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伊·呼和的电影新作《回乡种田》

2016-11-20李树榕

电影新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故事片

李树榕



评伊·呼和的电影新作《回乡种田》

李树榕

【摘 要】伊·呼和导演的新片《回乡种田》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作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农业大国,经济无论怎样腾飞,三农问题都关系着百姓的命运,关乎国家的前途。电影是艺术,是人们精神享受的对象,不是政治论文。要回答这样重大的问题,影片必须要有乡土特色以及悬念迭生、扣人心弦的好故事,观众才会喜欢。所以他要让故事有趣,让人物有趣,在趣味中体现重大担当。近两个月,央视6套三次播出该片的原因就在于此。

【关键词】故事片《回乡种田》 农村题材 思想诉求

一看到这个题目《回乡种田》,你会感到有趣:回乡种田?谁回乡种田?为什么回乡种田?现在种田能挣大钱?当影片把一位不算是美女,却也不丑的“村女”柳萌推到观众面前时,有趣的故事便拉开了序幕——她是杨柳湾村老支书的女儿,是大学本科毕业,为什么要回乡种田?

说实话,对这部故事片,我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喜剧元素让我笑,期待着爱情元素让我醉,期待着悬疑元素让我猜,期待着思想境界让我服等等。种种期待,都源自于我对集编剧和导演为一身的伊·呼和先生的第一印象。

我们初次见面,是12年前。当时我在内蒙古电视台主持《影视大巴》栏目,采访时,他不善言辞、沉稳沉静、朴实踏实,非常内敛的性格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采访的内容,是1995年他担任摄影的故事片《悲情布鲁克》中的经典镜头为什么能被美国好莱坞相关机构纳入电影教材,以及该影片创作团队为什么还能获得自金鸡奖设立以来仅有的两次“集体表演奖”(另一次为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回顾伊·呼和的创作历程,他拍摄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孙中山》《国歌》《相爱在西双版纳》《日日夜夜》《风中的胡杨》等现当代题材的影视剧,又拍摄过《张骞》《英雄郑成功》《曹雪芹》等古代题材的作品,虽风格多样,却都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传递正能量的好作品。而拍摄当代农村题材,在他还是第一次。一晃12年过去,作为张艺谋北京电影学院的同门师弟,也是201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委之一,伊·呼和的文化视野、艺术水准、人文情怀、思想品位会造就怎样的一部影片,文如其人,影片是否也能如其人呢?果然,他出手不凡。

2014年,《回乡种田》刚刚完成,就入选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电影局联合举办的“中国梦”主题57部国产优秀推荐影片之一,而且近两个月来,中央电视台6套就播出了三次。为什么呢?

近些年中国的电影市场,美国大片和国产喜剧片、爱情片轮番上阵,各种“囧途”和“小时代”“小苹果”充斥院线;题材多样却罕见农业题材,故事多样却少有农村故事,人物多样却没有农民形象。而《回乡种田》则不同,人物、语言、画面、故事都非常朴实,既不矫情、不忽悠,也不胡编滥造、无病呻吟。你能够感受到的是主创人员在真情中蕴含着对农民的关切,在关切中又蕴含着思考、担当和责任,以及清新的乡土气息里洋溢着的“真实性”,既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又以艺术的真实为主导。显然,这是伊·呼和做人的品性已转化成了艺术的品性。

现实告诉人们,向往城里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活,是农民子弟普遍的心理。那么,影片一开始,拖着拉杆箱背着背包的本科毕业生柳萌,竟意志笃定地回乡种田了,这是现实中的理想,还是理想中的现实?有趣,是一种吸引力,是用疑问或悬念吸引着你对故事情节不断深入了解下去的力量。编导如果对柳萌为什么“回乡种田”不能给出一个充分而合理的“说法”,影片的真实性必将大打折扣。

伊·呼和真是聪明,为节省时间,也为避免喧宾夺主,只用了三个理由就把问题解释清楚了——“毕业后打工这两年,在城里太憋屈、太艰难!”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柳萌回乡种田的个人理由。至于她在城里打工为什么憋屈、为什么艰难,影片并无赘述。母亲去世,姐姐出嫁,父亲孤独,自己一旦回乡种田,就可以在年迈的父亲身边干一番事业,得以“忠孝两全”,显然是柳萌从家庭实际出发,没有说出口的第二个理由。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现行政策:大学生村官,如果干得好,三年后就能转事业编制,成为“国家干部”,尽管只有十分之一的几率,却是有志的青年人“回乡种田”的最大动力。从个人感受到家庭状况再到国家需要,共同形成了柳萌“回乡”的动力和理由,同时也体现着“80后”“90后”的个体选择、人生追求和社会担当,无疑,这是编导依据生活的真实,为主人公赋予的精神特质。

然而,无论柳萌“回乡种田”的理由多么有力有理有利,她的老父亲还是不能理解:“老子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你却要回来种地,你是咋想的?你要气死我啊!”真实的心态令人难忘,也令人思考,毕竟“种田”,是要面对沉重的现实的。观众的兴趣由此又推进了一步,父亲与女儿之间将出现怎样的冲突?

