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汉语中用“胡”泛指来自西方人和物的猜想
2016-11-24莫筱莫简
莫 筱 莫 简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 博洛尼亚 40126;)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32)
关于古汉语中用“胡”泛指来自西方人和物的猜想
莫筱莫简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意大利 博洛尼亚 40126;)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化学教研室,陕西西安 710032)
在古汉语中,“胡”曾被用于泛指来自西方和北方或国外的人和物。但是,其起因仍待研究。“胡”字在汉语中读音为“hu”,很接近北欧地区八种语言和古凯尔特语中的“Far”、“Ver”、和“Fade”等表示“远”的单词的读音;同时,“胡”字系由“古”和“月”二字构成。其中“古”可能表示“古老”,而“月”则可能是指“月支”部落。据此,可作这样的猜想:当西方人首次到达中国时,遥指西方并说来自“远方”(“Far”、“Ver”或“Fade”),曾途经“月支”;而当时的中国人则误认为,他们所说的“far”、“Ver”或“Fade”(远)是地名,就把这些西方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胡(hu)”,并误认为该地区是古代“月支”游牧的地方,就在“月”前加上“古”而创造出“胡”字表示该地区。从而,就把这些来自西方的外国人称为“胡人”,并用“胡”泛指来自西方的物品。如果上述猜想属实,则可进一步从语言学方面推测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所属族群,并从“胡”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时间及首次将西方人称为胡人的时间和月支游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时间,推想出这些西方人到达中国的时间。
西方人;胡人;丝绸之路
一、前言
在古汉语中,“胡”曾被用于泛指来自西方和北方或国外的人和物。如称来自西方的外国人为胡人,由西方传来的琴为胡琴。但是,其起因仍待研究。
二、猜想
“胡”字在汉语的普通话中读音为“hu”,而在一些方言中有时读为“fu”。这些读音很接近英语、爱尔兰语、冰岛语、丹麦语、挪威语、斯洛尼亚语,也接近西班牙的巴斯克语中表示“远”(Far)和荷兰语的“Ver”、古凯尔特语的“Fade”等表示“远”的单词的读音。据此,我们可作这种猜想:当西方人首次到达中国时,遥指西方并说来自“远方”(“Far”、“Ver”或“Fade”);而当时的中国人则误认为,他们所说的“far”、“Ver”或“Fade”(远)是地名,就把这些西方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胡(hu)”,把这些来自西方的人称为“胡人”,并用“胡”泛指由西方传来的物品。
“胡”字系由“古”和“月”二字构成。其中“古”可能表示“古老”,而“月”则可能是指称曾游牧中国西北地区的“月氏”部落。由此,我们也可作这样猜想:当首次来到中国的西方人说,他们是途经“月氏”而来自遥远的西方,当时的中国人则误认为,他们来自古代“月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就在“月”前加上“古”而创造出“胡”字或借用已有的“胡”字,表示这些西方人居住的地方。
三、讨论
如果上述猜想属实,则可从语言学方面推测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所属族群,并从“胡”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时间及首次将西方人称为胡人的时间和月支游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时间,推想出这些西方人到达中国的时间。
将“远方”说为“Far”或“Ver”的现代人都住在北欧。据此推想,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可能是现代北欧地区一些人群的祖先,或说古日耳曼语的西方人。古凯尔特语中表示“远”的“Fade”,其发音也接近“胡(hu)”。因此,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也可能是古凯尔特人。
“胡”字在甲骨文(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和金文(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都无,但见于小篆。小篆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46年)。小篆的创造,主要是改变字形,而不全是创造新字;只是“以原来秦国的字体为基层,参照六国的文字,而制定出字形固定,笔画简单,书写比较方便”的字形。由此推想,小篆中的“胡”很可能源于其他字体的“胡”字。确实,在小篆出现之前,“胡(hu)”就已出现在古人的用语和一些古藉中。例如,古代陈国的首封国君妫满(公元前1067年至公元986年),死后就被谥为“胡公”。《诗经》(成书时间可能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狼跋其胡”的诗句。但按《说文解字》,“胡”系“牛的颈下垂肉”,而作者的猜想与此不符。研究“胡”字在古汉语中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对于解决此问题可能有些帮助。虽在现代汉语中,“胡”字有时用作贬义词;但在古汉语中,“胡”字却常为褒义词。例如“胡福”是称赞别人“大福”,“胡老”是称赞别人为“元老”,“胡考”是称赞别人“年纪大”。周代陈国的首封国君妫满被谥为“胡公”,就是因为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复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强盛起来,雄立于十二大诸侯国之林”,而决不是把他比作“牛的颈下垂肉”。如果“胡”字最初含义不是“牛的颈下垂肉”,而是泛指来自西方和北方或国外的人和物,则可根据“胡”字出现的时间而作这样推想:在先秦时期或公元前3世纪之前,曾有西方人到达中国。
