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6-02-15施伟萍

职教通讯 2016年26期
关键词:导游工匠精神工匠

施伟萍

基于“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施伟萍

“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纳入教育范围,塑造与培养未来旅游人才的“工匠精神”,并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传承并发展这一精神非常必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旅游的服务品质,塑造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显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1]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准备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旅游业迅速发展,服务业GDP的占比较低(全国服务业GDP占比为43%,世界上发达国家服务业GDP的占比在70%)。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步增加,而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之巨大。

我国居民的休息和假期时间在增加,居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每年的双休日、法定假日达到了115.3天,再加上带薪假期,一年的休息时间已经超过了120天,相当于一年生活的1/3。这些时间都是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时间,也是居民外出旅游的必备条件之一。大旅游时代是旅游需求多样化的时代,是旅游供给个性化的时代,也是旅游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张、内涵更加广泛的时代。在大旅游时代,应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国际化视野,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才;培养能够把旅游职业当成事业,并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人才。需要对旅游业有兴趣,认同旅游业未来发展,热爱旅游事业,并具有执着的品格的人才。这样的旅游人才更加需要一种“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2]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仔细领悟,“工匠精神”的认识论特征非常鲜明。工匠要做工、出活,即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工匠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取新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不仅在制造上不断精进,而且在认识上不断升华,以致达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工匠精神有以下内涵: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内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是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也是一种专业能力和价值取向。[3]在大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培养中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旅游人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能脱颖而出。

二、旅游人才培养中倡导“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旅游技能的形成规律决定了旅游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工匠精神”

很多知识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旅游技能的培养有赖于过程参与和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来自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而这在旅游教学中都能实现。但是服务技能的掌握需要刻苦训练,精益求精,必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是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纳入教育范围,塑造与培养未来旅游人才的“工匠精神”,并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传承并发展这一精神。对旅游服务的质量要高度重视,如导游服务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门艺术。而导游讲解服务更是导游服务中的灵魂与核心。旅游者通过导游员的讲解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如果说自然人文景观是旅游中的第一道风景,那么导游员出色的讲解则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第二道风景线,很多时候,它甚至决定了第一道风景的美妙程度。“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的说法,便是对其最通俗形象的表达。因此,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正确、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达,精妙的讲解技巧和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就成为一名优秀导游员必备的重要条件。好的导游甚至还需要具备“文学家的功底,诗人的激情,史学家的冷静和理论家的逻辑性”,才能成就一个真正完美的导游员。而具备上述综合元素的人才,正是当今追求高品质旅游的社会需求向高职导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新目标。面对游客进行灵活服务,是旅游服务者最注重的素质,也是学生毕业初期面临的难题之一。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进行“再实践”的过程,是“再学习”基础上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学会实际运用的过程,为下一步培养技能打下重要基础。学生在行业实践和工作实际中学会如何运用在学校学习的技能,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会如何处理突发事情,以较好的职业态度学会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这才是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也才能切实掌握职业技能。

(二)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决定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工匠精神”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其工作性质、内容与要求与第一、二产业不同,客观上也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旅游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是面向旅游企业各岗位,如酒店、景区及旅行社等,他们是旅游服务的供给者,只有具备很强的服务意识、很高的服务技能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游客的需求。这些具有各种需求的顾客,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或产品,学生需要体会游客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与顾客沟通的能力,对客服务需要融入更多的感情色彩,而不像面对机器或流水线。如国际酒店的人才就需要有诚恳的服务态度、专业的服务能力和过硬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抓住了“技能+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有力促进了旅游人才与旅游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旅游企业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每一岗位的具体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要了解众多岗位服务的要求,必须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从业人员学会应对和处理,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旅游从业者就能证明自己的竞争力,并在未来的事业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中注意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价值。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培养工匠精神来实现

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特点,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情感服务等重要的核心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使学生在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也要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促进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完善。在现实教学中,以导游专业为例,很多学生在以往的考试中往往是笔试通过,而口试不能通过。有的同学考取了导游证书,在实际工作上也由于缺乏工作实践,无法胜任岗位要求。为使学生顺利考取证书,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有必要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学生增强现场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讲解水平,从而提高导游考试通过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很多问题不会妥善处理,需要教师随时予以纠正和指导。因此,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工匠精神”的培养。[4]提升职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实训基地和创业基地的形式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学校的实训中心和创业中心都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形式,实训中心都有专业教学实践的仿真场景,学生对专业教学的第一印象就是在实训中心获得的,所以必须要利用好实训中心的场地,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特点。如烹饪的教学在黑板上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在烹饪的实训室中,学生跟着老师一个个步骤刻苦的训练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导游的大巴仿真实训室、酒店的大堂实训室等,这里学生才会有一丝不苟完成技能训练的环境。

到了高年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进入学校的创业中心去进行训练。创业中心往往已经有一些为本校学生服务的内容,通过校内到校外的过程,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除了学生食堂,烹饪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创业中心设立烘焙小店,导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创业中心设立旅游咨询服务,这都是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做到四个对接:(1)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对接;(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4)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对接。同时,营造跨部门联动和校企深度的合作的环境,一方面,要构建旅游教育全面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机制。建立行业标准、职业资格与人才培养相联动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市场联动。对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在这个基础上来加强我们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合的改革。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建立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来发挥行业企业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主体作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生体会到了实际工作岗位的情况,在各个项目化学习中,学习和运用各种技能,并让学生接受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及企业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追求精益求精,以此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如学校要求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既要获得中文导游证书,还要考取英文导游证书。酒店管理专业要考取餐厅服务师(三级)证书。学生通过实践教学,也会深刻认识到这些证书的必要性,会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实践。

(三)以工作室制和校园实体的形式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作室制起源于德国,以工作室为载体,教师带领学生承接或参与企业的项目,通过现实的工作状态进行再现式的教学,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旅游专业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旅游专门人才。如烹饪专业成立“创新菜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制作,成果就可以直接推广到餐饮企业,一定会大受欢迎。要创新就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提高。所以,工作室制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根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践项目为引导,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校园实体是学校可以独立成立公司或者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体,专业教师担任实体经理,学生担任助理。如学校可以成立旅行社,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主题的旅游设计旅游产品,进行推广,如修学旅游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师生共同研发产品,然后学生可以带团导游,这样导游技能在实践中就可以得到锻炼。校园实体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完全市场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就会促使他们主动适应社会,以此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

[1]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章文.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26-128.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责任编辑秦涛]

施伟萍,女,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

G712

A

1674-7747(2016)26-0017-03

猜你喜欢

导游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工匠神形
工匠赞
网约导游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英语导游资格考试”目标引领下的“导游英语”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