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称呼他人“天才”已不新鲜,但威廉·燕卜荪例外

2016-11-23约翰格雷JohnGray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16年10期
关键词:佛像手稿天才

约翰·格雷(John Gray)

游 忆/译

称呼他人“天才”已不新鲜,但威廉·燕卜荪例外

约翰·格雷(John Gray)

游 忆/译

选自英国《新政治家》杂志 2016年6月28日

他承认人类的矛盾性,乐衷于此研究,并著有《佛脸》(The Face of Buddha)一书。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是一个天才。现在用“天才”来形容一个人明显不时髦了,因为“天才”一词意味着普通人望尘莫及。天才是天生的。你要么就天生有才,要么就像我们普通大众一样没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了。这个说法有点精英主义的味道,精英主义是当代道德词汇最罪恶的词语。但如果政界要禁止人们使用“天才”这个词语,那么我们找不到其他的来形容威廉☒燕卜荪那惊人的创造力了。

他是20世纪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著有两本语言类学术专著,易于接受新思维同时又能辨析自己的观点。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经常夸赞他写的晦涩难懂的诗句。相比那些无聊的无神论者对人类未来做出预测,他所著《米尔顿的上帝》(Milton’s God)一书更有思想深度,书中他把基督教上帝比作贝尔森(Belsen)(一个纳粹集中营——译注)的司令官,估计是对一神论抨击最激烈的出版物。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他又尊敬英国的君主制,他的政治立场也是前所未见。

燕卜荪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写作上,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冒险。1929年,因为一个搬运工在他在房间发现避孕套,他被剑桥大学免去研究生奖学金并除名,无法在英国学术界立足。在有一段时间,他考虑做一个记者或者公务员。导师I. A.瑞恰慈(I. A. Richards)鼓励他去奔赴远东谋发展。1931年他在日本的一个师范大学得到一份工作。他也在中国教过几年书——日本攻占北平的时候大学被迫搬迁到昆明,记忆中大部分时候都是教材不够用和在黑板上睡觉。到了快40岁那几年,他在伦敦的文化圈已经是闻名遐迩[才22岁时就写了代表作《复义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1930年出版;1934年又出版了诗集],但是仍然靠着写书评和接私活为生。二战期间,他和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以及路易斯☒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一起在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

1947年他回到中国北平教书,生活在毛泽东掌权前后的那个特殊年代,最后国家政治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他无法接受就离开了中国。之后他继续坚持自己的学术事业,先是在俄亥俄州的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又在伦敦的格雷沙姆学院(Gresham College)短期地呆过一段时间,最后去了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1953年谢菲尔德大学任命其为英语系主任,他在那里一直做到1972年退休。他的写作风格一直都是简洁的对话式风格,反对用学术术语故弄玄虚。

他非常喜欢喝酒,以波西米亚风格的打扮而著名(欣赏他的T. S.艾略特,经常和他一起,如是评价他邋遢的打扮的)。他的生活风格古怪,诗人罗伯特☒洛威尔(Robert Lowell)这样形容他:“一位古怪又邋遢的贵族”。他是一个双性恋,和出生在南非同样生性自由的雕刻家亥嗒☒克劳斯(Hetta Crouse)结婚,两人维持了一段混乱不堪又充满激情的开放婚姻。他晚年的时候稍微平静,虽然一直饱受非议。1979年他被授予骑士爵位,并且再次获得50年前被除名的研究生奖学金。最后他于1984年去世。

此书的出版也和这书本身不一般。文化史学家鲁珀特☒阿罗史密斯(Rupert Arrowsmith)在他的引言中旁征博引地写道:“《佛脸》一书真实故事源于古老的日本城市奈良。1932年春,一组特别的日本雕像吸引了燕卜荪,给予他神的启示。”看到这三尊佛像,他像“被击中了一般”。这组佛像里有百济观音,出自7世纪的法隆寺(Horyuji Temple),用来代表观音菩萨。燕卜荪被佛像吸引,因为他认为佛像左右构造似乎表达了一种不对称的美:“脸部的神秘和诙谐都在左边体现,还有母性的悲悯和慈祥的微笑;右边是神圣的,纯洁和理智,面对嘲讽坚持自我,舍弃人间欲望……多么美妙绝伦的作品啊。”后来他就四处游历,参观了东南亚、中国、斯里兰卡、缅甸和印度,最后到了阿旖陀石窟——大乘佛教的发源地。历史学家帕尔塔☒米特(Partha Mitter)将此行为形容为“一种宏伟壮丽的迷恋”。从1932年第一次被佛像迷倒开始,燕卜荪就开始著《佛脸》一书,后期游历期间反复修改。

