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16-11-23王亚娟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王亚娟(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王亚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的研究分为引进、探索和深入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为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拓宽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化理论探讨,加强实证研究;凝聚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建立学术共同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本土化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其研究提倡心理学研究不仅关注各类心理问题,还要研究人类的美德和各种积极力量。应该关注所有人而不是小部分人,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一切心理现象,包括各种心理问题以及积极心理现象。①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搜索“篇名”为“积极心理学”的关键词,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17日,共计2008条结果,包括期刊、会议、学位论文。从研究数量上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理论及应用层面。纵观国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阶段及其特点
(一)引进阶段:2002~2005年
这一阶段属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开启阶段,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意义与价值,以及与传统心理学研究、其他理论的异同之处。苗元江提出心理学的研究正处于变化的时代,是从悲观模式向积极模式的转变,重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齐聚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以及实现人的潜能等方面。③任俊深刻解析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人本主义的关系,并对心理学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场革命。④
(二)探索阶段:2006~2010年
这一阶段属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探索阶段,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商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初步关注。朱晓伟认为,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达到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人格的目标。⑤刘翔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转向积极心理学。⑥樊富珉运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干预,认为能够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大学生的自尊程度和幸福感。⑦
(三)深化阶段:2011年至今
2011年以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学界从教育、卫生、管理等大领域下的各个角度对积极心理学进行探讨,如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革新课堂教学、增进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探究传统文化与积极心理学的关系等。研究内容更加深入细致、研究层次多样、学位论文研究数量突飞猛增,且更加系统。在肯定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之余,也引起了学者的反思质疑。陈幼唐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解释了积极心理学的局限性。⑧童俊杰认为积极心理学研究存在哲学基础不牢固、概念系统混乱、不能建构人类的完整形象等问题。⑨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理论层面
1.积极心理学理论反思
任俊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心理学的起源、哲学基础、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完整地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⑩他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时间不长,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表现出一定的话语霸权、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有说服力的纵向研究、脱离于早期心理学研究。⑪严标宾认为,自我决定理论以个体的内部动机概念为出发点,使用了量化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学研究。⑫
2.比较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思想
除了对积极心理学自身的理论思想进行探讨以外,有学者通过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挖掘积极心理学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孟娟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批判的回应,从相互批判到平等对话的研究进程,⑬并系统对比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⑭
3.挖掘传统文化当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朱翠英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流派儒、释、道三方面深入探讨其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思想对中国人人格的积极影响。⑮谭娟晖认为,古代老庄思想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⑯
(二)实践层面
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教育领域的启示,在卫生事业、企业、建设和谐社会等领域也有所涉及。
1.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孟万金提到,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思想动力。⑰龚继峰探索了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围绕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展开以积极方式为主要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⑱曾丽红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分为五大主题以及相关概念,其中包含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成长、积极应对等内容。⑲
2.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积极心理治疗范式是多种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方法的整合,其关注人的积极方面,从文化与历史的方面来评估心理问题;强调个体自身的潜能和能力以及社会因素,认为来访者是可以自助的个体,鼓励其消除消极思想,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⑳俞晓歆对某戒毒所戒毒人员实施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团体辅导,得出以积极心理学辅助戒毒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㉑刘颖系统阐述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心理治疗观方法论,并提出了积极心理治疗的问题及其思考。㉒
3.积极心理学对企业等其他领域的启示
吴茂英提出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旅游学科。㉓田喜洲通过研究得出积极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关于招聘与选拔、培训与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推进了积极组织学的兴起。㉔沈凌云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培训、专业教育、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个人的潜能。㉕马甜语通过系统研究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理论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及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与中国古代庄子思想的分析比较,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㉖
三、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价值与不足
目前已有研究的价值体现为:第一,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传统心理学的分支,如临床心理、咨询心理等,都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中将注意力转向对于人性积极面的研究。㉗第二,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类的美德,充实了心理学在普通人心理活动的研究。第三,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个体自身的优秀品质,做到有效克服心理问题。第四,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积极心理学的评估和测量变得更为标准和具有现实意义。㉘
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研究体系还不够完整。第二,出版的专著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心理学会议以及零星的报纸上。第三,由于积极心理学研究刚刚兴起,还处于摸索阶段,研究质量不高,在高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的成果较少。第四,研究内容需要更进一步的集中深化。第五,研究停留在“拿来主义”,构建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较少。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展望
1.拓宽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从宏观上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其他领域的启示角度出发,从微观上主要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内容,即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机构。宏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方面;微观方面积极情绪研究较多,如乐观、主观幸福感等,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如何发现并运用积极人格特质完善个体、最终实现人类健康发展的研究较少,如何将个人积极品质与积极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应该在以后的研究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2.深化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加强实证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深入研究其哲学基础。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内涵、外延要有清晰、成熟的界定。理清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完善积极心理学自身的思想内容与体系。找到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对象适切的研究方法,形成积极心理学经典的实验研究个案,依次支撑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厦。
3.凝聚积极心理学研究队伍,建立学术共同体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说:“积极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非常短暂的历史。”㉙积极心理学的的研究队伍,亟需壮大。目前对积极心理学作出较为系统研究的是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教授,他的专著《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万金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开创了国内积极心理学实践与应用的先河。应该进一步壮大学术研究队伍,形成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力量。
4.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本土化积极心理学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苦、集、灭、道”包含了积极心理学思想,奠定了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㉚对所有人类而言,由生物决定的心智,都是一样的,但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们却可能发展出不同的“心态”。我们所建构出来的理论,不但要能够反映人类所共有的“心智”,同时还要能够彰显出本土文化中人们所特有的“心态”。㉛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的美德以及优秀品质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同时,应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体系。
[注释]
①㉘㉚任俊:《积极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12年版。
②苗元江:《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③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
④任俊:《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⑤朱晓伟:《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⑥刘翔平:《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⑦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3期。
⑧陈幼唐:《积极心理学刍议》,武汉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学位。
⑨童俊杰:《试论积极心理学的潜在危机及其超越》,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⑪任俊:《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版第5期。
⑫严标宾:《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3期。
⑬孟娟:《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爱恨情仇》,《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3期。
⑭孟娟:《“人本的积极心理学”与“实证的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方法论比较研究》,《心理学探新》,2015年第3期。
⑮朱翠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研究》,《船山学刊》,2013年第3期。
⑯谭娟晖:《论庄子哲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⑰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⑱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南昌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⑲曾丽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⑳佩塞施基安著、白锡方译:《积极心理治疗简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㉑喻晓歆:《积极心理学在戒毒人员团体辅导中的应用》,《心理科学》,2012年第2期。
㉒刘颖:《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治疗观》,《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㉓吴茂英:《积极心理学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旅游学刊》,2014年第1期。
㉔田喜洲:《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管理评论》,2011年第7期。
㉕沈凌云:《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护士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临床护理》,2010年第4期。
㉖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㉗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㉙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㉛杨国枢:《华人本土心理学(上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基金项目:甘肃中医药大学中青年科研课题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ZQ2014-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