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体温的影响
2016-11-20孙清琳徐骁骁刘鹏赵文阁
孙清琳徐骁骁刘鹏赵文阁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25)
环境温度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体温的影响
孙清琳 徐骁骁 刘 鹏赵文阁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25)
稿件运行过程
东北林蛙;体温;环境温度;体温调节
在10℃、16℃、22℃和28℃4个温度条件下,通过测量东北林蛙泄殖腔温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东北林蛙2个不同种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体温变化及其影响。结果表明,东北林蛙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两性间体温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地理种群间体温存在一定的差异;恒温条件下,集安种群的体温没有明显日变化节律,而伊春种群的体温存在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伊春种群具有较低的体温和较强的体温调节能力。由此可知,环境温度是影响东北林蛙不同地理种群的体温及生理体温调节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温度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表现之一。气温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温度升高或下降都能够显著影响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1],例如:温度升高能够使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北移[2]、迁至高海拔地区、繁殖期提前[3]、新陈代谢加快、耗氧率增大、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发生改变[4]、孵化成活率下降[3,5]、运动速率和行为反应变快[6]、洄游路线和时间改变[7];温度降低时,动物将停止繁殖行为,延迟排卵[8]。
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变温动物的体温[9],而变温动物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机制与恒温动物具有较大差异,因此,温度对变温动物的影响更为明显[9-14],对其行为、繁殖和代谢活动起到关键的作用[15]。两栖动物大多具有夜行性和皮肤渗透性的特征从而不能完全依靠晒太阳来调节体温,因此,两栖动物主要依靠生理温度补偿进行小幅度的体温调节[9]。
东北林蛙(Ranadybowskii)隶属于蛙科(Ranidae)林蛙属,在国内广泛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无尾两栖类动物,主要生活在林木茂盛、杂草丛生、以水源(山溪、河流)为中心的潮湿环境中[16],是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虫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测量不同环境温度下东北林蛙的体温,比较东北林蛙体温的两性间差异,分析恒温条件下东北林蛙体温的日节律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东北林蛙体温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环境温度对东北林蛙体温的影响以及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不仅可以了解其生活史过程中对温度的需求,也对东北林蛙的人工养殖及物种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的采集
2015年4~5月期间,从黑龙江省伊春市和吉林省集安市两个东北林蛙的栖息地采集成体标本用于实验。伊春市(E128.9°,N47.7°)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地区,年平均气温1℃;集安市(E126.0°,N41.3°)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地区,年平均气温5.5℃,两地相距约750 km。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饲养
实验前2 d,选取伊春种群东北林蛙38只(雌雄各19只)和集安种群东北林蛙26只(雌雄各13只),总计64只(取样时保证同一地区同一性别的东北林蛙个体大小无显著差异),剪趾编号后分成4组放在玻璃缸(40 cm×40 cm×50 cm)中,然后将4个玻璃缸分别放在10℃、16℃、22℃、28℃的4个LRH-250-G型恒温培养箱内,每个恒温培养箱内放入东北林蛙16只,其中,10℃恒温培养箱内有伊春种群雌雄各4只、集安种群雌雄各4只,其余3个恒温培养箱内分别有伊春种群雌雄各5只、集安种群雌雄各3只。培养箱的光照时间为7:00~19:00,每隔1 d换1次与原来温度相同的水,每天20:00喂食黄粉虫1次,同时打开培养箱门通气30 min,尽可能保持4个实验玻璃缸置于除温度外其他环境相同。
1.3 体温测量
从2015年6月7日开始,每天7:00、11:00、15:00和19:00测量4次东北林蛙的体温。测量时,将东北林蛙从恒温培养箱中拿出后,立即用点温计(优利德UT325,精度为:0.002℃)插入其泄殖腔1.5 cm处测量体温并记录,然后再迅速放回到恒温箱中的玻璃缸内,共测量10 d,至6月16日结束。
1.4 数据处理
去除实验过程中死亡的12只东北林蛙个体数据,两个种群中共有52只东北林蛙的体温数据用于分析(表1)。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得数据用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用一天内4个时间点测量的体温平均值代表东北林蛙的日平均体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节律,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多处理间比较,显著性水平设置为0.05,用Sigma Polt 10.0软件进行制图。
表1 不同实验温度下东北林蛙两个种群雌雄的个体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林蛙体温的比较
在不同恒温(10℃、16℃、22℃和28℃)条件下,不同地理种群(伊春种群和集安种群)、不同测量时间(7:00、11:00、15:00、19:00)段,东北林蛙两性间的体温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2、表3),因此,将两性的数据合并后进行分析。
