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数学教学
2016-11-19张丽娜
张丽娜
摘要: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数学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它除了能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外,更重要的是能点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火。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98-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小学数学注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满载着时代的需求,满载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手段。怎样发挥其优势,点燃学生火花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
如在教学"看钟表"一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副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里面住着一只小熊维尼。一天,小熊睡得正香,铃铃铃,铃铃铃,一阵铃声把小熊给吵醒了。小熊起身看了看钟,(教师出示一个6时20分的钟面)说了句:"才4点多,一定是闹钟出了问题。"便把闹钟的开关放到了关的位置,又接着呼呼大睡。过了好一会儿,小熊起床一看,太阳已经照到屋里来了。于是,急急忙忙往学校跑去。到了学校,已经开始上第二节课了。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迟到吗?本来学生在课的后半段已经有些疲劳了,可看到屏幕上的情景后他们立即情绪高涨,讨论起来:这个小熊可真马虎,它肯定是把表的时针和分针给看反了。由于学生的印象深刻,在做练习时,全班无一人把时针和分针看错。
2.引导数学实践,拓宽思维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动手实践,拓宽思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我们要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制作课件,让学生在电脑操作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教学"元、角、分"时,我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买东西",让部分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同学作顾客,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说说卖的过程和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在活动中掌握了有关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接着,教师提问,用人民币买东西大家都会,那你们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学习,马上就可得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出问题假设,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方法。只有有了问题,学生才知道探究的目的。有了学习目的,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被激活。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很差,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设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自主探究的状态。这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为此,在探究式数学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巧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条件、平台,让学生自觉进入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圆锥"的教学中,由于圆锥的体积公式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出示一个圆锥形的土堆,一个圆柱形容器,使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相同,再让学生进行探究,把土完全放入圆柱形容器中,看放多少个这样的土堆可以把这个圆柱形容器盛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式学习,发现三个完全相同的土堆可以盛满一个圆柱形的容器,从而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 1/3Sh,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环节的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充分利用所得的探究数据和重要的信息资料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所以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式学习恰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高速度、高质量地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对结果的猜想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探索规律"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需要探索的一系列数据,或者是提示寻找规律的方法,给学生思维的启迪,或者是探究方法的暗示,为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任务提供思路,为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提供条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5.联系生活实际,注重综合应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学习6和7,8和9多数的认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6和7,8和9的数据,并制成剪贴图,上课时相互交流。学生写的写、剪的剪、画的画,不但信息量很大,而且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只有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积极探索的氛围,数学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对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