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体的构架 多重的艺蕴
——通渭小曲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

2016-11-24李淑红马瑞瑞

丝绸之路 2016年18期
关键词:通渭小曲曲牌

李淑红 马瑞瑞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立体的构架多重的艺蕴
——通渭小曲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

李淑红 马瑞瑞

(兰州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通渭小曲由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和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音乐特质。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通渭小曲进行了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并着重对其音乐元素及艺术构架体的发展脉络、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使通渭小曲在继承和发展上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通渭小曲;音乐元素;艺术构架

一、引言

甘肃省通渭县,位于被左宗棠称之为“苦瘠甲天下”的陇中南处,地处我国黄土高原西南。这里流传的通渭小曲是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民间曲艺艺术,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深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通渭小曲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现已融入通渭人民生产、生活、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从现有整理搜集到有关通渭小曲的资料、论著及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由当地民间艺人搜集整理出的一两本小曲“曲谱集”,为小曲爱好者的演唱学习提供了方便,在小曲相关的音乐研究也只是仅有的两篇硕士论文,以及少量的几篇期刊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曲的个别报道。本研究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在于提升通渭小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基础地位,为以后对通渭小曲进行艺术实践提供一些理论性的指导和帮助。

二、通渭小曲的音乐元素

(一)曲调繁多,委婉动听

现已搜集整理出的通渭小曲的唱腔曲牌156首,器乐曲牌40余首。如常见的唱腔曲牌《越调》《背宫》《五更》《银纽丝》《风落怨》《剪边花》《琵琶调》《凄凉调》《剪边》。

(二)浅显易懂的剧本故事情节

通渭小曲的演唱内容多表现普通百姓的劳作生活、真实质朴的方言唱词,极富感染力,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丰富让人即刻产生共鸣。小曲因蕴含着酬神、祈祥、驱邪、祭祀、自乐、教化等多重含义,其内容涉及更为丰富也更为广泛。当地民间艺人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各种英雄人物事迹和其他一些剧种的唱本及小说内容等编撰而成的段子或小折戏。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生动感人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吸引力,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劳动人民勤劳淳朴、爱情敢爱敢恨的人格本质和年青男女互相喜欢爱慕的真挚感情,用浪漫的手法寄托劳动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时也鞭挞了社会时弊和民间恶习。

(三)演出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拘束

小曲演出以农舍庭院、地摊形式为主,既可以穿便装随意坐唱,也可以带妆带行头,台上演唱。人数少则一两个、五六个,多则十来个,常在村落、庭院任意弹唱,自娱自乐。

(四)存在差异性

由于小曲的口传心授,没有详尽的曲谱唱本记载可参考,必然会出现唱本和腔体的演唱差异,即同是一个腔调,因唱者不同而唱法不同;又或同一腔调,唱词不同,唱法及表达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唱腔、同一段唱词,也因地域不同、理解不同,唱法也不相同。可以说随意性强,唱腔大同小异,唱法十唱九不同。正是存在这种差异性,反而更加方便了百姓学习演唱,丰富小曲的创作,更是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五)帮唱特色显明

所谓“帮腔”是形容演唱的场面气氛十分的欢快,娱乐性很强,主要是让乐器伴奏的演奏者们和演唱者一起唱,或者随之伴唱,哼唱形成一种衬托和帮唱的作用。这一帮唱特色在通渭小曲音乐中最为独特,它有力衬托和烘托出演唱者和演唱氛围的欢快和热烈。

三、通渭小曲的立体音乐构架

(一)曲调与曲牌

通渭小曲的曲调有套曲和单曲两种。

套曲由多个曲子连接起来演唱,其特点是曲调连贯,有首有尾,极似元曲中的“套数”。套曲多为本戏、折子戏及有故事情节的戏中运用,如《火焰驹》中的越调接背宫调,再接五更、采花、银钮丝、琵琶、莲花、剪边、后背宫、越调尾。其大致规律基本是起于越调,紧连背宫,接着依据内容用不同曲调连缀,最后一定是“越尾”结束。

单曲多为秧歌调移植转化而来,可以反复咏唱没有故事情节的唱词。单曲特色鲜明,易学易记,便于传唱。

单曲和套曲的灵活运用,就形成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调随情变、和谐完美的特点。

曲牌是不同曲调变化时的过渡性器乐片段,未唱之前,可作为起板先奏一曲,为演唱者造气氛做准备,掌握音的高低,剧中如有念白,亦可伴奏。现已搜集、整理的器乐曲牌40余首,主要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纱帽翅》《英雄牌》《春晓》《思凡》《小四景》《摆宴席》等曲为代表。

