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杂技的科学训练
2016-11-21汪广霞
■汪广霞
现代杂技的科学训练
■汪广霞
在目前杂技艺术迅速发展,观众的审美情趣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指望单纯依靠传统训练方式使表演技艺跟上形势已不可能。训练的质量决定了演出的水平,因此,加强科学训练,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先回到杂技的概念上来,我们知道杂技的杂统一于美,杂技一般说来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它是以技巧为中心的综合艺术,要使诸种艺术手段互相制约,互相实现,我认为,在对以上的思想有了共识之后,需要我们弄清的问题是,杂技艺术发展到今天,究竟哪方面还较为薄弱,而这种薄弱又是怎样制约杂技艺术发展的,弄清了这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回过头来更为清楚地谈科学训练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广州战士杂技团的“肩上芭蕾”(获全狮奖),可以说它的反响胜过了其它所有参赛节目,杂技界同行和观众至今还对这个节目津津乐道,演员娴熟的技巧和高雅的气质以及优美的意境,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加上抒情的音乐、和谐的服饰、对比强烈灯光,如诗如画,令人过目不忘。这个节目贵在魅力,贵在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你既欣赏到了杂技的高难度的技巧,又享受到了芭蕾动作的韵味之美,让你忘不了它给你带来的总体印象。
“肩上芭蕾”的成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我们的杂技节目大多数是“我演你看”,缺少与观众的沟通与交流,缺少情感的传递。而“肩上芭蕾”靠的是感染,演员把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调动了场内观众的情绪,使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不得不说,艺术家们在这点上确实高明,技巧训练很重要,因为离开技巧训练就失去杂质核心。但单纯追求技巧而忽略其它,由此带来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看到不少杂技节目技巧很高,但观众反应冷谈,这说明,单纯追求技巧训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我们强调的基本功综合训练,在以杂技的基本功训练为主的前提下,还应包括:文化素养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审美情趣训练。
首先谈一下文化素质训练,这是个绝不容忽视的问题,也绝不能仅把这个问题放在学多少文化这个浅层来看。我们懂得,对一个演员靠灌输是不够的,有些杂技技巧要演员在实践中去“悟”去感觉,而这种悟性,离开一定的文化修养是做不到的。我认为演员的气质和文化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个现代演员来说。其次是心理素质的训练。对于杂技艺术来讲,临场发挥相当重要,而临场发挥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演员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成功不失态,失误不失措,掌握演出节奏,烘托台上气氛,及时调整失误,这和演出经验有关联,但心理素质往往决定演出的成功与否。另外,即使从鼓励创新、鼓励探索这个角度上,也应该认真抓演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事半功倍,这是不言而喻的。第三是审美情趣训练,对美的追求应该是所有艺术的共同之处。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把审美功能放在其它功能之上,杂技是艺术亦不例外。演员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对演员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美学思想教育,使演员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从而了解观众的审美情趣,使自己尽可能与观众多些融会和沟通,同时,也需使演员多一些其它艺术门类的知识,融类旁通,如美术、舞蹈、音乐等等。所有的艺术都有其内在联系,各种联系对推动杂技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科学训练呢?科学训练是指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理论方法解决训练中的问题,把训练工作安排纳入科学的轨道。简单理解就是按照杂技艺术的客观规律进行训练。杂技艺术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它与其它艺术类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我认为杂技艺术不像戏曲,演员只要具备唱、念、做、打诸项基本功,即可以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也不像舞蹈,只要练就各种基本的技巧动作,就可以随导演的编排,创作出各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杂技节目创新,融会在每个具体节目技巧的训练中,一个高难度动作的创作或突破,需要少至数月、多至数年的苦练才能获得成功。而一个新节目的创新,更是要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才能有希望达到彼岸。这就是杂技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因此,杂技的创新不能不寄望于科学训练,我认为在训练过程中应明确以下几处关系:
一、变单一型为全面型
我们不能认为,一提到训练主要就是技巧训练,而把音乐、舞蹈等看成点缀,我们看“肩上芭蕾”,就是善用评价,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和听觉、视觉结合在一起的。杂技是综合艺术,人们从各个角度来评判一个节目的优劣,因此,一定要变单一技巧型为全面型,要有节目整体意识,加强整体意识的训练,使观众感觉不到演员在做戏,一举一动自然高雅,让人对节目有总体美感而不是单一美感。单靠天资是不够的,一定要刻意追求、循序渐进,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变经验型为科学型
目前,我们的训练手段大多因循着前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有的是精髓,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但前人的经验中也有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东西,因此要培养一个出色的演员,就要使训练手段增加科学性,如对演员的选材方法,掌握演员体型、骨骼等方面的发育状况,施以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时也要遵循规律强调苦练,又要注意科学训练,经验加科学,才能使演员尽快成才。
三、变表演型为感染型
有的节目,只注意表演,单纯向观众展示技巧,虽然有的节目技巧很高难,但演员一上台表情做作,呆板拘谨。这反映了我们训练上的单一性。要使演员懂得并善于创造氛围,要使动作具有美感,动作、表情都具有感染力,同时,要训练演员善于抒发情感,善于烘托气氛。即使做高难度的动作时,表情也能轻松舒展,这就要求演员对如何使节目与观众的情感相融会有明确的认识。我认为,只要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我们的演员是可以做到的,一些杂技节目成功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使演员变单纯接受型为感悟性
科学训练首先要注意训练演员的创新意识,单纯接受型的演员只在重复别人的东西,在训练中不能单纯灌输,要开掘学生的“灵气”,要开掘学生的“悟性”,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通过训练,让演员从一开始就具有创新意识,使他们体会(而不单是学会)技巧,迅速融会到自己的实践中并使之发展。并且要有创新意识,才能促使演员开掘出具有自己独特创作个性的作品来。如果经过我们的训练能产生出一大批有灵气、有功底的演员来,我们的杂技水平肯定会有更快的提高。
随着杂技艺术的发展,使杂技训练科学化、系统化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对这个严肃复杂的题目,我们又有一种紧迫感。这促使我们更自觉地去探讨我们有过的经验,去研究我们现有的不足,从而推动杂技艺术的发展,使杂技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走向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