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保险的下一个路口

2016-11-22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6年21期
关键词:农户农业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农业保险的下一个路口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今年入夏以来,东西绵延约1600公里的甘肃出现“旱涝两重天”的复杂气候。季内全省逾八成面积遭受异常高温,持续高温雨少叠加,导致河东“骤发干旱”凸显,而河西走廊多个戈壁城市突发性强降水过程频发,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早在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2016年1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意见》指出,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将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作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目前,我省还是有不少农户保险意识低,赔偿期望高,而且理念也存在一些偏差,不少人是受灾以后才想到了农业保险。再加上理赔标准、操作难度等原因,开展农作物保险还有很大难度。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了摆在保险行业面前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

“粗放型”农业保险需谨慎

从事农业生产,每个农业经营者都会面临或大或小的风险。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1769.8千公顷,其中绝收2232.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704.1亿元。

如何提高农业经营者在灾害条件下的持续生产能力,农业保险被寄予厚望。据了解,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已由最初的6个扩大至种、养、林3大类16个,补贴区域已由6省份稳步扩大至全国,但这其中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地方支柱性产业。

据中国保险学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能完全看懂保险条款的农户仅占14.6%。基于以上原因,农业保险便出现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国家极力想发挥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但面临各种结构性的难题;另一方面是农业经营者并不买账,并认为农业保险制度举步不前。

20世纪3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跟美国几乎同步,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始终处于徘徊停滞状态。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到2013年,我国第一部农业保险法规《农业保险条例》出台,初步构建了有农业特色的保险制度框架。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累计为10.4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5万亿元,向1.2亿户次农户支付赔款914亿元。2015年我国承保的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三大主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承保农作物品种达189类。

农业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兴市场“粗放型”特征明显,引发严重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频现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业保险声誉及持续发展。以产品粗放为例,农业保险产品种类少、保障水平低且单一、补贴标准缺乏弹性。美国农业保险分为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两类,其主要险种保单和费率由政府统一制定,政府为参保农民提供较高的保费补贴,业务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最近十多年来,既保自然风险又保市场风险的农业收入保险已经成为其农业保险产品的主流,2014年其承担的保险责任已占农业保险总责任的90%以上。

2011年,中国保监会向各保监局、各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等印发了《“全国种植业保险区划”研究报告》。

这份由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人保财产有限公司共同研究撰写的报告,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油菜等七种主要粮棉油作物的分省风险评估和费率分区图:进行了种植业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然后依据保险精算方法科学厘定各个研究区域的保险费率;依据综合灾害风险评价的结果与费率厘定结果,分别制定种植业综合灾害风险区划以及种植业保险费率类型分区,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种植业保险区划理论和方法。

尽管如此,区域种植业保险综合区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保险行业和农户多方共同参与,协力推进。

引得东风好扬帆

为了推动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力度,保险监管部门也积极创新监管模式。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农业保险面临着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下一步,要以“扩面、提标、增品”为核心,巩固基本面、覆盖全领域、稳步提标准,合力打造新时期农业保险升级版。

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农户保险意识低,赔偿期望高,而且理念也存在一些偏差,再加上理赔标准、操作难度等原因,基层开展农作物保险还有很大难度。

有专家表示,除了改善保险产品外,农业保险应实施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政策,逐步取消经济欠发达县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市、县两级财政配套;通过提高保险保障水平,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高投入、高成本的要求。

农业生产易成灾、易受灾的自然特性,导致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和高波动性;而且,长期、稳定、可持续是农业保险政策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分散风险、避免经营波动,是各国开展农业保险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情况看,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据了解,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均由国家成立专门机构依法对农业保险再保险进行支持。拥有全球最大农险市场的美国,自从1996年政府立法规定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提供稳定的再保险支持以来,大大增强了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使美国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覆盖面迅速提升。

借鉴国际经验,2014年11月,中国农业保险再保险共同体(以下简称“农共体”)正式成立。目前,农共体在为行业提供充足的再保险保障的同时,还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保险产品、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在促进保险服务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探索“精准滴灌”新模式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大决战中,我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独特作用,探索和创新出了农业保险“精准滴灌”富民产业的扶贫全新模式。这一金融服务“三农”、支持扶贫的务实之举,用改革的办法帮助贫困人口撑起了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的“保护伞”,提高了贫困人口抵御风险灾害能力,使保险充分发挥出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作用。

为了帮扶药农增产增收,2014年,我省在定西市陇西、渭源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试点中药材产值保险,为药农提供自然灾害风险和中药材价格下跌风险的双重保障。同时,通过保单增信方式为药农获得扶贫贷款提供增信服务。2015年,这一试点规模扩大到15.6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两年来,累计参保药农4.86万户,其中3.72万户获得保险赔款5542万元,为中药材产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助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征程中,农业保险也大显身手。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我省在玛曲、夏河等县大力发展藏区牦牛、藏系羊、青稞等养殖种植保险,服务藏区特色农牧业现代化。5年来,累计承保牦牛495万头,藏羊924万只,支付赔款4.12亿元,受益牧民5.7万户,户均赔款7228元。广大牧民亲切地将牦牛、藏羊保险喻为“润泽草原和牧民的阳光雨露”。

