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敦煌出土的汉代漆器与丝路传播

2016-11-23张海博敦煌市博物馆甘肃敦煌736200

丝绸之路 2016年4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敦煌

张海博(敦煌市博物馆,甘肃敦煌736200)



刍议敦煌出土的汉代漆器与丝路传播

张海博
(敦煌市博物馆,甘肃敦煌736200)

[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商业贸易路线。敦煌是丝路的交通枢纽,其境内三处汉代遗址出土的漆器也是丝绸之路输出的内地物品之一。

[关键词]敦煌;丝绸之路;汉代漆器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亚欧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亚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途径西域到达亚欧非各地。敦煌南枕祁连、西控西域,是汉王朝西部的重镇,也是中西交通、贸易南北两道的分合点,故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在这条丝路古道上,东西方相互传入和移植的东西很多,其中漆器与丝绸、瓷器等一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代表,也是丝绸之路输出到西方的精美物品之一,受到西方社会的狂热欢迎。

我国制作和使用漆器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漆的本字为“桼”。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释“桼”字曰:“桼,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清代段玉裁注曰:“木汁名桼,因名其木曰桼。今字作漆而桼废矣。漆,水名也。非木汁也。”从漆字可以看出,漆就是从漆树身上割取出来的汁液,是一种天然生漆。生漆的特性之一是“粘”,所以又有“如胶似漆”的成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使用漆、并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漆树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漆器产地分布辽阔。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朱漆木碗,这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关于漆器,在文献中也早有记载,战国时期《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记载着我国4000多年前的漆器制作和使用信息,说明在尧舜时期就有了作为食器的漆器,但是漆器制作费人力,诸侯认为使用这样的器物太过奢侈,禹得天下后将漆器作为祭器,外髹黑漆,内涂红漆。但缘何要髹漆于器呢?明代杰出的民间髹漆艺人黄成在其专著《髹饰录》中有这样的注解:“盖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

漆器的使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从七八千年前开始直至今日几乎没有中断过。由于漆器多以木制,易腐朽,所以新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漆器很少。到了汉代,漆艺发展到一个成熟辉煌的时代,漆器的生产是汉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汉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漆器繁荣的文字记载。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全国各地市场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还出现了“陈、夏千亩漆”这样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当时各地的公私漆器作坊,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蜀郡成都的漆器作坊,“雕镂扣器,百伎千工”,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当时的器具,凡是可以漆制的,无不制成漆器。《盐铁论》说,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人们不仅生前大量使用漆器,而且死后还要用大量漆器殉葬。发掘资料表明,汉墓随葬了大量漆器。尤其是西汉墓,凡是能够保存漆器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墓葬,其随葬品,许多是以漆器为主;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墓葬,残存大量漆皮和漆器痕迹。如湖南长沙望城坡古坟垸西汉墓,出土随葬品2000多件,其中漆器占去了1500多件;长沙马王堆三座西汉墓出土漆器700多件;四川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墓出土漆器500多件……通过大量漆器陪葬可以看出汉代现实生活中漆器的使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偏于一隅的敦煌也出土了一些汉代漆器,基本都是日常的生活用具。大体来说,敦煌有三处汉代遗址出土了漆器:一是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二是敦煌汉代玉门关遗址,三是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

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位于敦煌汉长城沿线,出土了一批汉简和戍守长城士卒当时的生活用具。1979年对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一件两面髹黑漆的尺子,线刻凤凰、仙鹤、山水等图案,侧面刻尺度,现残长19.9厘米,宽1.5厘米;同时出土一件髹棕色漆的毛笔,长19.6厘米,直径0.4厘米,笔毛长1.2厘米;还有保存完整的红漆施底、黑漆描花纹的漆勺等。为保证丝路的畅通,西汉王朝移民实边,从内地征发大量戍卒到河西边塞屯田戍边,带来了内地的生活用具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改变了敦煌的社会经济结构。

玉门关是汉武帝在汉代敦煌郡设立的西北关口,与西南的阳关分别是汉代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后分为南北两线必经的关口。1998年,在玉门关遗址发掘出土了一批汉简和生活用具。其中汉代的漆耳杯残片,有的口沿部分用黑漆施底、红漆描绘的云气纹,有的腹部残片髹纯一色的红漆;还出土了中间段髹黑漆、两头髹红漆的筷子和绘有卷云纹的漆勺等,部分实物色彩鲜艳,保存完好,这与戈壁沙漠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有关。

