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脉利颗粒对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2016-11-21恽文伟黄译腺
张 敏,恽文伟,高 萍,黄译腺
脑脉利颗粒对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张 敏,恽文伟,高 萍,黄译腺
目的 研究脑脉利颗粒在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CE)病人中的抗炎及脑保护作用。方法 连续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首次CE病人50例,随机分为脑脉利颗粒组及常规治疗组。并检测两组病人发病时及治疗3周后血浆白介素-6(IL-6)、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进一步比较两组病人90 d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3周后,脑脉利颗粒组ET-1及IL-6分别为(20.7±7.4)pg/mL,(40.7±15.3)pg/mL,对照组ET-1及IL-6分别为(25.1±5.2)pg/mL,(52.4±16.8)pg/mL,脑脉利颗粒组ET-1及IL-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90 d发现,脑脉利颗粒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7.4分±4.6分比12.7分±4.8分,P<0.01),脑脉利治疗组mRS<3分2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脉利颗粒口服,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炎症反应,改善病人预后。
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血管内皮功能;白介素-6;内皮素-1
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CE)是缺血性卒中病人中常见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病之一[1-2]。CE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CE病人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或断流,中性粒细胞会黏附在缺血的血管壁上,产生急性炎症,加重脑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3]。目前研究认为,白介素-6(IL-6)、内皮素-1(endothelin-1,ET-1)[4-5]可能与脑缺血缺氧后脑组织损伤有关,是缺血性卒中后脑组织无菌性炎症的非特异性的标志物,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反映脑卒中后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我国传统中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有着抗炎效果,如灯盏花素、红花、川芎嗪等都能够通过其特定的靶向方式,调节脑卒中后的炎性反应。脑脉利颗粒(Naomaili granules)[6]是以红花、当归、三七、姜黄、丹参、黄芪、益母草、川芎嗪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气虚血瘀型脑卒中病中经络急性期,改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从组方上分析,其有效成分益母草碱、红花、川芎嗪等均有抗氧化应激反应,并且中药复方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所在,发挥的功效远大于构成复方的单味中药的叠加。脑脉利颗粒对急性CE病人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至今均未见有文献报道。本研究选取急性CE病人,给予脑脉利颗粒口服,观察脑脉利颗粒在治疗CE中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月—2014 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50例。详细记录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心源性脑卒中卒中的纳入标准:①经头颅MRI证实的发病3 d内脑卒中病人,符合TOAST分型中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7],突然起病,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症在数秒或数分钟迅速达到高峰;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病证据,少或无大动脉病变证据,并且经查体、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证实; MRI显示梗死灶>1.5 cm,为多发性,大多数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少数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排除动脉源性脑栓塞。②临床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等,无意识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7分并≤22分。 ③年龄45岁~80岁。④发病在6 h至3 d以内,因各种原因未能行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排除标准:脑血管畸形、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肝功能障碍(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2倍,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合并心肌梗死及消化道出血、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变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或接受激素治疗等病人。
1.2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病人随机分为脑脉利颗粒组(29例)及对照组(20例)。所有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改善脑循环、防止再栓塞、消除脑水肿、保护脑功能等,抗凝治疗禁忌,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和心脏功能;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的发生;治疗过程中不静脉及口服应用任何中草药提取药物。脑脉利颗粒组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脉利颗粒口服,一次1袋,每日3次,服用21 d。
1.3 观察指标
1.3.1 一般资料收集 详细记录所有病人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吸烟(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或以上者或累计吸烟在100支以上者)、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5.72 mmol/L,三酰甘油>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12 mmol/L,至少符合其中一项)。
