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粤语的谐音特点看广州文化

2016-11-22李新梅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广州话外来词谐音

李新梅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从粤语的谐音特点看广州文化

李新梅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词汇能表现一个地域的文化。笔者通过选取广州话的谐音词汇,从外来文化、禁忌文化、饮食文化和人文景观这四大方面对广州文化做细化探讨,为语言与文化关系作一个例证。

粤语的谐音词汇;广州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方言都有自己的谐音特点,并从词汇上表现本方言的文化。广州话作为广东粤方言的代表,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本文着重选取广州话的谐音词汇,细化地从外来文化、禁忌文化、饮食文化和人文景观这四大方面来进行广州文化的详细探讨。

1 外来文化

本文所说的外来文化着重强调的是英源文化与港式文化,而这两者在广州话中的最大共同表现是英源外来词,而后者港式文化还有其独特表现。一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这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民族间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对抗甚至是战争等各种形式的接触中,双方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反映最灵敏的就是词汇。当不同语言相互接触的时候, 最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外来词的借用。而粤方言中的“洋”特征尤为明显。

1.1 英源文化

从近代开始,广州这一地区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在与其他国家交流时,自然而然地把西方国家语言的某些特点吸收到本地方言来,出现了夹腔夹调,本土语音与“洋”结合的情况,因此广州话的词汇存在大量外语借词。以下本文将从两大原因进行分析:

1.1.1 历史因素

广州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广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元朝时广州设市舶司和提举司。到了明初,广州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而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与资本主义国家签署了《南京条约》,不仅开放了广州为通商口岸,还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现存的广州十三行更是当年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因此,西方文化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英源外来词是突出表现。

1.1.2 地理和经济因素

广州地处岭南,临近江海,进行港口贸易非常方便。在对外交流、经贸往来的过程中,性格开放的广州人乐于接受西方的新事物、新思想及新语言,使得广州文化成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合体, 从而呈现出与中国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英语外来词夹杂到广州方言中。而许多老广州人也因为长期与外国人打交道,说起粤式英语,也是“洋”味十足[1]。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英源外来词在广州话中的运用与表现。

首先,广州话中的外语借词有很多,但与谐音相关的就属音译词,如表1所示。

表1 广州话的音译英源外来词列表

还有一些品牌的名字(这些大部分是从香港引进的牌子),也是音译词,只有用广州话才读得出来,如屈臣氏[wat55,sɐn21,si35]——watsons;万宁[maan22,niŋ21]——mannings。

其次,广州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广州人说话会夹带英文,如:

(1)你book定个位等我啦!(你预约好座位等我来吧!)

(2)不如我地搭lift咯?(我们坐电梯吧?)

(3)你今日个look好靓啊!(你今天打扮得好美啊!)

(4)你帮我keep住先啦!(你先帮我保管着吧!)

1.2 港式文化

香港话和广州话是粤方言的代表。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一百多年,长期以英语为官方语言。香港话与英语长期接触,在此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英语借词,基本上以音译为主;还有不少英语词汇直接进入香港话,与粤语混为一体,口语中使用粤英混合语码的现象十分常见。而广州毗邻香港,两地同使用一方言,广州话受到香港话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回归祖国以后,两地交流频繁,香港文化以电视、报刊、广告等形式涌入内地,带来了许多新词新语[2]。

但总归来说,香港话反映着一种“融合中西、融合古今的商业都市型的多元混合的文化体系”,而广州话就其深层来说仍保留着一种从农业形态向工业形态过渡的文化体系。香港话语句中兼用的英语词的数量大大高于广州话。庄苓在题为《活跃在港人口语中的英语借用词》一文中提出400多个,并且指出直接使用英语原文的词语有240个左右[3]。因此,英源外来词是广州话中港式文化的体现之一,这也是与外来文化重合的部分。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普遍节奏感偏快,讲究速度与效率,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语言也力求经济、省力,因此,香港话出现了缩略语。如:在香港话中,把“麦当劳”称为“M记”,把“肯德基”称为“K记”(记:香港地区最初的餐厅或者门市都是以个人的姓名加上一个“记”做为名字,其性质等于普通话中的“氏”),把“七十一便利店”称为“7仔”,这些都影响了广州话,现在的广州人也这么用、这么说。维记这个牛奶品牌在香港非常有名,这种起名的方式也同样影响了广州,现在广州有一些连锁的店,如张记羊肉、银记肠粉等。这是广州文化受港式文化影响的另一突出表现。

