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传真
2016-11-22
陇原传真
定西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10亿元
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定西市农作物因旱受灾391.02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830.1万元。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定西市年内连续发生春旱、初夏旱和伏旱的年份以前只出现过6年。
近日,国家防总工作组一行在查看了定西市安定区通安驿镇新街村、栗川村,陇西县云田镇神家川村、咀头村的受旱情况后,明确要求:密切监测旱情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度现有水资源,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做好农村自来水管网的维护和检修,抓紧修复水毁工程,帮助受旱群众拉水、蓄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积极指导农户做好农作物良种储备和秋覆膜准备工作,动员养殖户及早抓好饲草青贮发展畜牧养殖,协调保险机构做好旱情勘定理赔,尽最大努力降低受灾农户损失。
(李杨单红洮张小明)
金昌市红辣椒带动大产业
近日,金昌市辣椒进入成熟采摘期,全市各乡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田间地头,远远看去红彤彤的一片,到处是工人们采摘辣椒,一筐筐装车忙碌的身影。
近年来该市不断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全市蔬菜产量达64.06万吨。目前已有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洽谈收购事宜,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每亩收益在4000元左右,为当地百姓增产增收闯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徐尚喜)
玉门市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
为切实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渔业船舶安全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渔业生产用船安全事故发生。近日,玉门市农牧局开展渔业船舶安全隐患大检查。该局通过开展渔业安全隐患排查,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确保渔业安全生产。
(冯明燕)
永登县生态产业圆百姓致富梦
近年来,永登县不断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草原补贴、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粮补等转移支付。切实有效改善了生态及人居环境。
年来,该县围绕生态立县战略,扎实开展生态功能区建设,重点实施了六大生态工程。实施了生态农业工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促进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目前,建成苦水玫瑰、红提葡萄、冷水鲑鳟鱼等八大优势产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申报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129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发展到2797家,生态农牧业已成为农民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张旭永谭作高鲁昀)
甘州区三种模式推进“粮改饲”工作
近年来,甘州区大力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探索出了多种发展模式,构建起了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了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自种”模式,二是“租种”模式,三是“带种”模式。依托国家“粮改饲”试点项目的强力带动,甘州区2016年通过各种模式种植的饲用玉米达到9.96万亩,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初见成效。
(赵兴友)
康县小核桃成就了大产业
近年来,康县着眼于建设“绿色银行”,把覆盖面广、带动性强、增收空间大、见效受益快的核桃产业作为精准脱贫、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抓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又抓综合管理提质增效、产品深加工和营销体系建设,核桃产业成为农村经济首屈一指的当家产业。
依托扶贫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康县根据全县南、中、北片区气候差异及不同地理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进了“清香”、“香玲”、“陕五”等优质核桃嫁接苗,规范栽植,进一步扩建了核桃基地,实现了全县核桃适生区全覆盖。全县核桃面积达到59.5万亩1100多万株,户均栽植250株,人均有树75株,建良种采穗圃600亩,配置接穗树70.228万株,同时对原有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去今两年累计完成高接换优113.8996万株。
(温正平 冯丽蓉)
正宁县狠抓苹果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苹果是正宁县优势主导产业。围绕实现“人均一亩果”的奋斗目标,正宁县坚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狠抓林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培育提高,狠抓示范带动,使林果人才在产业富民工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该县将优秀果业技术人才,列入县级领导重点联系对象,成绩突出的优先培养使用。先后在果业技术人才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60多名、发展党员110名、推荐“两代表一委员“22名,选拔科级干部3名、村干部28名,充分调动了全县林果人才干事创业的工作积极性。培育“老林果业“等专业合作社和果业协会20多个,发展会员5600名,辐射带动果农1.3万户,为加快正宁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迎军)
临夏县积极开展尾菜处理利用
为深入推进临夏县尾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保障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6%以上”的目标任务,近日,临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土桥镇曹家村举办了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现场培训会,当地蔬菜种植大户和乡镇农技干部共3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林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