敦煌悬泉置是汉代设立在敦煌郡效谷县下的一处邮驿机构,地处交通要道,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悬泉置和玉门关在“丝绸之路天山廊道路网”整体申遗时作为必经点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1990~1992年,在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和一批汉代的生活用具。悬泉置出土的简文记载“漆伏机一”,“漆式三、木式二”。其中漆器主要是酒具和餐具两大类,实物有盘、杯、筷、勺等生活器物,其中杯与筷最多。出土盘有40件,其中一件较完整,圆形,敞口,斜腹,矮圈足,木胎施漆,内施红漆,外施黑漆,口沿至半腹残缺。残径18厘米,底径15.5厘米,高5.5厘米,胎厚0.7厘米。耳杯的出土量比较大,共计530件,不过都保存不完整。器型有大有小,大耳杯椭圆形口,木胎施漆。敞口、曲壁、小平底。内施红漆,外施黑漆,饰红线纹,口径长16.5厘米,宽8.2厘米,高5.4厘米,胎厚0.4厘米。小耳杯内外均施红漆,无纹饰,口径长12厘米,宽8厘米,高3.8厘米,胎厚0.3厘米。残耳上施黑色底漆,其上用红漆绘波浪纹、套方纹、山形纹,间夹双线圆圈图案。漆筷共152枚,不能配成原有双对,均为单枚。圆棒形,长21.8厘米,圆径0.5厘米。通体先髹黑色漆,两端再髹红色漆。其中手握处漆段较长,为6厘米,而入口端漆段很短,为2厘米。漆勺共42件,也大部分为残缺品。器形较大的一件为椭圆勺头,曲柄、弯尾。木胎,内红外黑色漆。勺面呈凹曲状,勺背呈弧形。通长13.2厘米,勺宽8.6厘米,柄宽2.8厘米。有的漆勺通体施红漆,其上绘黑色卷云纹图案,有的通体髹棕色漆,勺内用红漆线绘出卷云纹图案。以上器物虽然保存不完整,但漆色较艳,有的完好如新。其中耳杯和筷为最多,显示其用量较大,饮酒之风盛行。从时代看,最早者为昭帝时期,但为数很少,最晚者为东汉初期,宣帝至王莽时为最多,与简牍文书反映的情况相一致。这前后90余年是悬泉置最兴盛的时期,接待任务很繁重,使用坏的器物数量亦很大。这些器物的来源,从简文的记载看,皆从外地购进,其造型、漆色、图案等与中原地区同时代器物基本相同。

敦煌境内这三处汉代遗址出土的漆器虽然器型简单,纹样单一,但能反映出当时边疆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些漆器应该是通过丝绸古道,将内地的漆器或漆器技术传入西北。同样新疆考古发现,从乌鲁木齐鱼儿沟墓葬出土的漆器、丝织物和小铁刀,都是来自祖国的中原地区。鱼儿沟和阿拉沟墓葬中出土的彩陶,据考古工作者分析,它的图案和风格,显然是受到了甘肃河西走廊古代文化的影响,并和玉门清泉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图案有着明显的共同点。另外,楼兰古城东约六七公里处曾发现过东汉墓葬区,墓区内发现有大量东汉丝织品,出土有漆木器,上有瑞兽纹、瑞禽纹、波纹锦等。说明这些具有中原纹饰特色的漆器来自内地的可能性很大。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尼雅县北遗址中发现有佉卢文书及东汉封泥,金刻篆文“鄯善都尉”,说明当时鄯善完全归服汉朝,与朝廷有密切往来。在尼雅遗址,斯坦因和他的同伴们从住宅的垃圾堆里还发现能让人追索古代居住者生活情况的漆器破片、毛毡制品、绢、小麦等。这些漆器破片也成为中原漆器在西域使用的有力见证。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说明西域一开始并无漆器生产。丝绸之路开通以前,中原与欧亚草原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战国时期中原的丝绸、漆器、铜镜等经由草原民族远播至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以及更遥远的希腊。西汉武帝时,张骞从长安带队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人,共同抗击匈奴。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是迎来送往的接待站、补给站、休整站。特别是悬泉置作为两汉魏晋时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驿站,接待过中央王朝的巡边御史、都尉、外交使节及不同层次的公务人员,也接待过大月氏、乌孙、车师、莎车、且末等国的贵人使节。从敦煌汉代遗址尤其是悬泉置出土的大量漆器可以看出,伴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敦煌国际性商贸重镇的地位逐渐确立,丝绸之路也成为漆器向外输出的主要陆路通道。

[中图分类号]K8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14-02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