表2 东北林蛙伊春种群两性间的体温差异分析(℃)
表3 东北林蛙集安种群两性间的体温差异分析(℃)
2.2 东北林蛙不同地理种群体温的日节律变化
东北林蛙两个种群日节律变化表现出明显不同,集安种群的体温没有明显日变化节律,一天内的体温均保持恒定(10℃:F3,42=2.175,P>0.05;16℃:F3,45=0.510,P>0.05;22℃:F3,28=0.606,P>0.05;28℃:F3,30=2.209,P>0.05);而伊春种群的体温存在显著的日节律变化,除了低温条件(10℃)外,其他恒温条件下东北林蛙伊春种群的体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下降趋势(10℃:F3,117=2.424,P>0.05;16℃:F3,87=7.603,P<0.05;22℃:F3,117=48.962,P<0.05;28℃:F3,109=7.080,P<0.05)(图1)。
2.3 东北林蛙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东北林蛙的体温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图2),7:00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744 67x+4.455 3,R2=0.988 15(伊春种群),y=0.712 9x+5.188 9,R2=0.968 91(集安种群),与y=x的交点温度分别为17.449℃(伊春种群)和18.073℃(集安种群);11:00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79 12x+5.203 5,R2=0.981 86(伊春种群),y=0.650 12x+6.265,R2=0.962 5(集安种群),与y=x的交点温度分别为16.216℃(伊春种群)和17.906℃(集安种群);15:00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708 48x+4.447 6,R2=0.970 21(伊春种群),y=0.644 03x+6.540 4,R2=0.944 83(集安种群),与y=x的交点温度分别为15.257℃(伊春种群)和18.373℃(集安种群);19:00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707 02x+4.279 9,R2=0.959 65(伊春种群),y=0.664 63x+6.207,R2=0.955 75(集安种群),与y=x的交点温度分别为14.617℃(伊春种群)和18.508℃(集安种群)。由此可知,伊春种群的交点温度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而集安种群的交叉点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且在相同时间下,集安种群的交点温度均高于伊春种群的交点温度。
图1 东北林蛙两个种群体温的日节律Fig.1 Daily rhythm of body temperature between two populations of Rana dybowskii
图2 东北林蛙不同种群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temperature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of Rana dybowskii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3 讨论
在一些恒温动物及变温动物的蜥蜴类中,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如怀孕[17]、个体大小[18]、体重[19-20]、行为[21]等),不同性别之间的体温存在一定的差异[22-24],但一些水栖种类如虎纹蛙[25]、鳄蜥[26-27],其雌雄间体温差异不显著。在本实验中,不论是东北林蛙伊春种群还是集安种群,雌性和雄性东北林蛙的体温均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推测,水环境温度的稳定性是决定变温动物两性体温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
与其他变温动物一样[14],东北林蛙不同种群的体温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在恒温条件下,东北林蛙集安种群的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没有明显日变化节律,而伊春种群的体温存在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一天内体温存在一定的波动。由于东北林蛙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回归方程y=kx+b中的斜率(k)可以反应东北林蛙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的大小,k值越小,体温越接近于环境温度,表明生理调节能力越弱[19],因此,东北林蛙伊春种群比集安种群具有较强的体温调节能力。
变温动物的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还受等温点的影响,当环境温度高于等温点时,体温低于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等温点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19]。一天内,两个种群的等温点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分离,回归方程与等温线也逐渐分离,在晚上时(19:00),两个种群的体温存在明显差异(图2),这是因为伊春种群所处的地理纬度高,环境温度较低,导致伊春种群表现出较低的体温,可能是变温动物不同地理种群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果[12]。
由于缺乏两个种群在野外的体温数据及栖息生境中环境温度的相关数据,因此,在变温条件下东北林蛙的体温调节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关于变温动物等温点、等温区间及热生物学的相关理论有待于深入研究。而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又将如何影响其体内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改变人类对它的认识和利用等均有待今后研究。
[1] Eliason E J,Clark T D,Hague M J,et al.Differences in thermal tolerance among sockeye salmon populations[J].Science,2011,332(6025):109-112.
[2] 彭少麟,李勤奋,任海.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7):1153-1159.
[3] 王刚,冯学运.气候变化对两栖动物的影响[J].大自然,2013(3):7-9.
