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分析研究

2016-11-23许同洪

市场周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学城纺机常州

肖 飞,许同洪,袁 敏

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分析研究

肖 飞,许同洪,袁 敏

要将常州打造成中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纺织、纺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了基于政府、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发展对策。

常州;纺织纺机;人才;资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纺织机械行业已经列入其16个行业之一。同时“十二五”又是纺织工业奠定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基础和关键时期,因此,纺机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满足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对先进技术装备的需求,又要通过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壮大自身。为完成双重任务,我们要大力开发先进纺机装备,加快用高新技术装备改造纺织业,促进纺织产业升级。纺织机械产业在武进制造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武进纺织机械生产企业的总产值已超过50亿元,在今后3~5年内,武进将以卡尔迈耶、润源经编、五洋纺机、常州钢筘等纺机生产企业为龙头,按照“做优经编机、做强络筒机、做大精梳机、做精纺机配件”的要求,重点开发双轴向和多轴向经编机,建成国内高端经编机研发、核心技术生产和整机装配中心,在武进高新区建设一流的新型纺织机械生产基地,力争在3~5年内使该产品群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纺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纺机人才的培养,大学城作为常州纺织、纺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基地承担着常州纺织、纺机产业振兴的希望。

一、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现状

(一)常州大学城纺织人才与技术资源分析

常州大学城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由五所高职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所本科院校常州大学入驻。

大学城六所院校中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纺织类专业,该院的纺织化学工程系现设置专业(方向)15个(三年制9个,四年制2个,五年制4个),在校生数2700余名。其中“染整技术”“纺织品设计”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纺织品整理与测试”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染整技术”“纺织品设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该院“品牌专业”。

该系现有教师58名,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共2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7%,并拥有一大批长期服务于企业的科研型、双师型教师。近年来,该系教师承担并完成的省部级教育教学及科研项目十多项。

该系共设置五室(纺织教研室、纺织品设计教研室、纺织品检测教研室、染整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一所(纺织研究所)、一中心(纺化实训中心)。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并建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一个。

(二)常州科教城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分析

目前,大学城中的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机械与制造类相关专业。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密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器技术、工业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设备维修、电器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技术应用与应用德语、数控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江苏工业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

在大学城院校中,有一支数量较大的从事纺织、机械类教学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0余人,博士6人,65%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现已形成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师资队伍。有些教师从事多年的机械类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有些教师是来自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及良好的工程背景,不仅能够满足专科层次的教学需要,也能胜任机械产品及模具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不仅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能转变传统科研观念,突出“工学并举、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利用市场机制驱动带动科研发展。近年来,每年发表机械类教学、科研论文50多篇。

大学城高校已投入使用的各类实验、实训场所中目前有如下机械类实训、实验中心。常州科教城的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常州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常州纺院的机械原理与零件基础实验室、机床电气控制工程技术实验室、注塑、压铸成型工艺实验室;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维修实训中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机电设备维修实训中心;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实训中心、计算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中心、数控实习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江苏工业学院的机械技术基础实验中心和机械工程实验中心2个实验中心。

表1 大学城机械类人才、技术资源分布

二、常州科教城纺织、纺机人才与技术资源存在的不足

(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大学城目前有六所高校,其中五所为高职高专院校,一所为本科院校。因学院定位的原因,这六所院校纺织、机械相关专业的毕业学生中85%为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创新性不足,高端的研发型人才很少,更缺乏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前沿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大学城各高校拥有数量较大的机械类专业与科研工作者。但是各校机械类专业中尚未有培养纺机制造与研发专门人才的专业设置,绝大多数机械类专业均为通用性机械专业,缺乏针对性。在机械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少,同时,大部分教师均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对各类机械发展的最新理论与应用把握不到位,教学中存在与企业实际脱节的现象,教师队伍中科研氛围不浓,积极性欠缺。

(二)纺机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滞后

分布于大学城各高校的实训、实验中心里面没有纺机类实训、实验设备,同时,在上述的各个实训、实验中心中尚未有专门的纺机实训或研发中心,在纺机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较少,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机械类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纺机产业发展需求,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也相对滞后,从而使得整个大学城对本市纺机行业的发展与升级换代没有作出与常州科教资源集中地定位相符的贡献。常州科教城作为常州市产学研结合、高科技产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的先导区,在推动常州纺织、纺机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须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三)校企合作未形成常态机制

大学城各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自发状态,目前存在的校企合作中,高校寻求的均为其自身比较强势的专业资源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如果该校未设置相应的专业,则不好开展这方面的校企合作,所以,目前的校企合作项目中,很少有与纺机类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这样,学校不愿投入,又不愿主动寻求企业合作,从而造成纺机专业的冷淡与弱势。

三、建议与措施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双方也将借助“校企合作加速器”平台,通过开设企业冠名班、定制班等形式,在校企之间建立“人才定向培养”合作,学校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建立起“把教室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等矛盾。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企业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集聚人才优势。中小企业长期面临人才匮乏、技术单一、思路狭窄、难以适应中长期发展之需求等突出矛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开展校企合作,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组织发动更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加速器”项目,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二)根据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进行专业设置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保持高度匹配,专业设置时要密切关注区域重点行业发展趋势和布局,整合学校各优势学科,构筑与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链,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抓准专业设置和建设与产业相关的结合点,根据区域经济结构、主导产业、调整主体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区域产业经济建设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常州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需要做到与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相适应,努力提高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专业设置应根据《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中提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要求保持一致性,着重提升或加大力度建设区域主导产业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

(三)建设官产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常州纺织服装制造装备技术水平较落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非常激烈,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当务之急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尽快提升行业装备水平,采用更加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避免低水平重复性价格竞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大力扶持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机构的发展,在公共研发机构建立初期,政府有必要发挥引导、组织作用,在政策、场地、资金、服务等方面对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快速成长起来;在这些机构已经步入正常运作轨道后,政府可以将一些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委托研发的方式,对公共研发机构给予方向上的引导和资金上支持。科研机构不应该是孤立的研究个体,而应充当向企业界转移技术的桥梁,科研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研发和信息优势,主导成立行业技术研发联盟。在联盟中,科研机构通过搜集分析全球最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向业界发出研发要约,并负责开发技术、技术转移、人员训练等;加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不同阶段的研发活动,从而获得相应份额的成果权益。

(四)大力引进纺机科技机构和孵化企业

新型纺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常州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大学城需围绕纺机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名院名校名所、国内外跨国公司的的研发分部以及省级以上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纺机企业的研发中心。可由科研单位独立成立或与企业联合成立并为纺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研发机构。同时,科研机构可以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与本地企业联合创办孵化企业,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员亦可以自主研发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科技成果转化创办的孵化企业。

[1]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

[2]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易志军.高职院校应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09,(11).

[4]段七零.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江苏高职发展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50-53.

[5]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4):149-151.

[6]钱志发,杨亮.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建设研究—以长三角高等教育共同体为背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2,(01):32-36.

肖飞,男,湖南郴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许同洪,男,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化系教授,研究方向:纺织工程;

袁敏,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F270

A

1008-4428(2016)09-10-03

本文是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基金项目《基于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专业设置研究——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DGZ201502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城纺机常州
常州的早晨
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以济南大学城地区为例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广州大学城十年破茧大变身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