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白居易灾害诗中灾异思想之比较

2016-11-21□黄

剑南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天灾大水白居易

□黄 锟



杜甫白居易灾害诗中灾异思想之比较

□黄锟

“杜诗”被喻为诗史,体现杜甫诗歌反映社会问题的历史真实性,人们在研究杜诗时多侧重于其中反映的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而忽略了杜诗中灾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灾。在白诗中此类现象亦有出现,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诗作共有五首,白居易灾害诗歌创作以史家实录笔法记载了发生在中唐时期的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记录当时社会现状的史料,可以起到验证与补充之作用,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白居易的此类诗歌亦未得到相对等的重视。笔者从对灾害诗歌的叙述与描写上把握白诗与杜诗在对待灾害的态度上的差异,来比较二人的灾异思想。

引言

杜诗中记录天灾的诗歌有近七十首,主要分为:水、旱灾害;风灾;冰冻灾害以及疫瘴,详实地记录其所经历的各次天灾,反映灾害之下人们真实的生活困苦与思想感情,而白诗素来以尚实、尚俗、务近著称。白诗中记录天灾的诗歌有:《贺雨》、《捕蝗》、《春雪》、《夏旱》、《大水》五首,其诗不仅可以证史补史,也反映了白居易的灾异思想,从中也能对唐人灾异认识观窥探一二,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杜甫较之白居易的灾害类诗歌为多,笔者拟通过对两人灾害诗歌中的代表作的梳理,来比较二人的灾异观。

一、白居易、杜甫灾害诗歌创作环境

白居易的五首灾害诗均创作于元和年间(唐宪宗),按时间排列大致为: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作《贺雨》、《捕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作《春雪》,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作《夏旱》以及在元和十一年所作《大水》。

元和三年冬,南方大旱,旱区覆盖今苏、皖、鄂、赣等数省市,至元和四年春润三月方得甘霖。此次旱灾波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在史籍中多有记载。《新唐书》卷七《宪宗纪》道:“(元和)四年正月壬午,免山南东道、淮南、江西、浙东、湖南、荆南今岁税......闰月己酉,以旱降京师死罪非杀人者,禁刺史境内榷率,诸道旨条外进献......己末,雨。”①《贺雨》即作于元和四年闰三月,诗云:“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疑为油油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濛濛。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详细地记录了灾害发生的经过。《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元和十一年,南方水灾,“九月丁卯,饶州奏浮梁、乐平二县,五月内暴雨水溢,失四千七百户,溺死者一百七十人”白居易遂作《大水》记之:“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闾阎多飘荡,城堞半倾坠,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白居易集》卷一)诗史互为佐证。

杜甫诗歌中记录水旱灾害的创作较多,笔者取其一二进行阐述分析。杜甫灾害诗中正面描写灾害的发生情况,灾害带来的苦况和人们的感受的代表《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中记道:“今秋乃淫雨,仲月来寒风。群木水光下,万家云气中。所思碍行潦,九里信不通。悄悄素泸路,迢迢天汉东。愿腾六尺马,背若孤征鸿...嘉蔬没溷浊,时菊碎榛丛。鹰隼亦屈猛,乌鸢何所蒙...挂席钓川涨,焉知清兴终。”诗中对大雨连绵的景象有比较细致的刻画。根据宋朝黄鹤《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注,此诗应为杜甫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秋所作。《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是秋,霖雨积六十余日,京城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东都瀍、洛暴涨,漂没一十九坊。”亦可见杜工部诗史不虚。

白居易灾害诗歌创作有记录的切身经历是《大水》,元和十一年“润、常、湖、陈、衢、许大水”是年,身处浔阳(今江西九江)的白居易作《大水》一诗以记之。其余几篇灾害诗创作并无亲身经历的书面记录:《贺雨》“奔腾道路人,伛偻田野翁。欢呼相报告,感泣涕沾胸。”作者“对农人遭灾感同身受”③。而杜工部诗歌创作则不然,不论是其对灾害略有提及的诗还是专门描写天灾的诗大多是杜甫本人的亲身经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风高秋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肃宗上元二年秋,一场暴风雨让诗人又一次遭厄,杜甫有感而发,作此诗。

二、白居易、杜甫灾害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白居易《贺雨》:“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帝曰予一人,继天承祖宗。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时邕。莫如率其身,慈和与俭恭。乃命罢进献,乃命赈饥穷。宥死降五刑,已责宽三农。宫女出宣徽,厩马减飞龙。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白居易上疏皇帝,诗中叙述并赞扬了了皇帝纳谏,躬自反省下罪己诏,发布赈灾制文等举措。对唐宪宗继位以来的功绩进行颂扬,并在最后希望皇帝有始有终,坚持勤政爱民。诗中记录了发生在元和四年的灾害,颂扬了宪宗虚心纳谏造福百姓的功绩,直白地表达了对皇帝的劝谏之意。《捕蝗》:“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捕蝗捕蝗竞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诗中描写蝗灾可怖,铺天盖地,‘如蚕飞似雨’,与民夺食。“夫兵乱岁饥,乃贞元当时人民最触目惊心之事,乐天于此,即余悸尚存,故追述时下笔犹有隐痛”诗人白居易痛从何来?忧从黎民蝗灾之苦中来。

杜甫诗歌中不仅写出对自己的万般感慨,还写出了对万事万物的情感,他将自己的苦、痛、悲悯、同情,推己及人。《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发至一棵树上,又是何等的悲悯?在杜甫诗歌中‘安得’一次出现频率颇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夏夜叹》)、“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喜雨》)。

三、白居易、杜甫灾异诗的特点

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特点即:尚实、尚俗、务近。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就是反映社会现实,悯农,体现诗人的民本情怀。在《贺雨》诗中诗人通过对皇帝的劝谏来缓解百姓疾苦,但却与“主于文辞而托之以谏”不同,白居易进言“欲闻之者深诫也”希望能受到当权者的重视,故而诗歌中所表露的情感则更为直白,急切。而在其诗作中也多暗喻、暗讽,通过在灾害诗中的一些意象来讽刺时人。《大水》:“独有佣舟子,鼓橙生意气。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用“佣舟子”讽刺那些朝堂之上不顾黎民百姓只图剥削享乐,纵情淫逸水灾发国难财的佞臣。

杜甫近七十首天灾诗几乎全部亲身经历过,更能感受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更加关注现实,对百姓困苦亦有切肤之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长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既是杜甫本人生活困顿的写照,也是万千劳苦大众的缩影,工部诗以小见大,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雷》诗云:“大旱山岳焦,密云复无雨。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吁嗟公私病,税敛缺不补。故老仰面啼,疮痍向谁数。暴旭或前闻,鞭石非稽古。请先偃甲兵,处分听人主。万邦但各业,一物休尽取。水旱其数然,尧汤免亲睹......”涉及到的灾害不止一种,有旱灾,疫瘴,还有兵乱等,思想内容相对丰富。同时,杜甫诗中在探求天灾本源的时候更多地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影响,将其归罪于人祸。

硕士点项目:本文是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唐代灾害诗研究(编号:2015SSD08)”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天灾大水白居易
人在何时最清醒
那一年大水
龙门里的白居易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看 秋
奇怪森林
人祸造“天灾”
夜雪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