1.3.2 IL-6、ET-1测定 所有病人血样分别在腔隙性脑卒中发病后3 d内及发病后3周空腹采集。2 mL静脉血置EDTA抗凝管中,4 ℃下离心分离血浆。放置-80 ℃贮存备用。血清ET-1及IL-6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剂(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试剂盒购自欣博胜生物有限公司。血清ET-1检测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脑脉利颗粒组中1例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终止试验,其余29例病人无不良反应,无脑出血转化事件发生。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初始NIHSS评分、ET-1、IL-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ET-1、IL-6、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 治疗3周后,脑脉利颗粒组ET-1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后,脑脉利颗粒组病人NIHSS评分为(10.2±4.6)分,对照组评分为(10.7±4.8)分,随访90 d发现,脑脉利颗粒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脑脉利颗粒组mRS<3分2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ET-1、IL-6、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s)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CE病人口服脑脉利颗粒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周后血浆IL-6及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随访90 d发现,口服脑脉利颗粒病人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RS评分<3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IL-6和ET-1是反映炎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可能参与了脑栓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的损伤过程[3-5]。ET-1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体内重要的收缩血管的多肽物质,在血管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脑组织出现局部缺氧时,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白细胞被病变组织大量产生的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IL-6等)所激活,IL-6数量及功能明显上调,造成白细胞和内皮细胞大量黏附,这些白细胞再通过直接的机械梗阻和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损伤加重,导致局部的脑组织损伤。IL-6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分泌,是一种与脑缺血损伤和修复过程相关的重要前炎症细胞因子。IL-6是一种典型的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炎症反应、造血调控等,既往有研究发现:脑梗死灶范围越大,血清IL-6水平越高。因此,局部组织 ET-1及IL-6的大量释放可能与急性脑栓塞后脑组织的损伤有关。因此,在CE早期,IL-6及ET-1水平升高,可增加脑组织损伤。
急性脑栓塞后发生缺血损伤级联反应,抗感染治疗也成为当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我国传统中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有着抗炎效果,通过干预炎症反应的各个环节可减少神经元凋亡,如灯盏花素、红花、川芎嗪等都能够通过其特定的靶向方式,调节脑卒中后的炎性反应[8]。这类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作用,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炎症介质、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稳定溶酶体、抑制内毒素等多个环节发挥其抗炎效应,而丹参、葛根、黄芪、当归、川芎嗪、三七等单味中药,丹参酮、三七总皂苷、明党参多糖、雷公藤内酯醇、氧化苦参碱、山楂叶总黄酮等单体成分及多种中药复方制剂对脑栓塞后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影响。脑脉利颗粒是目前唯一获批可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口服中成药,根据不同药材的有效成分理化性质不同,采用特殊成分单独定向提取,再合并提取的独特工艺,最大程度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无效物质,同时兼顾不同药材在提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体现复方特色。其主要有效成分益母草碱、红花、川芎嗪等均有抗氧化应激反应作用。通过临床病例随访观察,发现在心源性栓塞病人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脉利颗粒治疗3周,明显抑制了脑梗死后的严重反应,减少了IL-6及ET-1水平,改善了病人NIHSS及90 d mRS评分,起到了脑保护作用。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病例数目较少,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较少。第二,没有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脑脉利颗粒内皮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急性脑栓塞起病早期,在常规治疗上给予脑脉利颗粒口服治疗,可有有效发挥脑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改善病人预后。
[1] Ferro JM.Cardioembolic stroke:an update[J].Lancet Neurol,2003,2(3):177-188.
[2] Marnane M,Duggan CA,Sheehan OC,et al.Stroke subtype classification to mechanism-specific and undetermined categories by TOAST,A-S-C-O,and 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direct comparison in the North Dublin population stroke study[J].Stroke,2010,41(8):1579-1586.
[3] Lakhan SE,Kirchgessner A,Hofer M.Inflammatory mechanisms in ischemic stroke:therapeutic approaches[J].J Transl Med,2009,7(1):97-107.
[4] Shenhar-Tsarfaty S,Ben Assayag E,Bova I,et al.Interleukin-6 as an early predictor for one-year survival following an ischaemic stroke/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Int J Stroke,2010,5(1):16-20.
[5] Sapira V,Cojocaru IM,Lilios G,et al.Study of endothelin-1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Rom J Intern Med,2010,48(4):329-332.
[6] 任弋,苏梅,郑静,等.脑脉利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1(46):100-104.
[7] Han SW,Kim SH,Lee JY,et al.A new subtype classification of ischemic stroke based on treatment and etiologic mechanism[J].Eur Neurol,2007,57(2):96-102.
[8] 刘青云,宋军,陈可冀.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309-312.
(本文编辑郭怀印)
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
恽文伟,E-mail:xjyww@sina.com
R743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9.033
1672-1349(2016)19-2305-03
2016-02-15)
引用信息:张敏,恽文伟,高萍,等.脑脉利颗粒对心源性栓塞型脑卒中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9):2305-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