在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北地区的一些民族被称为“戎”、“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已将北方几个民族称为“胡”,如“东湖”、“林胡”。当时的赵武灵王就曾实行“胡服射骑”,晋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到秦、汉、唐(公元前221年至公元907年),“胡人”则用于专指具有欧罗巴人特征的西方人。如果结合“胡人”称呼出现的时间推测,也是在先秦时期或公元前3世纪之前,曾有西方人到达中国。
“月氏”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居民部落之一,曾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地区。在《伊尹朝献/商书》(《商书》系中国最早史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或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出土于西汉;成书时间尚未确定,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21年)、管中(约公元前723或716年至公元前645年)的《揆度》及《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所谈到的“月氏”、“禺氏”、“禺知”、“月支”可能是指同一居民部落。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476年),“禺知(月氏)”逐渐强盛,曾游牧于陇西,并与秦建立了物资交换关系。在秦穆公时(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禺知(月氏)”已成为秦与西方各民族物资交换中心。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禺知(禺氏)”曾统一河西走廊,并建都昭武城;直至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176年,因战败于匈奴,遂弃河西走廊而西迁。如果结合“月氏”游牧于中国西部地区的时间推想,则是在先秦时期或公元前2世纪之前,曾有西方人到达中国。
另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献中,也能获得一些支持以上猜想的资料。在德国,曾从公元前6世纪的凯尔特人古墓中发现中国丝绸残片。在俄罗斯乌拉干河畔,从公元前5世纪巴泽雷克古墓群也曾发现中国丝绸残片。在新疆五堡,曾发现3000多年前干尸,其外貌与传统的凯尔特人出奇地相似;更令人惊奇的是,其安葬地用石头结构作为标记,而这正是英国大不列颠石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陕西扶风,曾从公元前771年以前的西周宫殿遗址发掘出两件蚌雕人头像,高鼻深目,头戴坚硬高帽,与居住在中亚地区“塞种”人像完全一致。在湖北江陵,曾从望山2号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楚墓出土人骑骆驼铜灯,而该地区不适合骆驼饲养,但邻近古代秦国。在新疆曾有龟兹古国(公元前272年至14世纪),其龟兹语与其近邻的印度—伊朗语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拉丁—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在前面已经谈到,“胡”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无,但见于秦国创造的小篆;而且,其产生可能与当时到达中国的西方人用古日耳曼语或古凯尔特语说“来自远方并曾途经月氏”有关。月氏曾与秦国接壤。从发现具有西方人特征干尸的五堡到秦国都城的雍城,路程仅1900公里左右,而且无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如果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作这样的猜想:在先秦时期,曾有说古日耳曼语或古凯尔特语的西方人,经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过西周时期的中国西部或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然,张骞出使西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最重大事件,但这并不排除其前曾有西方人到达过中国。
[1]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3]王文耀.金文字典[M].上海:上海辞典出版社,1998.
[4]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5]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6]莫任南.关于月氏西迁年代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7]钱伯泉.乌孙和月氏在河西的故地及其西迁的经过[J].敦煌研究,1994,(4).
[8]尹盛平.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J].文物,1986,(1).
[9]高成林.评《江陵望山沙冢楚墓》[J].文物,1999,(5).
G266
A
1005-3115(2016)18-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