险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由于具有储蓄特征,能够保证本金安全,普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信用度,其目标是保证客户的投资收益。

2、风险识别及评估。货币基金存在的主要风险为流动性风险。以余额宝为主流的货币基金将大部分资金配置于协议期较长的银行协议存款,由于过度倚重该存款,会导致资金集中度较高,不利于风险的分散,按日向客户发放收益的形式和较长的协议周期组合更容易引发流动性挤兑风险。货币基金的流动性保障来源于利率管制的套利获利及银行协议存款的政策优惠,如果考虑到两者的竞争关系,一旦这些红利消失,收益将无法持续稳定。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应对

(一)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政策。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法规制度方面几乎空白。政府应该对原有的法律加以改进,同时积极参与制定新的适用政策。将互联网金融准入制度放宽能够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促进金融模式的创新,从而给该产业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但政策过于宽松可能会导致某些业态向非法集资等方向演变,因此政策制定时需要把握好度,拟定合适的标准。

(二)加强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监管力度。国内监管方式可以参考相对成熟的其他国家。英国设立了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对支付服务、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监管;美国的支付机构监管具有监管机构多,监管准入制度严,监管内容细致明确的特点;欧盟在依赖既有法律进行监督的同时,实行审慎监管战略,审查企业信息技术本身及其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应纳入第三方审查机构,该机构人员应对企业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分析合理性及算法安全性进行审核,使其达到政府规定的安全标准。同时政府设立准入制度,按特定程序考核后授予执业资格。市场监管则应实现自动化,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效率和监管力度。

(三)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风控体系。规模较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通常利用自有平台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封闭系统的信用评级和风控模型。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无法自己挖掘贷款客户的数据,可以通过征信机构获得重复借贷查询、不良用户信息查询、信用等级查询等多样化服务。企业应避免传统银行事后问责、处理危机的落后机制,形成事先调查、事中控制的风控流程,对于大企业而言,更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更新频率高、数据样本大、信息类型丰富的特点,建立高效的信用评估模型和实时追踪系统,保障资金的安全性。

(四)加强民众互联网隐私安全意识。政府方面,成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引导民众利用该机构处理金融纠纷,其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投资者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投资平台方面,应明确向各种声明其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性,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等。消费者在利用P2P、众筹等平台进行投资时,也应利用各种保密安全工具和手段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谨防在未经验证的平台上输入身份证号、密码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从而给不法分子盗取资料的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 何飞,张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数据驱动与模式衍变[J].财经科学,2016,06:12-22.

[2] 魏鹏.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J].金融论坛,2014,07:3-9+16.

[3] 付舒涵,夏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风险防范[J].时代金融,2016,18:49-50.

[4] 李勇、许荣.大数据金融[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风险应对互联网金融大数据
电力物资供应链风险评估及应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