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研究综述

2016-11-23范晓倩

丝绸之路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范晓倩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研究综述

范晓倩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十字路口,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的战略伙伴。本文通过对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我国学者对该国文化的研究空白以及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以文化促进两国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乌兹别克斯坦文化;国别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

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宣布独立,1992年与中国建交,20多年来,始终与中国保持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2012年,中乌两国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更为务实的交流与合作。伴随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中国布局中亚的重要一步,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中乌两国关系的黄金时期,对乌兹别克斯坦文化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两国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同时可以为中乌两国国别文化对比研究指明方向。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以乌兹别克斯坦文化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总计414条结果,时间跨度为1991~2015年。不难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后的25年间国内学者对该国文化的研究性论文并不丰富,但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学者们对这个异域国家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从2012年至今研究热度均在同期最高水平。

一、乌兹别克斯坦概况

自古对中国人来说乌兹别克斯坦就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国度,若想深入研究该国的文化,首先要让国人了解该国的基本情况,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做了很多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介绍。吴宏伟从地理位置、土地面积、人口和古城等方面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概况,对该国在中亚的地理位置介绍得尤为详尽。①郝时远、雅森·吾守尔介绍了该国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布哈拉”和“希瓦”、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伊本·伯哈文丁·布哈里和诗人鲁达基等文化名人,还有和睦的民族情况及其传统的社区组织“马哈拉”。②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Ц.埃尔加舍夫以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十周年为契机,对该国的政策、经济、社会、教育、体育和文化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介绍,指出该国除了农业以外,工业也成为其主导产业,在论述文化专题方面,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像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和沙赫里萨布兹等地的古迹已列入世界人类遗产名录中。③《光明日报》记者周龙也根据自己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亲身体会做了有关该国情况的介绍,描述了该国与中国甘肃沙漠地理环境的相似度,对比了乌兹别克境内伊斯兰文化的孕育和河西走廊上佛教文化的传播,并指出了“阿凡提”和“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乌兹别克境内。④图尔苏纳耶·库兹耶夫对乌兹别克斯坦当代艺术做了介绍,指出了该国的文化遗产、古代建筑和手工艺都体现在独立时期的美术作品中,这些作品是西方艺术风格同东方传统文化的结合。⑤周菁葆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古代艺术,该国的金属工艺融合了伊朗萨珊工艺和中国传统工艺,代表了古丝绸之路上的工艺美术。⑥

综上所述,国内对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概况的介绍性文章可以相对全面地展现该国的方方面面,可以令人对这一文明古国有初步的印象。但是对该国文化的介绍还是不够具体深入。另外,对该国古代神话、古代和当代文学的研究介绍性论文还是空白,有待国内学者进一步考察研究。

二、对乌兹别克斯坦民族及传统社会文化的研究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造就了这个国家的多民族格局,该国的主要民族是乌兹别克族,占70%以上。此外,还有塔吉克族、俄罗斯族、朝鲜族、东干族等。郝时远、雅森·吾守尔就曾分析过该国100多个民族关系和睦的原因与不分民族属性的和谐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民间组织“马哈拉”有关。⑦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教授穆尔塔扎耶娃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做主题演讲的时候也曾就该国民族问题做过介绍,她指出该国统一的语言法和保障民族关系的法律条款维护了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形成了包容的民族性格。⑧王明昌概述了乌兹别克民族的简史并对其社会经济文化形态和传统社会组织马哈拉进行了研究。⑨常文昌以迁居中亚的中国回族后裔东干族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文化在中亚的吸收和融合。⑩

通过整理对乌兹别克斯坦民族及传统社会文化的研究可以知道国内关于该国民族情况、民族问题和政策的文献比较丰富,但对乌兹别克民族的社会文化研究还不充分,特别是对“马哈拉”和其文化中心“茶馆”的研究并不多见,只有少数学者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做了有益的探索分析,但对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广泛深入。“马哈拉”这一社会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该国民族文化、节日习俗、传统道德观念和优良品德都在马哈拉中得到传承。其实,中国社会也有跟“马哈拉”类似的组织,比如居委会,此外,目前国内也在通过各种方法大力宣传中国千年的传统美德。笔者认为“马哈拉”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值得中国社会借鉴,对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应引起重点关注。

