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及其培养

2016-11-21徐红勤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徐红勤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国产业发展特别是成为制造业强国的亟须,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职业教育自身而言,我们的学校、教师、教学方法在当前阶段尚不足以培养和塑造与产业强国特别是制造业强国需要相适应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认真研究什么是工匠精神以及在中国环境下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等问题。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培养;质量追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中国产业发展特别是成为制造业强国的亟须,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产业发展大而不强,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工匠精神的支撑与注入,而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缺失恰恰在于工匠精神的不足与无奈。

工匠精神的属性与特点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劳动者在长期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逐渐形成的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懈追求的风尚。第一,工匠精神必须是凝聚和物化到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精神。精神不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体现到人的身上,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体现出来。第二,工匠精神一定是劳动者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工”时应具备的境界或注入的一种精神。工匠精神不能脱离具体行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而存在,它是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相联系的,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一种精神,具有产业性和职业性。第三,工匠精神具有质量性,它是一种“质量追求”,特指劳动者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追求,不是对产品或服务的其他方面,如产量、销量乃至成本、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追求。第四,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性、完美性。它源自于竞争但又超出竞争的需要,竞争的压力最初促进了劳动者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追求,但工匠精神一经形成又超出了纯粹为了竞争制胜的狭隘境界。第五,工匠精神体现在每个劳动者个人的职业活动中,但它作为一种精神,应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可见,社会性、长期性、渐进性都是工匠精神的特点。

工匠精神的内容与构成

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其包括哪些内容?虽然有各种说法和表述,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表达。所谓工匠精神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对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更高追求。工匠精神作为劳动者的一种追求,无疑首先表现为其对产品质量与性能的追求。因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劳动者劳动成果最直接、最具体的载体。虽然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固然是工匠精神最核心、最直接的内容,但绝不是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最初,工匠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对产品质量与性能的追求上,但无论是从最初的意义上还是随着工匠精神的发展,工匠精神都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产品质量与性能的狭隘范畴。

二是满足消费者或使用者需求的更高追求。随着对产品质量与性能追求的扩张,结果必然是工匠们越来越多地看重其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给消费者或使用者带来的功效,看重消费者或使用者在对其产品消费或使用过程中因其产品的质量与性能的优劣而引发的感受。所以,消费者的感受和认同以及争取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与追捧,也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是为追求更高质量和性能的精益求精之精神。对产品的质量、性能及其服务效果的追求是工匠精神永恒的主题,但对产品质量、性能及其服务效果追逐的步伐则是不断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精细、反复、艰难曲折的,作为一种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精益求精”。工匠对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的追求就是“求精”或越来越精,而他们“求精”的脚步、过程与结果永无止境。

四是为追求更高的质量和性能而及时改进技术、革新工艺、尝试新方法的改革创新精神。产品质量、性能和由此引起的服务效果是通过劳动者的劳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的,所以劳动者在追求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效果的同时,必然产生对改进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的追求。因此,工匠精神还必然包括及时改进技术、革新工艺、尝试新工作方法的努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改革创新以及与时俱进。

五是在改革创新探索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的科学、务实、实干和探索精神。第一,解放思想是第一位。思想不解放,不能冲破既有的技术和做法,也就无法做到对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与改良,不可能做到精益求精。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必不可少。脱离实际且不能客观、公正、冷静、清醒地对待技术、工艺和既成的现实,就不可能实现成功的、有成效的技术改革与创新。第三,注重实践,通过试验与实验取得经验并进行总结分析是技术改良与工艺改进不可缺少的过程。工匠们在改革创新探索的道路上非常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在不断实践尝试和总结改进的基础上,实现精益求精。

六是在创新实践中坚持一往无前、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无论是产品质量、性能及其服务效果的改善,还是产品技术、工艺改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走弯路甚至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工匠们为了实现精益求精,既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为后人留下物质技术遗产,正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一往无前、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韧劲、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今天,在我们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对这种性格与品行的塑造。

七是始终如一、爱岗敬业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如一,从一而终,这是工匠们取得成功的基本人生轨迹。古今中外凡可以成为工匠都是在其各自行业和岗位上辛勤耕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一线”职工。没有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行业背景和技术熏陶,理论水平再高的人也难以成为有成就的“工匠”。所以,工匠精神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职业人对其职业和岗位的那种深深的爱和执着的职业追求。因此,爱岗与敬业是成就工匠精神的基础性要素。

八是在追求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性能的基础上,对产品或服务中蕴含的文化与艺术的美学追求。有成就的工匠和工匠作品大多是在产品质量与性能卓越的基础上附着丰富多样、有底蕴的文化内涵。可以称为“精品力作”或具有典藏价值的产品往往是同一国、一地、一时丰富的人文社会内涵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工匠们对产品质量与服务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最终必然要上升到对更大范围、更长时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与艺术的美学追求。这种兴趣和爱好一旦和行业、岗位、工种乃至产品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并体现到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服务效果的追求上来,就成为工匠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但绝不是工匠精神的全部。endprint

