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调查
2016-11-21周石刘慧卓张容榕
周石+刘慧卓+张容榕
摘 要:2015年3月,对北京市9所不同类型大学的学生进行职业声望调查,调查问卷494份。通过这些调查得到四项重要数据: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排名、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要素排序、北京市大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十种职业排序、家庭年收入对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的影响。这些数据和结论有助于学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
关键词:职业声望;大学生;调查
大学生职业声望的研究
对于大学生职业声望的调查,国内学者有所涉及。李永鑫等在2001年对河南省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职业声望评价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胡荣在2002年对厦门大学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声望评价与其他群体职业声望的调查数据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大学生对职业声望的评价一般是以现实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地位为依据,即看各类职业要求的社会投入是多少,报酬是多少。边燕杰和高家玉于1999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的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研究中,把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分为教育、收入和权力三个因素;胡荣于2002年在厦门大学进行大学生调查发现具有政治权威、科学知识、复杂的职业薪酬及较多资源的职业声望最高。而声望最低的是不需要专门技能、经济收入低、缺乏社会资源的职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职业社会声望调查研究都集中于2005年以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职业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过去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今天也许已经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职业声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而对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职业声望评价因素的调查很少,专门针对北京地区的相关调查寥寥无几。随着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进行专门针对首都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声望调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对于各个职业的具体评分,也要考虑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评价时,最看重的是什么,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
研究设计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笔者于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间,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外交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所高校的大学本科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94份。其中,男生占48.2%,女生占51.8%。49%的学生来自于“985工程”高校,25.3%的学生来自于“211工程”高校,25.7%的学生来自于普通本科院校;大一学生占28.7%,大二学生占24.5%,大三学生占23.1%,大四学生占23.7%;文理工科学生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以管理学(21.7%)、经济学(20%)、工学(17.3%)、文学(12.3%)四个专业占比最高,其余专业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
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年级、专业、所在学校类型等。第二部分列举了在评价各个职业价值时需要考虑的10个因素并要求大学生对于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第三部分参考李强和刘海洋2009年的职业声望调查,列举了白领人员、工程师、教师等99种职业,被调查人对其评分—每种职业分5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的分数:最差职业(20分)、较差职业(40分)、一般职业(60分)、较好职业(80分)、最佳职业(100分);每位被调查的学生对于每一种职业仅能给出一个职业等级评分。第四部分要求参与者写出在这99种职业中自己最想从事的一种职业,并简要说明原因。
研究结果
1.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排名
职业声望位于前十位的职业是:公司董事长(84.6分)、国家机关局长(80.8分)、大学教授(80.8分)、高级军官(80.4分)、法官(80.2分)、国家机关处长(79.4分)、公司经理(79.2分)、工程师(78.8分)、音乐家(78.6分)、银行行长(78.4分)。分析这些职业的特点,可以发现,这些职业大概有三类:第一类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主要有公司董事长、公司经理和银行行长;第二类是知识含量高、专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有大学教授、法官、工程师、音乐家等;第三类是国家机关人员,有国家机关局长、国家高级军官、国家机关处长等。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声望最低的十种职业分别是:建筑工人(49.8分)、保姆(49.8分)、环卫工人(49.0分)、废品收购人员(49.0分)、纺织工人(49.0分)、进城做工的农民(48.6分)、炼钢工人(46.4分)、矿工(44.0分)、人力车夫(42.8分)、搬运工(41.2分),这些职业大部分是体力劳动,专业技能要求低,收入较低,缺乏社会资源。
2.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要素分析
关于人们在评价职业声望时认为什么是重要的,国外相关的研究发现,收入和教育技能水平的要求等是比较关键的因素。在国内的研究中,胡荣2003年在对厦门大学生职业声望的调查中发现,决定职业声望高低的因素包括教育、收入、权力和社会关系资源四个方面;李强和刘海洋(2009)针对北京市职业社会声望的调查中,使用了以下标准:工资水平的高低、工作稳定性、职业权力的大小、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高低、工作时身体劳动强度大小、工作精神压力大小、职业的个人自由度;并且发现,人们最常作为评价标准的三个因素为职业受尊重程度、社会贡献和价值以及工资水平的高低。
笔者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文献,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通过走访,小范围调查,设计了“经济收入高低”“工作稳定性”“职业权力大小”“职业受尊敬程度”“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工作时身体劳动强度大小”“工作精神压力大小”“职业的个人自由度”“个人兴趣偏好”10类标准,并要求被调查者对这10类标准按照1分~5分(分别对应完全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进行打分,判断在衡量一个职业的价值时这些要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打分排名。