港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语言景观——店铺名。(详细见下文:4、语言景观)

2 禁忌文化

2.1 避免同音、谐音字

同音字或谐音字的禁忌文化,或许不是广州文化所独有的,有些字或词是众多方言共同的禁忌,但有些读音却是广州话所独有,并反映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2.1.2 共同的禁忌

如:“四”这个数字,许多方言都把它当作禁忌,广州话也不例外,广州话“四”的读音[sei33]与“死”[sei35]相似,所以人们对这个数字特别忌讳。乘坐电梯时,如果仔细瞧瞧,我们会发现“4”这个按键通常被写作“3A”。

又如:“梨”这个字的读音在众多方言中与“离”的读音相同,在广州话中也是相似的,梨[lei35]、离[lei21],因此大家通常把“分梨”吃当作禁忌,怕“分离”。

再如:“伞”这个字的读音在众多方言中与“散”的读音相似,广州话也是,伞[saan35]、散[saan35]或[saan33],因此,广州话给“伞”找了一个替代字“遮”[ʦɛ55]。

2.1.2 独特的禁忌

上文讨论的英源文化中提到广州这一岭南地区临近江海,做港口贸易的历史悠久,由此可看出,以前从商多是走水路。所以“水”对于广州人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寓意为“财”。广州话中也有许多表钱财义的“水族词”,如:“给钱”叫“傍水”、“额外利益”叫“油水”、“私下给别人方便”叫“放水”、“容易上当的有钱人”叫“水鱼”、新年祝福:“财源广进”叫“猪笼入水”。

所以,广州话给“猪肝”另起了一个名字——“猪润”,因为在广州话中,“肝”与“干”同音,都读[kɔn55],而“干”就是“没有水”,对于广州人来说,没有水即无财,所以把“肝”(“干”)视为禁忌词。

另外,也给“猪舌”起了一个名字——“猪脷”,因为在广州话中,“舌”与“折本”的“折”同音,都读[sit22],对于擅长经商的广州人来说,“舌”(“折”)真的是一个禁忌词。

广州人通常用“吉屋”这个词代替“空屋”,因为在广州话中,空和凶同音,都读[hoŋ55],所以为了避讳“凶”这个字,便用它的反义词“吉”代替,以图大吉大利。因此,你在街上看到看见“吉屋出租”等宣传告示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取名禁忌

广州的禁忌文化还体现在取名字上。广州这边流传一句话:唔怕生坏命,最怕改错名。意思是:不怕命生得不好,只怕名字没有取好。广州话的“唔”的意思是“不”,而“唔”、“吴”这两字的读音一样,都是读[m21]。所以如果取名叫“吴富”,用广州话读就容易读为“唔富”,也就是不富有的意思,这便闹笑话了。

曾经有一个笑话:两个广州人第一次见面问好,当询问对方名字时,被问到名字的那一方回答:“吴[m21]广[kɔŋ35]德[tɐk55]。”这三个字的读音与“唔讲得”(意思是:不可以讲)一样,问名字的一方一直在追问,而回答的那一方也在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名字,但却让问名字的那一方误解以为对方不肯让自己知道。

这些名字被误解都是由于同音字或谐音字的读音造成的,所以,取名字时兼顾方言读音也是一门学问,这样能避免起一些可能会闹笑话的名字。

3 饮食文化

都说食在广州,说到广州,就不得不提到饮食文化。广州人不仅把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而且取名字也非常讲究,对于食材,也选择好彩头的名字。如以下这些食物是新年“好意头”必备品,或许有些是全国都认可的。如:生菜,“菜”与“财”读音相似,寓意“发财”;葱,“葱”与“聪”读音相同,寓意“聪明”;蒜,“蒜”与“算”读音相同,寓意“精打细算”;芹菜,“芹”与“勤”读音相同,寓意“勤劳”。过年时,每家每户都会在家摆上一盆年桔,因为“桔”与“吉”读音相同,寓意“大吉大利”。