回顾我国优秀的农村题材故事片,无论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秋菊打官司》还是《一个都不能少》《那山那人那狗》,核心的矛盾都聚焦在农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包括因循守旧、重男轻女、知足常乐、各人自扫门前雪等等,能否被转变。那么,柳萌要转变的是父亲的哪一种观念呢?

现实中,农民对土地的感情,用什么形容词来表达其深挚的热爱都不过分。具体到柳萌,她要“面朝黄河、脚踏沃土”带着一帮年轻人在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上干一番事业,首选就是要将改革开放以来分给农民的土地再次积聚起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推进”。因为科学知识和欧美甚至澳洲的农业经验一再告诉她,现代农业的特点就是依靠高科技,让劳动者多用脑力少费体力,尽快发展,尽快致富。其优势就是要在规划绿色农业、科学种田的基础上,把大面积的土地整合起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而要达到这三个统一,前提是土地要连成片,土地要统一。因而,要完成这个“推进”,首先就要扭转以自己的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农民痴迷于土地私有的思想观念。果不其然,当柳萌动员大家土地流转时,第一个反对交出土地证的就是柳萌爹。

艺术的创作规律告诉我们,真实,不等于简单,因为真实的生活历来都是丰富的、复杂的。你看,同样是面对土地,有的农民辛辛苦苦在耕种,有的租给了别人,还有的是在获得补偿之后失去了土地。第一种人,很辛苦,却很难发大财;第二种人,虽不能发大财,却不必很辛苦;第三种人,则会在一夜之间就成了暴发户。柳萌爹显然属于第一种。尽管他很务实,深知“一百种调料不如一把盐;一百句好话不如一块钱”,可是在他心里,钱是怎么得来的更为重要。柳萌了解父亲的秉性,决意要让他看到实惠,而且是看到“靠谱”的实惠,这样,他那带有浓郁的小农经济色彩的传统观念才可能扭转。

很快,柳萌就组织村里有头有脸的长辈和干部们到外地考察,一方面让大家看到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双重盈利的实惠,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看到了无土栽培、集体浇灌等现代农业三个“统一”带来的红利。因为此前村里已经走过不少弯路:养蚯蚓不挣钱,养猪养鸡挣小钱,传统农业也挣不了大钱。那么,父亲会为此而支持土地流转、支持科技种田、相信现代农业可以让人们不累倒就能致富吗?

编剧张继曾坦言:我的《乡村爱情》之所以能让人看下去,主要是表现了农村那些有意思的故事,而不太强调它的意义。所以,这样的作品不是主流,如果把它当成主流,那就跑偏了。而伊·呼和显然是为追求影片的现实意义,表述有价值的思想诉求才拍摄《回乡种田》的。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曾再三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此,有魄力有担当的编导,就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作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农业大国,经济无论怎样腾飞,三农问题——农民的前程何在、农村的前景何在、农业的前途何在,都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命运,也关乎国家的前途。然而,电影是艺术,是人们精神享受的对象,不是政治论文,也不是政策文件,只有好看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所以他要让故事有趣,让人物有趣,在趣味中体现重大担当。因而,柳萌爹的观念如何转变就是该片“重大担当”的关键节点。

我记得影片中有两句对白,柳萌说:“走现代化的路,农民才有前途”,柳萌爹立刻反驳:“什么是前途?现在有吃有喝有钱花就是前途!”但是,当他一个人静静躺在炕上时,却难以忘怀为这个“前途”所付出的代价。

如果不细心,你会忽略片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包产到户后,柳萌爹和柳萌娘正在田地里劳动,汗流浃背的柳萌娘突然晕倒的场景;如果不深想,你会觉得这个既无对话也非特写的细节没啥意义。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闪回镜头何以一次又一次浮现在柳萌爹脑海里时,你会悟出,这是深谙电影语言的伊·呼和在为柳萌爹思想观念的转变做铺垫——累坏了老伴儿,他痛彻心扉、后悔莫及啊!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达到“有吃有喝有钱花”的目的,代价太大。这个道理柳萌爹很明白,那么,观众也明白吗?重复闪回的作用就在于此。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令人难忘。刘白银,柳萌的中学同学,因为土地被征用,获得了1000多万的补偿款。柳萌爹乍一听到这个数字,张开大嘴一脸惊愕,手里的烟袋锅竟失态地掉在了地上。说明什么?钱的震慑力量。影片中还有一句台词,也令人难忘,因心脏病突发被送进医院的柳萌爹一听到医疗费的额度,不禁愤愤:“平时,咱农民啥也贱,咋一进医院就啥都贵了?”尽管老人最终还是得益于新农合政策,但这句朴实的台词还是印证了农民的生命、生产、生活与钱的密切关系。