三、对乌兹别克斯坦独特民俗和传统节日风俗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特民俗和传统节日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除了有介绍该国传统风俗的论文以外,还有重视国别民俗文化对比的研究。苏畅对乌兹别克斯坦的节日、婚礼、葬礼、服饰、美食等风俗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⑪DjuraevDilshod对中乌两国的重要节日做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中乌两国人民在风俗习惯上的异同,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⑫王嘉文对比研究了中国汉族和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族的婚俗文化,分析了两国民族婚俗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并从民族、文化、信仰、观念、法规等方面阐述造成差异的原因。⑬

由此可见,国内对乌兹别克斯坦民俗、民风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基础,有学者在这方面已开始尝试做国别文化的对比研究,但目前只是针对中乌两国或者中国汉族和乌兹别克斯坦中的乌兹别克族的对比,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路。

四、对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的研究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世界历史名城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等,2001年该国境内波桑地区的文化空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这一拥有璀璨文明的国家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考察和游客的参观,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了对该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内已有一些对该国文化遗产的介绍文献及以对该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可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旷薇、邵磊介绍了布哈拉古城的历史和建筑风貌,评价了该古城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整体规划设计的高水准,并分析了其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法规和措施。⑭谷维报道过乌兹别克斯坦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措施就是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⑮谭武军在专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张霄时了解到该国政府通过文物保护法、民族文化中心、充足的财政支持、以及各种文化展宣传活动等措施来保护传统文化。⑯

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发现中乌两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共性,可以互相借鉴对方好的经验并取长补短。中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记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和名目众多,对遗产的保护研究也很丰富。中乌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可以通过中乌两国共同保护古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来实现,对比中乌两国古丝绸之路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及两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可以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学习各自有效的方法,并在对比中发现各自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促使两国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比如对古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传播的缩影敦煌莫高窟和伊斯兰教文化孕育的中心布哈拉古城的比较分析就是一个有益的研究方向。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外,国内对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如,波桑地区的文化空间)还是空白,对于中乌两国文化空间的对比研究也鲜有之。

综上所述,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丝路上的文明古国会建立比以往更加紧密的关系,对中乌两国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会成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契机和新的研究热点。

[注释]

①吴宏伟:《走进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民族》,2002年第2期,第68~71页。

②⑦郝时远、雅森·吾守尔:《乌兹别克斯坦考察散记》,《世界民族》,1998年第2期,第64~69页。

③Ц·埃尔加舍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十周年》,《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6期,第55~60页。

④周龙:《乌兹别克斯坦考察散记》,《光明日报》,2014年8月18日。

⑤图尔苏纳耶·库兹耶夫:《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乌兹别克斯坦当代艺术特展》,《美术》,2005年第11期,第21~23页。

⑥周菁葆:《丝绸之路上的乌兹别克斯坦工艺美术》,《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4~12页。

⑧穆尔塔扎耶娃:《苏联的民族政策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实行》,《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第6~14页。

⑨王明昌:《乌兹别克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⑩常文昌:《中国文化在中亚的传承与变异——东干与中国民间故事之比较》,《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48~53页。

⑪苏畅:《乌兹别克斯坦传统风俗大观》,《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5期,第52~54页。

⑫DjuraevDilshod:《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重要节日的对比》,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⑬王嘉文:《中国汉族与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族婚俗文化对比》,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⑭旷薇、邵磊:《丝绸之路商贸城市布哈拉古城保护与利用》,《中国名城》,2013年第12期,第66~70页。

⑮谷维:《乌兹别克斯坦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中亚信息》,2007年第7期,第40页。

⑯谭武军:《中乌两国经贸合作文化交流谱新篇专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张霄》,《中亚信息》,2012年Z1期,第19~21页。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14-02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应该怎样解读、怎样做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