过年时,饭桌上总少不了这些菜。如:鱼,“鱼”与“余”读音相同,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富足;“发菜猪手”和“蚝豉大利”这两道菜肯定是少不了的,“发菜”与“发财”的读音相似,寓意“发财就手”;“蚝豉”与“好事”的读音相似,寓意为好事和大吉大利,这个“利”与“猪脷”(上文已提过)的“脷”同音。年糕、萝卜糕、姜汁糕等糕类都是必备主食之一,“糕”与“高”同音,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升。

过年时小孩常收到红包,在广州话中,人们一般把“红包”称为“利是[lɐi22,si22]”,与“利市[lɐi22,si13]的读音相似,寓意做生意一本万利[4]。

4 语言景观

提到上文的饮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广州的店铺名,有些名字非常有意思,只能用粤语读才明白其真正含义,有些也运用了谐音手段,有些还深受港式文化的影响。地道的广州文化非荔湾区的西关文化莫属,而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生活在大越秀这个老城区,也深受传统老广文化的耳濡目染。因此,笔者选取了荔湾区和大越秀这两个最古老的城区进行语言景观的考察,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

如:点都德是一家融合广式早茶和粤菜的连锁餐厅。在广州话中,“点都德”的“德”与“得”同音,都读为[tɐk55],意思是点样都得(怎样都可以)。这个餐厅名只有用广州话读才能读出该意思。

又如:有一家餐厅名叫“醉赏食”,如果用普通话读,会读出“最赏识”的意思,但如果用广州话读,则变成“最想吃”的意思,因为在广州话中,“醉”与普通话一样,与“最”同音,而“赏”与“想”同音,读为[sœŋ35],“食”与普通话一样,也是“吃”的意思。这种可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诠释的店名,可看出店家的巧妙心思。

再如:笔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店铺名叫“鼠过来”,“鼠”在广州话中读为[syt35],做形容词时表示“快速地但偷偷地,如老鼠一样”。这种店名非常新颖,容易抓人眼球,但也只有用广州话读才能读出其真正意思。

再如:“查餐厅1号”这是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名字,在广州话中,“查”与“茶”读音相同,都读[ʦha21],这里仅换用了一个同音字,但餐厅的档次一下子就提升了。茶餐厅本只出现在香港,但近几年广州受到香港文化的影响,也陆续开了许多茶餐厅,比较有名的有:表哥茶餐厅,表叔茶餐厅,吴系茶餐厅,yes茶餐厅等。

[1] 周雪华.从粤语的英源外来词探析广府文化的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9(4):70.

[2] 吴慧坚.试析广州话中的英语外来词[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3):85.

[3] 郑定欧.语言变异——香港粤语与广州粤语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8(1):57.

[4] 许结玲.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J].现代语文,2006(03):32.

Investigating Guangzhou’s Culture Through Homo-phonic Characteristic of Cantonese

LI Xinmei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China)

The culture of a region is expressed through its words. The author chooses homo-phonic words of Cantonese and probes deep into Cantonese culture through four aspects, namely, foreign culture, taboo culture, food culture and human landscape. She believes that langu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e.

homo-phonic words of Cantonese; Cantones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G124

A

1672-0318(2016)04-0046-04

10.13899/j.cnki.szptxb.2016.04.009

2016-03-27

李新梅(1991-),女,广东河源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广州话外来词谐音
苍梧白话中的指示代词“噉蚊”和“咁”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香港说广州话的学生习得普通话咝音声母的研究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以广州话为第一语言的普通话学习者的语音学习偏误分析
谐音词的规则
“咁”和“噉蚊”在梧州话与广州话中的区别与联系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