当然,有趣的故事,往往一波三折。就在观众以为柳萌爹非常务实非常看重经济利益的时候,一个伏笔埋下了。刘白银是个一根筋的憨小子,就在他一再献殷勤,不断追求柳萌的时候,柳萌爹却明确表态,不同意女儿和他相好。因为,不是靠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儿挣来的钱,就是再多,拿着、花着都“不踏实”。由此你会想起农村流传的一个谚语:“买卖的饭一年的饭,衙门的饭十年的饭,地里的饭万万年”。果不其然,当刘白银将大笔款项做了民间借贷之后,最终全部有去无回,致使他差点寻了短见。

就此而论,柳萌爹作为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辈颇有远见。但是,30多年来,市场经济造就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使一些不法商人用假种子假农药对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心灵都造成了挥之不去的巨大损害。所以,一想到放弃传统农业,柳萌爹必然陷入两难:他知道,抓住自己的土地不放,靠诚实的体力劳动“发家致富”,柳萌娘积劳成疾、因疾而亡的事实很可能再度发生;可如果把土地交出去“流转”,不仅心里舍不得,对别人也信不过。怎么办?

伊·呼和说,电影是艺术,艺术是要用人们相信“能够实现”的那种美好理想对观众进行精神引导的。所以,他要给出答案。

费孝通曾强调:“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要普遍得多”。①这是由中国的地理条件、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历史所决定的。翻开《说文解字》,“私,禾也”。②即我种的庄稼归我所有,就是“私”;有粮即有“私”,生存才有保障。而农民的务实,就是把土地、庄稼、粮食抓在手里,心里才踏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耕文化格局,势必影响着柳萌爹的思想观念。可是,当他实实在在体味着失去老伴儿的痛苦、意识到老伴儿是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累坏时,也懂得了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农民健康和富足的意义;当他实实在在感受到柳萌的事业与广大农民渴望幸福的愿景相一致时,也逐渐明白了女儿的努力是在造福于乡里,那么,自家的土地证要不要交?老伴儿的坟要不要迁?柳萌的事业要不要支持?观众因此又有了新的期盼……

一晃三年过去,当影片最后出现了收割机在连成片的滚滚麦浪中驰骋时,完美的结局似乎给观众带来了几分轻松,而伊·呼和在此回答的却依然是那个沉甸甸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国农民的前程、农村的前景、农业的前途究竟如何,头一个要看以“种田”为职业的农民在生活条件“城镇化”的同时,思想观念是否先进——柳萌爹的转变就是一个范例。

被称为美国“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曾提

[ ][ ]出,喜剧、惊悚、爱情是各国观众都喜欢的故事类型,于是便有了为票房而一路“编”来的作品,既缺少生活基础、违背情感逻辑,又轻视社会效益。与此相反,《回乡种田》不是爱情剧,不是悬疑剧,更不是喜剧,但其中呈现出来的喜剧元素却在深刻揭示包括农民在内的民族劣根心理。得了一笔巨款的刘白银到柳萌家的路上压死了一只鸡,结果竟然赔了几千元,理由是,这只鸡是刚开始下蛋的母鸡,可能会下蛋10年,按照一年生蛋330个,10个为一斤,一斤20元算,于是嘛……如此算账,如此要钱,是一个叫二狗的懒汉加无赖的行为,他也喜欢柳萌,更嫉妒一夜暴富的刘白银,所以才为鸡的主人如此“出头”。尽管最终鸡的主人还是把钱还给了刘白银,这个情节却让人印象深刻,且耐人寻味。至于爱情,影片是以朦朦胧胧的状态表现的。柳萌与刘白银最终能否走到一起,编导显然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悬疑和惊悚的情节,无疑是那个欠下刘白银巨款的民间放贷人驾驶着汽车开进黄河的那一瞬间……

真是艺如其人啊。伊·呼和不是喜欢玩“玄”的人,他的影片便不会刻意编造爱情、惊悚、悬疑,也不会无端搞笑、无厘头滥编,而是用很本真很朴实很真诚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在打动你,用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在影响你。因而,看《回乡种田》,就像在看今天中国农民的命运,在看农民子弟的精神世界,在看柳萌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的未来。

为此,对三农题材的影视剧和伊·呼和的创作我都会继续热切地期待下去,只是期待的对象在于艺术,又不仅仅是艺术。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1:101.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44.

作者简介:

李树榕,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故事片
初中历史“故事片”对战争史的高效理解与反馈
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
《老阿姨》喜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纪录片《平衡》与故事片《可可西里》
意识形态壁垒与电影传统裂变
论广西电影故事片创作的历史轨迹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