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16-11-21褚洪生王云海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

褚洪生+王云海

摘 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从世界大学排名的视角,通过对“双一流”建设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的分析,阐释了师资队伍建设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对比分析,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排名

自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至今,“211工程”和“985工程”政策对重点大学的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学排行榜QS 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显示,我国大陆高校近几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还应该看到,我国大陆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前三的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均未能跻身全球大学前二十名的行列,指标偏学术方面的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我国大陆排名前三的高校甚至未能入围前100名,这说明我国大陆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早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时就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出发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首先,要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其次,要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后,要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鉴于我国大学现在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影响力,他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与师资队伍的关系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遵循世界上通用的大学评价考量体系。当前,最被广泛认可的方式就是大学排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学排行榜有四个:QS 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

一是QS世界大学排名。QS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包括占比40%的学术同行评价、占比20%的师生比、占比20%的教师人均论文引用次数和占比5%的国际教师比例,总计共85%的评价主体均与教师队伍有直接关系。另外,占比15%的全球雇主评价和国际学生比例,与学生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相关,可以说QS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至少85%与大学的教师队伍相关。

二是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指标包括声誉、文献和学校相关三个类别,其中声誉包括全球科研声誉(占比12.5%)和地区科研声誉(占比12.5%);文献包括论文发表数量(占比12.5%)、论文引用影响指数(占比10%)、论文总引用次数(占比10%)、高引用论文数(占比12.5%)、高引用论文百分比(占比10%)和国际合作(占比10%);学校相关包括授予博士学位数(占比5%)和每名科研人员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占比5%)。以上指标中95%的评价主体均与教师队伍有直接关系。另外,5%的指标为授予博士学位数,其培养主体也是教师,可以说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百分之百与大学的教师队伍相关。

三是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包括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国际化程度和产业收入五个类别,其中教学包括教学声誉调查(占比15%)、生师比(占比4.5%)、平均博士学位数(占比2.25%)、学科门类齐全度(占比6%)和师均学校收入(占比2.25%);研究包括学术声誉调查(占比18%)、研究经费(占比6%)和师均发表论文数(占比6%);论文引用为师均论文引用的数量(占比30%),完全教师贡献导向;国际化程度包括国际教员比例(占比2.5%)、国际学生比例(占比2.5%)、国际合作研究比例(占比2.5%);产业收入为与企业的联系情况(占比2.5%)。综合以上指标,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86%以上评价指标的主体为高校教师。

四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体系包括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科研成果和师均表现四个类别。其中,教育质量主要考察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占比10%);教师质量主要考察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占比20%)和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占比20%);科研成果主要考察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占比20%)和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占比20%);师均表现则考察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占比10%)。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指标体系以结果为导向,考察教师表现的比重较高,直接比重高达90%。

通过对以上四个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分析发现,教师队伍在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均有85%以上的直接影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第十四任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师资队伍与一流学科、师资队伍与一流大学以及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在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时,如果我们学校里与会议相关学科的教师能被邀请去作专题演讲,同时世界各国大学中相关学科的学生都希望能听到这个演讲,那这个学科就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准了,如果全校有10个~12个这样的学科,我们的学校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周光礼和武建鑫(2016)指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是世界一流学科,而世界一流学科应具备四个特征,即要有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产出、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不难发现,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而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由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来支撑。 所以,“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

国内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对比分析endprint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应从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学术声誉和教师的社会贡献五个方面来衡量。为给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更好的参考,为进一步探讨“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我们选取更契合中国实际的,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出版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采用的指标得分,对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是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成果差别分析。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最新出版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采用的指标得分显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三名的学校分别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大陆排名前三名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选取以上六所高校作为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代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指标得分的对比发现,中国大陆排名前三名的学校教师师均综合表现得分(平均23分)与世界一流大学(平均65分)存在较大差距。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得分和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得分,特别是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得分表明,中国大陆高校的教师在科研发表(平均65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平均81分)差距已不大,特别是中国大陆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68.3分)在此方面已与世界排名第三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8.4分)取得相同得分。说明在科研发表数量上,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差距已经不是那么明显。