他自己没有复印手稿,后面因为一系列的灾难手稿丢失了近60年。手稿丢失的故事和安东尼☒鲍威(Anthony Powell )小说里描述的醉汉费兹洛维亚(Fitzrovia)的故事颇有几分相似。1947年燕卜荪开启海外之旅时,将手稿交由一位家族的朋友也是文学评论家约翰☒戴文波特(John Davenport)保管,但手稿被嗜酒成性的戴文波特弄丢了,直到1952年他才告诉燕卜荪他把手稿丢在了一辆出租车上。其实戴文波特记错了。实际上他把手稿交给泰米尔诗人、编辑M. J. T.坦比穆图(M. J. T Tambimuttu)。坦比穆图把它混在公寓的一堆书中。朱利安☒麦克拉伦☒罗丝(Julian Maclaren-Ross)在回忆录里形容那间公寓鼠患成灾。1949年坦比穆图回到斯里兰卡时将燕卜荪的手稿交给理查德☒玛奇(Richard March)——《伦敦诗歌》(Poetry London)杂志的一位编辑。玛奇不久就去世了,他收藏的书籍字体也快辨认不清了,直到2003年被大英博物馆获得。雄心勃勃的博物馆馆长杰米☒安德森(Jamie Anderson)发现了手稿并通知了作者的后代。现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这份注解精美的书稿带给世人。本书对燕卜荪的支持者和其他对文化和宗教感兴趣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燕卜荪1936年已将书中对文化和宗教的一些观点发布在《听众》杂志(The Listener)上《双重佛脸》(Buddhas with Double Faces)一文中,不过现在我们才能完整地欣赏到他对佛教文化的见解。他一生对佛教着迷。从为他作传的约翰☒哈芬登(John Haffenden)编辑和注释的《诗歌全集》(Complete Poems)一书中,我们能够发现燕卜荪在英国广播公司远东分部工作期间,基于一个乔达摩(Gautama)化身为象的佛经故事写了一个芭蕾舞剧大纲,叫《大象和鸟》(The Elephant and the Birds)。他对佛教的热爱也体现在《火的布道》(The Fire Sermon)一文。讲的是佛劝他的门徒悟出怎样躲避情欲、性欲的熊熊火焰而作的著名布道。他个人将其译为《火的布道》。在后来的诗歌集中都将其作引言[另一个译名在艾略特《荒原》(Waste Land)一诗的注解中也有提到,最长部分也叫做《火的布道》]。

燕卜荪对待佛教的态度,就像他对佛像的热爱一样。他认为佛教的观点和西方宗教观点一致: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通过行动满足个人欲望。同时他又认为佛教本身强调不管是在人间还是天国,生存是痛苦的,佛教比基督教更加否定生命的意义。对于这点燕卜荪非常不喜欢。然而他又坚信佛教能够增加生活幸福感。佛教是一种悖论: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又蕴藏真理。

燕卜荪欣赏佛教文化能够平衡人类欲望。下文中提到高棉(Khmer)文化。他发现吴哥(Angkor,柬埔寨古都——译注)的佛像前面有眼镜蛇抬起头来护卫。他又观察到多头眼镜蛇代表着佛像的佛语手势——抬起手来手掌向外,表示“不惧”。

眼镜蛇的形状几乎相同。我确定之前没和眼镜蛇打过交道,也许在亲眼见过之后这个悖论会变得异常诡异。但是这种高端宗教就是致力于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然后眼镜蛇的存在只是因为神训化了它用来护卫自己。

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吸引了燕卜荪。“许多精美的远东佛像的头都结合了两种相反的事物。比如说闭眼静修的佛像却能够给朝拜者清醒的活力。”他说。这种艺术不仅美妙还具有伦理价值,因为它对人类生活更为真实。“远东佛像最新奇的地方在于使用了不对称的方法让雕像更接近人类。”燕卜荪在《听众》杂志的文章中用20世纪的例子来解释了不对称美:

好像人脸真的是右边更多体现生活经历留下的痕迹,左边更多的是体现遗传因素或者精神上不涉及脸部肌肉的痕迹。这里认为右边的脸部肌肉对人的意志反应更灵敏,所以过去的经历会堆积在右脸。丘吉尔的照片有时就能显示出这样的对比,而波德莱尔(Baudelaire)过的是另一种生活,则显示出另一种对比。丘吉尔右脸显示的是管理才能,而左脸看出脾气暴躁阴郁、天性浪漫富有想象力(这里说的左右当然是指那个人或雕像的左右,和我们看是相反的)。

燕卜荪思想如此丰富,但要定义任一种统治话题都有风险。在文章中他反复提到艺术和语言的创造力来源于对所有事物的包容和敏锐的辩证思维。他在《复义七型》中写道:“好的诗一般都有一个互相矛盾的背景。”为了完美宁愿牺牲语义的简明,复义让语言更加丰富。他在《复合词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一书中指出即便是最简洁的术语是如何结合各种学说达到多重语义的。思维和话语能够引发深层语义结构使语言更容易理解。但这些结构所属的想法非常复杂。维特根斯坦之前尝试将语言精炼到基本命题,发现根本不存在简单的事实。语义内在的复义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世界。

燕卜荪的观点不仅体现他的智慧,也反映出了他的伦理道德观。他在《复合词》(Complex Words)一文中写到:“有可能人类大脑能够识别多重价值,人类最高价值就在其中。”那尊奈良的佛像就体现了这种多重性。与其像基督教那样去理顺这些互相冲突的价值达到所谓的完美,佛像将这种冲突融合为一体。燕卜荪形容他生活中的虔诚人道主义时表示,新基督为态度建立一个好与坏的等级,而佛像非对称的脸则体现求同存异的态度。

燕卜荪的理论是否能成为一个公理还有疑问。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他引用了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的观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类情感的表达有共同点,引发了当代心理学家对人脑左右功能对比的思考。比起燕卜荪这个所谓的科学发现,他的想法更具有精神文化上的意义。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里,他找到了人类普遍价值和情绪冲突的平衡点。比起否定人类思想和内心的冲突,他承认并把它发扬光大。

看清艺术和语言的复义并使用这个功能需要天赋。而燕卜荪做到了。我们没有他那样聪慧的大脑,但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观点。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他都追求一种和谐,在追求简洁而牺牲价值和把握现实世界精彩的矛盾中获得平衡。双重脸的佛像让他找到一直寻找的答案,并记录在这份遗失的手稿中。

原文标题:It's Unfashionable to Call Someone A"Genius" – But William Empson Was One

猜你喜欢

佛像手稿天才
党天才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天才or怪咖
丢失的手稿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手稿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