(二)套曲的格式与结构

通渭小曲虽曲调繁杂,但杂而不烦。曲式结构的连接有一定的规律,属于曲牌联缀体结构,尤其是开头与结尾必须具有一定的格式,民间称其为“联套”。即由若干首曲牌按照一定的规律接联在一起,表现较为完整的一个故事或情节的内容演唱。每个曲调间,常常用相应的曲牌音乐使之自然融洽的衔接;某一曲牌(或联套)伴奏适用于较长的念白;作为过门连接,起板用在前奏结束或念白结束的唱腔前。

(三)乐器伴奏

通渭小曲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三弦、笛子、板胡、二胡、底胡、扬琴等,配以“磬碗”、“四片瓦”等打击乐器,通称“弦索”。据说,早期“弦索”只有三弦和四片瓦。随着通渭小曲的不断发展和对其他小曲的吸纳和引入,乐器种类也逐渐增多,伴奏也更加丰富。

(四)演唱形式

通渭小曲的演唱非常自由。对演唱人数绝无限制,一二人到一二十人随意组合。一人可清唱,也可以一边拨弦一边唱;三五人演唱较有味道;数十人就更加热闹了。对唱曲的场地绝无要求,农家的庭房炕头、檐台庭院,庙宇郊野都是很理想的演唱地方,登上大舞台也照常演唱。对行头也几乎没有要求,只有在春节的社火活动中需要一把纸折扇、一顶破旧草帽、一件翻穿的皮袄、衣服墨染麻楌作的胡子等。对舞台动作也基本无要求,折子戏虽然有一些动作,但多数是自编自演和临场发挥的表演动作,十分自由。唱曲时段更没有限制,逢年过节唱,迎神庙会唱,一个人或忧或喜可以唱,三五人有闲暇可以凑到一起唱。

四、通渭小曲的多重艺蕴

(一)唱词

通渭小曲反映着通渭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唱词与数以千计植根于此劳作生活的人民群众息息相关。通渭小曲的语言具有生活化、口语化、地域化、通俗化的显著特点,浓郁的乡土情怀极其耐人寻味。小曲的社会基础是民间,小曲的唱词也来自民间,唱词多是来自生活、贴近生活的“里巷俗语”,形式丰富多样、清新自然,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很贴近现实生活,是对平凡生活的一种通俗表达。通渭小曲唱词形成不同语言风格,兼容并蓄,和谐共存,运用了比喻、象征、借代、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二)唱腔与衬字

关于通渭小曲,据《中国戏曲志》载:“其唱腔在承袭明清南北时调基础上兼收当地民歌而成。”

通渭小曲的旋律基本骨架是固定的,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完善,为了使曲本和音乐能够更加的融合,在音乐的情感和表现力上达到更好的效果,也避免本土方言在音乐发音咬字上的影响,大部分采用唱腔变化和衬字的方式来解决。

通渭小曲音乐中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主要体现在唱腔上,曲牌体中的多曲体是音乐的唱腔结构,由若干个曲牌即若干个唱腔组成(一个曲调便是一个唱腔)。

通渭小曲是在眉户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异而来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关系,当时小曲并没有具体的版本,都是通过小曲爱好者和老艺人们一代一代口传心授而来的。

五、结语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通渭小曲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从敦煌遗书中可以看到迄今还保存着极其珍贵的唐宋时期以来的100多首与通渭小曲相近的曲调,如“哭五更”、“孟姜女”等。《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载:“(小曲)许多曲牌与元明时期的时令小曲名称相同。”从它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内容可以判断,应起源于古代的祭祀颂唱,发展可追溯至中国古代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最为兴盛。

通渭小曲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在于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艺术构架。通渭小曲吸收容纳、广交杂成,其优美动听的音律、浓郁的乡土气息、浅显易懂的剧本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出通渭人民忠厚老实、善良淳朴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音乐、唱腔以及伴奏的不断完善,从简单几句民歌,到后来的多句式唱腔;从起初的一人田间街头演唱,到后来步入舞台进行剧目的演出;从只有三弦的自弹自唱,到乐队伴奏的融入等,都充分说明小曲有着坚实顽强的生命力。

[1]郭楠楠.陇上艺苑奇葩——浅析通渭小曲[J].音乐天地,2010,(11).

[2]张进宝.陇中民间音乐之“通渭小曲”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08,(5).

[3]张智军.通渭小曲概观[J].民族音乐,2009,(5).

[4]张进宝,司娅英.通渭小曲戏的艺术特质[J].甘肃高师学报,2012,(6).

[5]卢奉礼.通渭小曲在传承中的困惑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4,(40).

[6]郑婉玲.通渭小曲音乐地方性特色的探讨[J].艺术研究,2015,(3).

[7]杜莎莎.通渭小曲的文化功能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5,(7).

G127

A

1005-3115(2016)18-0041-02

*兰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项目。

猜你喜欢

通渭小曲曲牌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诗三首(2)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曲牌园地】
通渭影子腔
“丝绸之路·翰墨通渭”第二届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