二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教师质量差别分析。从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指标看,中国大陆排名前三的高校(25.7分)与世界排名前三的高校(81.7分)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从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指标看,中国大陆排名前三的高校(7.3分)与世界排名前三的高校(69.3分)更是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异。这一数据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高校骨干教师的能力和团队能力还需提高,顶尖高水平成果还存在进一步上升的空间。虽然中国大陆高校教师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不大,已经构筑出学术高原,但质量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学术高峰并未成型,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此外,学生培养质量方面,中国大陆高校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总的来说,一流的师资队伍必然能够培养出一流的学生,高校培养学生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资队伍的差距,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声誉和社会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国际化”转向“全球化”。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指标体系的分析,以及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大陆高校的对比不难发现,“双一流”建设的定位决定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放眼世界,不能局限于国内,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比较热门的概念—师资队伍国际化。为顺应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内涵应该有所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强调的师资队伍国际化主要是以本土教师出国学习、研修和引进国外师资为主的单向性输入,突出的表现就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递增的公派出国教师人数,每年递增的公派出国经费以及各所国内高校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的本土教师出国研修和海归教师引进。这种单向性输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国际视野,提升了整体国际化水平,但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流动机制来看,这种单向性输入属于追赶性的发展,超越性发展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良性的输入和流出机制才是一流大学的特征。由此,师资队伍建设已不仅仅是“国际化”而应该转向“全球化”,即培育全球化的师资,鼓励全球化的流动。当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年不但从国际高水平教师市场聘用大量海归和外籍教授,同时输出大量教师到国外讲学,更是具有推进教师健康流动的机制,期望以此建立起教师队伍的双向良性互动,打造“全球化”的师资队伍。

二是引入发展性评价。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公认的一流标准和权威性的评估来建设一流,否则将会偏离建设方向。当前,我国大学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包括总体的学科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体系以及大学内部的晋升考核体系,均是建立在内部指标评价基础上的内部评估,行政指令色彩浓厚,应付性较强,发展性较弱。构建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相适应的一流师资队伍必须引入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应以诊断改进为主导,以问责惩罚为辅助。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评价方式:首先,采用文献计量评估。通过委托专业的外部评估机构,基于国际化的评估标准,对师资队伍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对教师论文发表的质量趋势、教学效果的提升幅度和社会影响力变化状况等进行诊断,明确应保持或改进的方向。其次,引入同行评价机制。标准化的评估存在标准固化、僵化甚至落后于发展的问题,同行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弥补标准化评估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同行评价的专家必须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一流学者,这样才能保证评价与时俱进。最后,评估常态化。世界一流大学的各类评估一般以5年为一周期,常态化评估本身就是师资队伍质量的一种证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对年薪制教师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评价,引导发展性评价,期待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学校人才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是从“一味趋同”转向“和而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活动准则和技术标准,突出的表现就是被广为认可的大学排名规则。四大排名用国际认可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什么样的大学是一流大学,什么样的学科是一流学科,什么样的师资队伍能支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样的标准化评价会使得大学主动向指标体系靠拢。同时,各指标体系为保证其先进性和全面性也会不断趋同,任何一所发展中的大学都无法抗拒这种趋势。但是,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大学设立的体制机制也不同,用一味趋同的标准指导不同国家大学的办学是不科学的。特别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公立大学作为事业单位有其独特的属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已经具有前瞻性地强调了国家主体性和本土适用性。所以,在中国,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土实际,考虑我国本土的办学特色,建立更适应我国国情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例如:在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指标的基础上,考虑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从“一味趋同”转向“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 2016(1): 65-73.

[3]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16(5):15-17.

[4]张辉,洪成文. “双一流”建设的社会成本分担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3): 56-60.

[5]周光礼. “双一流” 建设中的学术突破[J]. 教育研究, 2016(5): 72-76.

[6]刘经南. 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 推进一流学科的跨越式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3): 19-20.

[7]郑波. 围绕“双一流”建设 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3): 8-11.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处)

[责任编辑:陈 栓]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双一流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新时期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