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品风格

2016-11-21陈钰蓉

剧影月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引子奏鸣曲乐章

■陈钰蓉



从《悲怆》探析贝多芬的作品风格

■陈钰蓉

贝多芬,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供职于波恩宫廷乐团,母亲则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不凡的音乐天赋。他在父亲急功近利的强逼式钢琴学习中度过了并无快乐可言的凄惨童年。过人的天赋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练习,造就了他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八岁时,他已经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和尝试作曲;十三岁时,他担任了宫廷乐队的羽管键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院乐队的演奏员。他先后跟随聂费、莫扎特、海顿、萨列里、申克等众多作曲家和钢琴家学习演奏与作曲。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涉及了众多的音乐体裁,有交响乐、协奏曲、管弦乐、奏鸣曲、歌剧等。在众多的创作体裁中,奏鸣曲是他运用的最多、作品数量最多的一种体裁。“钢琴奏鸣曲”是一种用钢琴演奏的套曲,是古典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由三个或四个乐章组成。乐曲的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依照这种结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加在作品当中,通过两者的结合,大胆表达出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与感受。他的很多乐思都来源于偶然的事件和印象,而这偶然间听到或想到的音乐会给他带来创作的动机,并随之发展为主题,最后创作出一首乐曲。

贝多芬用贯穿他大半生的31年时间,创作出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首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也是钢琴演奏者的必弹作品。这32首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青年、中年、直到晚年,因此在风格上总在变化,带有很强的自传性,是贝多芬一生的写照。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也就是在1800年以前的作品,这一时期被称为模仿和吸收的时期。这时的作品遵循了海顿,莫扎特的古典形式传统,但也可以看到一些曲式及和声的变化。贝多芬在奏鸣曲的优雅精致的基础上加入了严肃的创作意图,使得每一首奏鸣曲都有了或欢乐、或悲伤的鲜明情感,这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中期:指1802年~1816年间的作品。这一时期中,贝多芬的创作正逐渐走向旺盛的顶峰。他着力于改变奏鸣曲的形式,开始不受古典奏鸣曲形式的约束,以自由的理念来创作奏鸣曲,使奏鸣曲能够更好地为想象服务,这也体现出他不同寻常的巨大艺术创作力。

3.晚期:指最后创作的五首奏鸣曲。这时,已到晚年的贝多芬身体每况愈下,听力的完全丧失,精神世界的折磨,使他的创作彻底脱离现实,服从于他自己的幻想,一切旋律都由心而出。他摆脱一切创作的传统规则,将自由、感性、浪漫的氛围在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1792年,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在此期间,他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称号。同时,他接触了当时许多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教授、作家,并从他们那里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开始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1797到1798年,生活经历的磨练,耳病的折磨,让贝多芬逐渐的陷入经常的悲剧情绪中,此时暴风雨般的革命让向往自由平等的贝多芬在思想和精神上受到冲击。两种因素的相互结合的作用下,贝多芬创作出c小调钢琴奏鸣曲,取名《悲怆》。这首作品是贝多芬创作的奏鸣曲中第一首加有标题的作品。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坎坷命运的愤恨与反抗,对不平等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的热烈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悲怆》音调庄严、情绪激昂、感情热烈,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追求的激情。乐曲分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写成,在开头加入一个很有特色的引子。引子由一组带有附点的级进上行的和弦开始,步履沉重而悲痛,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的重复鸣响,在高四度和高八度处反复模进出现,直至上行模进到小字2组的“降A”时,一连串快速下行的半音带着积蓄已久的力量从高音倾泻而下,将曲调又一次引向引子的基调——一次次出现的那些带有附点的和弦。此时,左手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和弦伴奏显得深沉而坚定。在引子最后的结束处,从低音区冲向高音区的一串快而轻巧的半音阶,一扫前面沉闷的气氛,变得紧张而激烈,整个引子在慢速的复杂的精美的旋律和快速的音阶中强烈对比,而所有因素又在同一个节奏脉动下统一起来。进入呈示部,激烈的快板一下带出了这首奏鸣曲的另一面辉煌的个性。一组上行级进且带有坚定节奏的音调带出了呈示部的主题,整个曲调奋发向上,再加上左手分解八度式的连续伴奏音,使得主题听上去更加富有动力。紧跟其后的副部,用活泼的上行跳音,带有依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带出充满生气的曲调。那时而活泼时而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与高音区犹如隔山对歌般一唱一和。再以四分音符为背景的柔和有歌唱性的副部之后,再次用急速而有生气的八分音符进行,最后呈示部结束在属调的强有力的属和弦上。当音乐再次用引子主题音调在g小调上开始时,进入了展开部。接着是一串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式的伴奏下与开始时的引子中伤感,沉重的音调形成对照,随后,这两种因素互相交替的在e小调、D大调、g小调上重复冲突出现,最后在一串向前滚动的分解和和弦中前往再现部。整个再现部,用非常流畅的曲调俯冲向前,每一句都坚定有力,在减七和弦上停顿下来。之后,引子的段落重新开始,然后在急速的主部素材上结束。所有的思想感情在最后全部体现出来。