此外,我省还积极推进农房保险,给贫困人口提供住房风险保障。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财政出资,给予每户10元至40元的保费补贴,提供泥石流、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风险保障5千元至4万元。目前,农房保险已覆盖9 市28个县区,累计承保农房34.6万户,支付房屋赔款363.5万元。同时,定西市还开展了农房地震保险试点,已承保农房6万多户,提供风险保障24亿元。

聚焦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我省在永昌、秦安县开办了蔬菜价格保险和苹果种植综合保险。通过开发特色险种,让多元富民产业“壮实”起来。

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我省自2007年开始与全国同步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已经累计提供农业风险保障700多亿元,农业保险覆盖到所有市州、县区。2015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21%,种植业承保面积达6625万亩,养殖业承保数量达542万头(只),参保农户达181万户次,目前已向52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亿元。

我省农险开办以来,累计处理农户赔案24.11万件,支付赔款13.34亿元,受益农户150多万户次,为甘肃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数据显示,2014年,省级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定西中药材、静宁苹果两个地方品种,中药材保险保费收入1180万元,支付赔款3523.8万元,户均获得赔款1360元,是财政补贴资金的5倍,是农户自缴保费的7.4倍,有效应对了市场价格下跌给种植户造成的损失。农业保险越来越被农民群众接纳的同时,我省农业保险政策性险种不断扩容,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目前共开办玉米等10个中央补贴险种,中药材、苹果、设施蔬菜3个省级财政补贴险种,有关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户需求因地制宜开展葡萄、大樱桃等特色保险试点。

与此同时,我省从农户反映的实际出发,扩大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支持种养大户缓解融资难题。在陇西县开展畜草产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让种养大户和小微企业通过保单增信,在无抵押、无担保的情况下快速获得贷款。业务开办以来,共向482户农户发放贷款超1亿元,满足了全县10%以上的养殖户的资金需求。该项业务实际融资成本远低于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且无需担保抵押,运行安全可靠,是中国保监会在全国推广的典型模式。

当下,省政府出台的“1+17”精准扶贫政策文件,将保险机制纳入推进精准扶贫框架。我省相应提高部分险种保额,形成差异化保障产品。玉米、马铃薯和奶牛3个险种的保额分别提高43%、100%和66%,不同产区玉米保额达到每亩500元和1000元,不同风险区域马铃薯保额达到每亩500元和700元,奶牛保险保额达到每头5000元,基本达到直接物化成本,接地气的差异化产品,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效果明显

甘肃省气象部门近日发的《今年主汛期甘肃气候特征》称,今年主汛期(6-8月),甘肃天气气候复杂,初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重发多发;盛夏出现大范围、持续的异常高温天气。尽管今夏降水总体偏少,但河西走廊多个戈壁城市突发异常强降水。

据分析,7月25日~8月22日,甘肃有一半以上县、区(26个县区)降水不足20毫米,13个县、区不足10毫米,个别地方不足5毫米,比历年同期少8成以上,伏旱持续天数大部分在30天以上,由于持续高温且伴随土壤水分含量低和强蒸散作用,突发性强、发展迅速、强度高,导致“骤发干旱”发生,这对作物产量和水资源供给有严重影响。

在局地重旱的情况下,甘肃近10多年来大面积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及一膜两年用等旱作农业技术显示出了强大的抗旱增产能力,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耕地土壤相对湿度较其它栽培模式的土壤普遍高5%~8%。

下一步,甘肃将及时调查核实灾情,把抗旱减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帮助灾区把损失降到最低。为此,甘肃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因地制宜抓好复种,确保全年农民增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做好对玉米、马铃薯等大秋作物的施肥管理,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能力。

相关链接:

一、庆阳市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对庆阳市特色农产品行业的PEST分析

甘肃庆阳位于黄土高原,陕甘宁交界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处,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交界处。庆阳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黄土层,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农耕文化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自然、人文特点,其特色农产品行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0年1月,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政策。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为西北特色农产品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潮流。对绿色健康食品的期盼越来越多。与此相适应,绿色健康无污染食品广受消费者青睐。高新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粮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极大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使得庆阳市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入世界,极大拓宽了市场。

通过对庆阳市特色农产品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庆阳市特色农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庆阳市特色农产品企业可以依据政策优势,对这种高质产品进行科

2016-03-21

何怡(1993-),女,甘肃庆阳人,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法部2015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