[4] 袁喜,李丽萍,涂志英,等.鱼类生理和生态行为对河流生态因子响应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1):24-29.
[5] 陈永柏,廖文根,彭期冬,等.四大家鱼产卵水文水动力特性研究综述[J].水生态学杂志,2009,2(2):130-133.
[6] 庞旭.基于温度变化的鱼类生理生态(热耐受、代谢及游泳)响应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7] 王亚民,李薇,陈巧媛.全球气候变化对渔业和水生生物的影响与应对[J].中国水产,2009(1):21-24.
[8] Muir A P,Biek R,Mable K.Behavioural and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o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in the common frog,Ranatemporaria[J].BMC Evolutionary Biology,2014,14(1):110-120.
[9] Navas C A,James R S,Wakeling J M,et al.An integrative study of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whole animal and muscle performance during jumping and swimming in the frogRanatemporari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1999,169(8):588-596.
[10] 焦保卫,王德寿,邓思平.爬行动物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2002,37(4):74-78.
[11] 赵宇中,郑建州,李楠.气候因子对贵州有尾两栖动物分布的影响[C].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2005:213-220.
[12] 王丽文,梁传成,黄薇,等.环境温度对爪鲵体温及能量代谢的影响[J].动物学报,2008,54(4):640 -644.
[13] 刘佳,李忻怡,张育辉.两栖动物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2011,46(6):134-140.
[14] 舒霖,杜卫国.浙江舟山北草蜥的野外活动体温及体温调节[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4):471-473.
[15] Saidapur S K,Hoque B.Effect of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on ovarian cycle of the frogRanatigrina(Daud.)[J].Journal of Biosciences,1995,20(3):445-452.
[16] 赵文阁,刘鹏,陈辉.黑龙江省两栖爬行动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7] 杜青霖,马涛,赵文阁,等.怀孕和断尾对雌性黑龙江草蜥体温调节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6-10.
[18] 牛超,扬成,高歌,等.黑龙江草蜥和白条草蜥体温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53-56.
[19] 扬成,林枢,刘鹏,等.捷蜥蜴新疆种群的生理体温调节能力[J].生态学杂志,2015,34(6):1591-1594.
[20] 李仁德,刘迺发.环境温度对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体温的影响及其对环境温度的选择[J].动物学研究,1992,13(1):47-52.
[21] 李殿伟,刘鹏,赵文阁.模拟生境中胎生蜥蜴的交配行为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动物学杂志,2011,46(5):41-47.
[22] 陈良儿.不同性别的大鼠日间体温变化规律[J].九江医学,2003,18(1):38-40.
[23] 刘天骄,方杰青,刘文娟.人体体温与血型、性别的相关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5):28-29.
[24] 徐文瑜,杜颖,贺争鸣,等.家兔性别与体温变化对热原检测结果的影响[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2006,23(3):22-25.
[25] 樊晓丽,雷焕宗,林植华.虎纹蛙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2,32(17):5574-5580.
[26] 王振兴,武正军,于海,等.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的体温调节及静止代谢率的热依赖性[J].动物学报,2008,54(6):964-971.
[27] 王振兴,武正军,陈亮,等.年龄和怀卵对鳄蜥选择体温及静止代谢率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7(2):80-84.
Ranadybowskii;Body temperature;Ambient temperature;Thermoregulation
Influence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BodyTemperature of Rana dybowskii
Sun Qinglin Xu Xiaoxiao Liu Peng*Zhao Weng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
Body temperatures of two populations ofRanadybowskiiwere analyzed under four ambient temperatures(10℃,16℃,22℃ and 28℃)by measuring cloacal tempera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ody temperature ofR.dybowskiiincreased with ambient temperature.Male and female body temperatures were similar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eographic populations.Body temperature of the Ji’an popul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urnal rhythm,while the diurnal rhythm of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Yichun population was significant.Body temperature of the Yichun popula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Ji’an population,but thermoregulation capacity was stronger in the Yichun population.The ambient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gulating the body temperature and physiological thermoregulation ability of two geographic populations ofR.dybowskii.
2016-03-04
修回日期:2016-05-31
发表日期:2016-08-10
Q959.5
A
2310-1490(2016)03-266-05
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14RFQXJ169)
孙清琳,女,21岁;主要从事两栖爬行动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E-mail:793462060@qq.com
*通讯作者:刘鹏,E-mail:liupeng11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