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

2016-11-19相昌珍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昌珍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课程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只有从小学这一重要阶段就开始打牢基础,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才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数学进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主动学习、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加能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36-01

1.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和生活的高度信息化,数学理论尤其是数学运用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对数学的依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数学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在社会中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数学对社会发展起着更加重大的作用,数学教学也承担了比以往更加重大的责任。数学教育必须适应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对教育要素进行实时的生活化整合,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学素质,更好的运用数学,享受数学。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主导下,在从前的教学观念中,数学只是被用来应对考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不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可避免的缺乏积极性信心,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最终只能是在卷面的答题,无法获得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数学素质。罗杰斯(C. R. Rogers)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应施以学生经验为目的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必须是密切相关的,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而当学生利用学习的内容去实现目的时,学习效果也进一步产生和加强。

2.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的主要问题

2.1 生活化教学目标缺失。许多教师虽然尝试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但其最终还是以分数以考试来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不能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忽视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亲身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重要性和实用性,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形成数学意识,反而只会让他们感到数学是枯燥的,单纯的为了学而学,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2.2 数学与生活分离。在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中,虽然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浅表层,其对生活化的本质和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解领悟,也就无法在教育实践中正确有效的贯彻和应用,这种表面化的问题表现在"重生活轻数学"和"重数学轻生活"两方面。

2.3 数学内容缺少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随机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原型,一味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忽略了"数学不是生活的简单反映,而是生活的抽象与概括",导致生活原型的内涵和数学概念不匹配。如果我们的数学思维以此为基础,必然会将数学的本质异化,偏离教学目标。有些教师虽然引入了生活元素,但是却偏离了实际的生活,或者是成人化现象严重,偏离小学生的认知,难以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包含的数学概念。

生活素材往往包含许多元素,如数学和非数学。在现实生活粉饰的下,非数学元素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往往会冲淡内在的数学元素,从而失去其数学性。事实上,引入生活素材的根本目标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生活情境中含有的数学内容是数学教学的目标。由于没能找准数学思维的切入点,因此许多教师不能消除生活化情境中非数学元素对学生思考的干扰,学生也偏离了对原本数学元素的理解与掌握。

2.4 教学手段单一和封闭。这里所提到的教学手段,是在将数学概念设计成为生活化元素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多媒体、实物演示、游戏、等活动形式,设置多层次的生活情景,再通过抽象比较、反思、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从而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教学手段片面化的问题主要是指在情景创设、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观念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口头的,静态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教学,很少且不善于利用多媒体、游戏等活动建立多层次形式的开放,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难以有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理解的也往往会停留在表面上,对数学和生活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也难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这是一个教师教育意识的问题,但也有现实的条件和其他原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复习的情况不是真实的生活,也不是简单的真实生活的再现。许多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只是简单地将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融入到游戏中,就会失去其本质的数学课程应有的数学趣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替代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的过程,甚至直接跳跃这一过程。用预设好的问题取代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没有自主探讨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时问,而使学生失去了对数学问题再发现、再创造的机会,直接跨越了将实际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这些认知没有经过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

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改进策略

3.1 树立科学的生活化教学的观念。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和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致力于数学回归生活。

3.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还应包括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如课本、活动册、练习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设计或编写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目前学校所提供的官方教材内容虽然按照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的进步,越来越适应生活化教学的开展,但是教师必须根据学校教学质量、地理人文、学生群体等情况,着眼于生活化教学目标要求,精心的收集、整合现实生活素材,使其与教科书一起,形成开放的、多样的教学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3.3 创设多层次、高效的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利用生活素材对书本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深化展开后续的工作。目的主要是将书本上某个概念或知识点用生活元素来"取代",这形成的是零散的、单个的、联系性和发展性不强的生活化元素。对于简单的、静态的知识点的教学,只利用单个生活化元素就已经足够了,但对于许多复杂的、动态的知识点,还需要将这些单个的、零散的元素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联系性和发展性较强的画面和影像,这一过程便是生活化教学情景的创设,也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实践、操作、探索的机会"。

3.4 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包含的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或者说通过生活化教学必须使学生所具有的数学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加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2)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其它学科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需的、重要的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等)、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如果要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必须能满足这些要求,使学生具备上述四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清容 吕世虎.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師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成梁.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生活经验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