对于刚刚从校园走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经济收入还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上升,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此“工作精神压力大小”这一要素的重要程度显著提升。对于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低的关注也较多。而相反,大学生最不看重的三个要素是职业权力大小、职业的个人自由度、个人兴趣偏好,联系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这些数据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心理特点。
3.北京市大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十种职业
在笔者进行的大学生职业声望调查的最后,被调查者被要求列出自己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根据统计,未来大学生最想从事的十种职业分别是大学教授、外企高级雇员、公司董事长、公司经理、工程师、银行行长、作家、经济学家、国家机关普通职员和科学家。
在大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中,对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水平要求较高的职业备受青睐,如大学教授、工程师、经济学家、作家、科学家;而经济管理类的职业也非常受欢迎,如外企高级雇员、公司董事长、公司经理、银行行长;国家政府机关职业入围前十的仅有国家机关普通雇员。回顾职业声望评价,国家机关局长、国家机关处长等职业声望评价特别高的职业却落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即尽管认为某些职业的声望较高,但它们未必是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大学生开始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追求个性化发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学生对于大学教授这一职业评价较高的原因,也能解释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较少成为大学生理想职业的原因。
4.家庭年收入对于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的影响
分析表3,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年收入对于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相关性的影响,即各组间均呈现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一万元以下”组与其他组的相关系数相对稍低,而各组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说明除了个别情况,各组间相关性较高,差异不大。
可以得出结论:与相关性分析相一致,家庭年收入不同的学生,职业声望排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十五万至二十万组将法官排名第一;而三十万以上组将高级军官排名第一。其他各组排名第一的都是公司董事长。当然,公司董事长仍然在各组都能够占据前几位的排名。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看重一些对于个人素质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如飞行员这一职业,仅在收入较低的两组(一万以下和一万至五万)中出现;其余组中排名前十的职业均未出现这种职业。家庭收入中等的学生更看重稳定性较高或者与金融经济类相关的职业,如国家机关局长和处长、法官、公司经理、银行行长等。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术要求高的职业评价更高,也更关注自身兴趣,如对于音乐家、导演、医生、建筑师、法官、检察官、经济学家等职业评价都较高。
总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9所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声望的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大学生职业社会声望排名靠前的职业有三类:企业的管理人员,主要有公司董事长、公司经理和银行行长;知识含量高、专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主要有大学教授、法官、工程师、音乐家等;国家机关人员,主要有国家机关局长、国家高级军官、国家机关处长等。通过对北京市大学生职业声望调查分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学校、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的学生的职业声望评价表现出职业评价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本科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更要抓紧这一黄金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建议:
第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为目标。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中,要求大学生“系好第一粒纽扣”。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群体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崇高的职业道德。
第二,要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在本研究中,涉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时,大学生总体上对于传统思想观念中追求稳定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等职业的青睐程度有所下降,这是社会发展变化对学生职业观塑造的结果,而自主创业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对于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为此,高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挥个性;另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学生创业,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创业比赛,组织企业家到学校进行演讲和创业指导,为大学生择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与时俱进,加强相关研究。在了解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状况与择业心理的基础之上,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渗透大学生活全程。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的。因此,学校、社会和学界要积极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声望评价间的差异,从而能够为他们更好地提供指导。另外,不同阶段大学生间对于职业声望评价的差异,也启示我们,大学生在本科四年的不同时期,所需的指导是不同的,学校有责任了解学生,同时帮助学生尽早开始了解不同的行业与职业,为未来做好准备。大学一年级入学之初,对其进行正确价值观和成才观的培养与塑造;大学二、三年级要帮助其开始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对毕业生而言,要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就业程序和技巧、就业心理、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角色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教育学生理性择业、把握机遇,顺利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5XNE009)北京市高校大学生职业声望调查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