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构建立体化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6-11-21汤雪彬金舒萍

职教通讯 2016年26期
关键词:生源分类职业

汤雪彬,金舒萍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构建立体化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汤雪彬,金舒萍

从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架构与培养模式双重分类的教学体系,在此体系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够按新的培养路径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赋予该种教学体系科学的制度保障,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高职学生;培养模式;生源

“因材施教”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理念之一,但由于生均教师资源、教学条件不足以及在现有的招生机制下,做到针对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显然是不现实的。生源多元化和学生培养目标多样化对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考验,如何在有限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类培养,是目前高职教育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的原因

(一)高职生源多元化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1)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2)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3)具有自主招生的高职学院通过提前招生的普通高中生。从质量上说,第一类生源一般是全国“统考统招”高考录取的普高生,大部分学生思想活跃,灵活好动,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多数存在竞争意识不强、目标意识不清、视野不够开阔等问题;第二类生源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明、自觉性较差等问题;第三类生源没有经过高考,虽然经过了系统的高中学习,但相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面对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等现状,高职院校如果仍旧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1-2]

(二)学生需求与发展多样性

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该是让所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人才,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学生的成材目标定位也区分为多种类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目标定位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就业型”,这类学生希望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顺利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这类学生占大多数,也是我们高职教育培养的主体(2)“升学型”,这类学生进校的时候就有明确的升学要求,即在完成规定的培养要求之外,对升学衔接的课程有深化的需求;(3)“技能杰出型”,这类学生对升学没有要求,但对本专业或近专业的技能有非常高的学习热情,他们期望在完成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能够对专业技能进行强化或专业能力的复合学习。这类学生的专业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也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3-4]

面对生源多元化、学生需求与发展多样性的复杂情况,应在实现高职“合格培养”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分类培养的新路径,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的侧重点与职业规划的不同方向,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二、构建多层次、多途径的高职学生分类培养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进口”与“出口”都具有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不能仅局限一本教学标准的施教,更应该考虑如何根据不同层次与不同需求构建立体的分类培养体系,为学生的高职阶段学习提供多种学习路径以及制度保障。

(一)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原则,按需选修深化课程

高职类学生的短板在基础课程,尤其是英语、数学。笔者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学生进行了1 200多人次的英语学习问卷调研,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的期望更多是在满足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修读英语后续课程,如英语四六级的强化训练、口语的联系、英文写作的联系。通过英语基础考核(高职一般以英语能力证书为准)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或兴趣选择是否继续修读英语和修读何种英语课程,如“就业型”和“技能杰出型”学生可按期望工作岗位选择不再修读英语,利用空余时间考取其他技能证书,或修读口语、写作训练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升学型”可选择修读英语的四、六级强化,为升学做准备。修读后续英语取得的学分可作为奖励学分,这样,不仅按需求自动分流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还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样,其他基础课程教学也可以采取这种形式。

(二)专业课程以适用为原则,科学安排考证项目

高职的特点在于职业教育,一味的追求理论的深度显然不合适高职的学情。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模拟岗位技能训练来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课堂教学实现岗位技能的基本训练,但还是会出现部分同学“吃不饱”的现象。针对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学校可依据岗位延伸需求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和考证项目,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由选择相应课程修读。如此,既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又能培育出部分“行业能手”与“行业精英”。

(三)“复合人才”培养,实现精英教育

随着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原来的单一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向多种近似专业深度融合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需要具有一专多能、适应多种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严格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因此,复合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而且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宽泛性与多样性,尤其是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由此,学校应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出发,构建各具特色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自愿报名,通过选拔后组成单独“复合”行政班,在后续学习中,脱离原先的单专业培养方案,修读专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参与了电子信息大类的“复合人才”班课程体系的制订,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复合人才”的培养应兼顾专业大类中对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复合”培养并不意味课程越多、范围越广越好,课程设置必须遵循关联与互补原则,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

图1 电子信息大类“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制度的激励与保障

“分类培养”方案的实施,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的侧重点与职业规划的不同方向,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课程、取得学分的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不仅能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学习热情,也为教师教学改革,辅导员的学生管理提供比较规范的依据,“分类培养”的制度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课程学分之间的置换

“分类培养”必然涉及课程的分层以及修读课程的差异化,但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需要完成专业主线的培养,同时,部分专业专项课程可由学生自由选择,以此来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部分同学会以增强专业技能为目的考取毕业证书以外的技能证书或通识课程,这类课程的学分置换可以为学生的灵活学习提供便利。

(二)以制度的形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但普遍自觉性和进取心不高。如果以奖励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多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荣誉和物质化奖励的方面刺激学习,也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补充手段。

(三)以制度的形式为老师和辅导员提供管理依据

制度是管理的重要依据,“分类培养”必然不是同一化的教学,肯定会增加管理难度,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实施的结果必然是一团乱麻。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为管理者能够提供政策依据,使“分类培养”健康有序的进行。

总之,“分类培养”的目标不仅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课程的分层次培养,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与发展,以及在现有教学资源上,按照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发展需求设置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目前现有的招生环境与教学资源的条件下,构建课程架构与培养模式双重分类的教学体系。如此,在实现高职“合格培养”的基础上,能够以点成面,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1]王春模,王曙东,张林龙.基于职业特性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46-49.

[2]王超,杨帅.现代职教体系下“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培训,2015(18):11-12.

[3]蒋德平.基于不同生源教育教学质量对比的研究——以江苏建院建管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6):246-248.

[4]杨大伟,张汝波,任长宁.高校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113-115.

[责任编辑李漪]

2015年度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专业分流、梯度培养’——专业大类招生背景下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15/YJ/SHKX/28)

汤雪彬,男,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高职教学团队建设;金舒萍,女,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高职教学团队建设。

G715

A

1674-7747(2016)26-0014-03

猜你喜欢

生源分类职业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分类算一算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分类讨论求坐标
职业写作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我爱的职业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