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工匠精神的打造首先是通过对工匠的培养和塑造实现的。在我国,当前培养工匠主要是通过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实习实训和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再经过企业师傅的指点和“传、帮、带”等实际锻炼来完成。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和培养是工匠培养的首要和基础阶段。所以,打造工匠精神,必须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过程改革做起。

一是必须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增加学校选拔选择人才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更加注重职业倾向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选拔与测量。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国家组织一年一度的“高考”,与普通高校招生没有什么两样。一方面,高招考试的内容和科目偏重理论知识,无法兼顾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倾向性和职业素养的把握;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实际上没有选择的空间和可能性,考试科目和内容雷同,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其实都是在“以分取人”。职业院校其实无从观察和测量考生潜在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倾向性。此外,按照现行的高考录取顺序和批次安排,高等职业院校所处的境地很尴尬,等到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学生时,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普通高等教育越发达的地区,旨在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处境就越尴尬。这和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并渴望成为“理论家”“科学家”的道理一样,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并渴望成长为出色的工匠。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一方面,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样重要;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指出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侧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培养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基础性工程,在缺少自己应有的招生渠道、考试内容和测试方法的情况下选才育才,实际上意味着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在襁褓中就已经夭折,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受阻、受限。

二是要加强职业情感的培养。工匠对于所从事职业及其工种岗位的热爱是工匠精神的感情基础,这种挚爱支撑和促进了工匠对产品质量、性能、特色及其技术改良的不断探索与追求。所以,培养和塑造工匠精神必须抓住工匠的职业情感培养这个关键性因素,工匠们有了对职业的深厚情感,自然就会在产品质量、性能、特色及其技术改良上不断精益求精。根据我国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实际状况,情感培养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第一,职业取向的培养。学生一旦进入职业院校学习,首先就要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专业,并确定与这个专业方向相一致的职业取向。然后,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地强化学生对这一职业取向的认知和依赖,将学生的发展目标牢固地锁定在相应的职业方向上,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为坚持和走向这个职业方向而不懈努力。第二,劳动光荣和职业前途的教育。让学生坚信从事职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是有前途、有发展的,树立起职业偏好和职业信心。只有当他们树立了对所选择职业的偏好和信心,才能在已锁定的职业方向和职业领域上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并作出成绩。有些职业院校过分强调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的迁移性,其实这和工匠精神是相矛盾的。第三,对产品质量、性能及其技术的专注。作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其应该把注意力时刻放在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改进上,而不应该更多地关注产品产量、产业发展、市场行情和成本效益比较等方面。对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情有独钟使工匠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愿意为此而付出精益求精的努力,这正是工匠精神区别于其他精神的特点和特色所在。第四,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他们希望通过产品质量、性能及其技术的改良而不断扩大和提升消费者、使用者满足感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纵观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之所以能够作出出色的业绩,基本上都是有一颗对职业、产品、技术、消费者的真诚爱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

三是要更加注重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及其基础的进一步强化。较强的职业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工匠及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与基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职业技术技能强化的程度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家产业提升的要求相比还嫌不足。鉴于此,首先,应该改进基本的数理化、文学艺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做到“少而精”“管用、够用”,突出和聚焦在相应的职业取向上,避免面向过宽甚至没有面向、针对性不强、学业不聚焦和知识掌握虚化、泛化。其次,应该结合所学专业强化职业技术理论与知识的教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与趋势,熟悉本专业领域科学理论、技术特点、工艺流程的应用,拉近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最后,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增加实习实训的学时,增强实习实训的真实性。力争做到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生产车间或工作场景,“真刀真枪”演练。

四是要加强学生职业辛苦、职业挫折、职业专注的训练。现在的学生很少经过艰苦环境和艰苦条件的锻炼,基本上没有经受过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这是职业人才成长的一个大忌。同时,也要增加学生对职业文化的学习。除了学校的培养和训练之外,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企业后的工作锻炼和师傅的“传、帮、带”,特别是最初几年的管理和训练,对其成为合格的工匠并逐渐形成工匠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北京服装学院举办第十二届“科学·艺术·时尚”节

本刊讯  10月15日上午10:00,北京服装学院第十二届“科学·艺术·时尚”节暨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动态秀在学校创新园1号秀场隆重开幕。开幕式上,学院校长刘元风致辞。他指出,学院以“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打造纺织服装强国”为己任,服务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同时,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 “第六届首都大学生创意集市”隆重开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31所知名院校学生的万件充满青春创意的作品展示了首都大学生的创新风采和创意思维。本届艺术节的主题是“融合·古今”,着重体现服装服饰文化的古今融合与传承发展,主要由动态秀、静态展、高水准的学术论坛、讲座以及大学生创意集市等数十项丰富多彩的活动组成。它已成为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深化艺工融合办学特色、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刊编辑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