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薄杨修之死的原因钩沉

2016-11-21杨文超

剑南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杨修宦官士人

□杨文超



主薄杨修之死的原因钩沉

□杨文超

关于三国时期主薄杨修之死,历史上众说纷纭:不懂政治说;不会秘书说;曹操心胸狭窄说等,版本很多。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恃才放旷”,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管哪种说法,都可见杨修是个非常有才华、并得到曹操重用的主薄,但是后来又被曹操杀害。主薄杨修乃丞相的秘书,是心腹之人,为何招致杀身之祸?笔者认为原因有许多方面,主观方面应从心理意识谈起;客观方面,得从历史条件与审美理想来入手,方可还原历史的真实原因。

杨修(公元175- 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末文学家。杨修生于官宦世家,“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曹操担任丞相时,杨修因才华出众被调到曹操身边工作,出任丞相主薄,可见曹操对他的赏识重用。魏太子以下,诸官争着与杨修套近乎,可谓红极一时。可是,为何杨修竟遭杀身之祸呢?

一、士大夫与宦官之争的劣势,是被杀的前提条件。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到东汉末年,已经非常激烈,在激烈的斗争中,士大夫慢慢转为劣势,而曹操与宦官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曹操父亲曹嵩是东汉末年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后来被他的孙子魏文帝曹丕追尊为太皇帝。曹嵩之死的记载《三国志·武帝纪》: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后汉书·曹腾传》: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世说新语》:嵩在泰山华县……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史料说明,曹操与宦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是利用宦官起家之人。而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氏与袁氏都是士大夫之列。都是宦官专权的死敌。此时,杨氏已经衰落,袁氏实力尚在。为了消灭袁氏,充分利用杨氏中的人,也不失为一个良策。毕竟曹嵩是他祖父,潜意识里反对士大夫是不可避免的。

二、士大夫审美与宫廷审美的抗争,杨修被杀的动因

伴随曹操势力的增长,他笼络了大批文人为其歌功颂德,组建了“建安七子”文人集团,其实是个政治集团。士大夫集团在权利争斗中逐步失去优势,转而利用文化宣传的方式,继续抵制宦官专权,形成风格鲜明的士大夫审美情趣,表现为士人美学,与朝廷美学分庭抗礼。曹操组织文人集团本就是为了组建朝廷美学服务,而杨修与太子曹植就走了一条注重个性的士人美学之途。因此,曹操嫌弃曹植是迟早的事情。而曹植与杨修是趣味相投,加之他处事诸多弊端,多次激怒曹操,自然会招致杀身之祸。

(一)审美趣味被赋予政治色彩。

魏晋时期的人格自觉可以说是庄子和屈原的合一,是庄子的自由与忘情,和屈原的浪漫与深情的合一。这个特色一方面是东汉后期士大夫与宦官外戚斗争中形成的群体意识,而群体为了抬高埃及是力量和声望则标榜字的头面人物,这里领袖人物的特殊品质和个性风范得到突出;另一方面汉代选拔官吏的推荐制度使人要引人注意,脱颖而出,需要一种个人风格。

曹操虽然具有朝廷与士人双重情怀,但他毕竟是统治者,宫廷美学自然是他的主要审美情趣。而杨修、曹植之辈只具士人审美情怀,更甚的是,两人还受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美学影响,脱离朝廷,在朝廷之外,自得其乐,别是一番情韵。朝廷美学与士人美学相互激荡,竞争主流。更糟糕的是,杨修、曹植等身为朝廷中人,却私下过着在野的士人审美情趣生活,他们经常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甚至酒后狂欢,严重违背朝廷礼节,破坏自身形象。所以,从审美风格上的差距,到政治上的被排斥,被异己化成为必然。

(二)审美取向、审美步骤差异被赋予政治因素。

汉魏六朝时期,审美风尚发展的线索是从魏晋风度—晋宋风韵—齐梁绮情。六朝美学理论的发展也线索就是从言论、文章、作品中出现的重要命题到文学、书法、绘画的全面总结。尤其是次时嵇康等为代表的士人美学,反对音乐上的乐—心—政治互动传统,反对以悲为美的宫廷流俗,突出艺术本身的意义。直接对汉代末期形成体系化的政治—社会—宇宙一体化的审美趣味的消解。同时,士人审美中还出现生命之叹,把个人、社会、政治、宇宙连成一体的意识形态面临崩溃之时,士人美学喊出了抓紧生命,去享受、去旅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人生方式上,有清淡的,有服药的,有饮酒的,有裸体的……庄子和屈原成为时代重要偶像,庄子超越于政治,屈原执著于政治,士人美学既有庄子的超越,又有屈原的执著。因此,出现两种审美风尚:一是屈原式的香草美人;一是庄子式的姑射神人。在曹植和杨修的许多诗词中都有表现。如曹植的《铜雀台赋》。《送应氏》、《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杂诗》、《与杨德祖书》、《洛神赋》文情兼美,且富于神话色彩,是建安时期抒情赋的代表作。当杨修与曹植走超越风骨,走到风韵之时,曹操集团正醉心于风骨阶段。两者步伐不一致,导致误会产生,并由误会转变为政治上的误解,以致最终无法解去死结而招致杀身之祸。

三、为人臣主薄职责的缺失、角色意识的缺乏成死因直接原因。

曹操破格提拔,拉为亲信,杨修从君臣之礼出发,理应尽职尽责,可是在工作过程中,就屡次出现角色意识缺乏,工作不到位等严重错误的情况。帮助曹植,多次泄露曹操的训诲。如“活”字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最后的“鸡肋”事件。在众多的事件中,杨修屡次犯规,欺瞒上司;爱出风头;越职行事;参与上司家事;特别是在中人面前表现比曹操还聪明有学问,使本来出身就有问题的曹操非常嫉恨,加上杨修士大夫之家出身,有才华横益,对于曹操这个靠才华来维持和提高威望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硬伤。曹操雄才大略,招揽人才,虽然爱才,但是他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却又是事实。所以曹操杀害杨修是迟早的事情。加之,曹嵩是曹操祖父,曹嵩是宦官,对曹操来说本来就是个致命的污点,曹操终生没称帝,可能和宦官后人有关系。如果曹操是借助祖父起家,那更是污点。如果曹操没借助祖父曹嵩起家,那又会别人认为背叛祖宗,左右都不是,里外不是人。而杨修生于官宦世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出身地位高贵,加之又有才华,而才华又用不到点子上,使自己的才华被误解成直接威胁曹操统治的武器。因此,在曹操本就自卑的心里上无异于雪上加霜。曹操无奈的出身,让其在政治仕途中多次受到排挤和否定,懊恼不已。杨修的言论和行为又深深刺激了曹操的自尊心。从潜意识里爆发出来的杀人意图自然越来越清晰,最后,这个潜意识变为意识,曹操采取了杀人行动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杨修只是个才华横益的文人,并不适合复杂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斗争,也没有充分而机灵的政治头脑,以文人的心态和言行对待政治,迟早是个悲剧,可悲可叹。

(贵州商学院)

猜你喜欢

杨修宦官士人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浅谈杨修之死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杨修的职场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