第二乐章,是十分高雅的柔版乐章,悠然恬静,如歌抒情。在形式上分为三段,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题,在十六分音符均匀的进行中将乐曲由三声部变为四声部,中间那略带自由的陈述显示出如朗诵般音调的性质。随后进入第二段,大量出现的左右手交替三连音式的伴奏,虽然是音乐一度有些紧张,但通过很快的进入重新演奏的第一段后,渐渐平静下来,这篇幅缩减了的第一段形成了乐曲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式,c小调,开头的弱起小节是本乐章的第一动机,带有一丝哀怨悲伤的情绪。而这一动机采用有共性的主题材料的创作手法,用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延伸出本乐章的主题。在呈示部中贝多芬对主题之后的乐句加入一些扩充,使主题的陈述被拉宽,音响更加明亮。副部在平行大调降E大调上开始,这里出现了一个三声部的幽静柔美的主题。贝多芬巧妙地使用对位技法,使主题在左右手间模仿出现。并采用变奏开始乐段的手法将前乐句的旋律移高音区与旋律做对位进行。同时在节奏上使用七分、八分音符、三连音,使音乐节奏多样化。进入再现部,呈示部的材料在曲式上作了改变,但主题还是无变化的再现。乐章的结束逐渐有了一些激动气氛,充满力量感与戏剧性。在应加入的旋律之后,是主要主题在降A大调上的片段。在这之后,音乐转回主调c小调,突然,强奏的主和弦结束了这个第三乐章。

从上面的浅析可以看出,贝多芬在《悲怆》的创作技法上寻求突破传统的尝试,采用全新的创作技法。首先在调性创作方面,他通过运用大小调交替,频繁变换调性来使音乐更加细致敏感,富有浪漫气息,而这一新颖的技法也恰恰成了以后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创作的特点之一。其次,在《悲怆》的和声创作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贝多芬的大胆尝试。作品中很多地方利用等音转调,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效果。再次,作品在节奏方面也具有独创性,作品中节奏是频繁变换的,贝多芬正是在这变换的节奏中寻求着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都预示着贝多芬创作观念不断在转变,即在古典传统基础上突出其个性发展及创新,正是他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思想在音乐创作上的一种深刻表现。整个乐曲深深体现出年轻的贝多芬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对《悲怆》的浅析,我们可以得出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1.乐曲的规模。贝多芬的作品篇幅比海顿或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都要长。他将作品展开部扩充,使快板乐章中的展开部扩充到与呈示部和再现部占有同等份量。并且在乐章的其它部分也加入展开部,特别是在尾声中加入展开部。他的许多作品中的结尾部分不是一个短小的附加的尾声,而是被扩展成为第二个展开部;后面有时连接着一个起到真正尾声作用的第二个尾声,即一个短小的、最后的段落。

2.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的力度。他常常用到特殊的力度,使乐曲渐强而并不是走向高潮,又突然变得极弱。他也使用长距离的渐强来达到结构上和表情上的目的,而一段逐渐获得动量和劲头的渐强往往是重要陈述的高潮性结束。

3.贝多芬在钢琴作品中“乐队性”的运用。他将宏大的规模,多样丰富的想象写进钢琴作品中,使作品产生织体新的多层次的变化,从而丰富钢琴的表现力。

4.贝多芬的作品用充实的内容、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丰富而大胆的创作、动人的音乐效果,向众人深刻展示了内心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力量,显示了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使音乐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他所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是其对音乐艺术的最伟大的贡献,也是钢琴艺术发展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曲家,他用进步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观在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将人类平等友爱的理想用音乐语言表述出来。他将海顿、莫扎特创立发展的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极大地扩充和发展,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连接起来。他的音乐至今震撼人心,并通向人类心灵之路。

参考文献:

1.《西方音乐史》.于润洋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注释》.陈复君译.兴界图书出版社.

3.《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卡尔·车尔尼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4.《贝多芬之魂》.赵鑫珊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猜你喜欢

引子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饥饿奏鸣曲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呼噜奏鸣曲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