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微课程的发展与应用探析

2016-11-19王瑛敏宋辉;参考文献

继续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远程教育微课程发展趋势

王瑛敏 宋辉;参考文献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以及手持移动终端的不断创新,微店、微商、微云等“微”概念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如何将“微”概念与教育进行有益的创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议题。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对微课程起源、发展、内涵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微课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对微课程的理解给出了相应的解析,同时通过微课程与远程教育的结合,对微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微课程;问题解析;远程教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程概述

(一)微课程的起源以及在我国的发展

1.微课程的起源

关于微课程(Microlecture)理念的萌芽最早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第一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名词,他认为将传统的课程分割成若干具有连续性的微课,结合相应的学习任务与思考讨论,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也可以实现与传统教学一样的效果。微课程理念的提出虽然在当时存在不同的声音,尽管如此,这种微课程形式开启了教与学的新思路,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探索微课程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将微课程模式最早应用到实践中的是美国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由他参与录制的微视频掀起了世界各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变革,由此产生的反转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更是深深的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微课模式的逐渐兴起,还受到了TED-Ed网站的(大众科普方向的网站)青睐,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平台,微课程逐渐向更广泛的网络学习平台渗透。

2.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

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微课程理论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以知识点为单位,基于视频手段展开的简短、连续、完整的教学过程。在随后的几年,微课程对于全球教育理念的冲击也引起了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微课程资源建设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逐渐展开。随着科技的进步,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微课程通过移动终端给广大师生呈现出方便、快捷、灵活等优势,使微课程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微课程的界定、特征、分类

1.微课程的界定

微课程的核心是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再通过课件、课程练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模块,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的教与学的过程。对于微课程概念的界定目前学界尚未给出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微课程是将知识点化“整体”为“零散”,通过前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的准备,以简短精趣为宗旨,将各个知识点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进行展现,借助流媒体平台,最终呈现出系统、连贯的教与学全过程的在线教学形式。微课程时长应控制在8分钟以内,其内容应以“微”为前提,包括传统教学中的课件、习题、讨论、知识扩展等要素。

2.微课程的特征

通过对微课程起源以及概念的分析与研究,微课程虽然貌似缺少系统性,但是微课程是根据相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单一的微课程内容结构还是有其独立的系统性,一组微课程所体现的知识还是具有前后的连续性,以及知识的全面性。微课程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时长较短:微课程视频的时长一般控制在3-8分钟左右,根据对大数据的整理分析,一节微课程的时长在6分钟以内更加吸引学生。

内容精悍:微课程主要围绕某个知识点,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展开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练的特点,因其短小精悍的内容设置,使其便于在线或下载学习,实现泛在学习、移动课堂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使用方便:微课程主要是以网络流媒体为平台,结合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对视频进行反复、跳跃等操作,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的特点。通过此方法,学生可以将知识点充分消化理解并掌握。

3.微课程的分类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将随之不断的创新,微课程的类型也会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进而更加系统和细化,但就目前而言,微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分类方法(见图1):

二、微课程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解析

(一)对于微课程理解的偏差

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仅仅4、5年的时间,作为一个较新的课件教学模式,还没有被大多数的人完全认识了解,甚至有些人将根据自己的错误理解制作出的缺乏使用价值、内容浮于表面形式的课件认为成微课程,此类情况不但浪费资源,还起不到微课程应有的作用。比较常见的错误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将传统课件视频分割成多个微视频就是微课程

将原本45分钟的传统课件简单的分割成若干个微视频,即使再配上适当的编辑,也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微课程。二者虽然都是通过简短的视频进行展示,但是从内容上看二者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见图2)。微视频是微课程的具体表现方式。微课程是通过对某个知识点或重点难点展开的简短、目标明确、完整、精彩的具有系统、完整的教学全过程。

2.认为CAI课件就是微课程

CAI课件是基于Word、PPT、投影仪、动画等手段制作完成的具有辅助教学功能的教学课件。很多老师将这种CAI课件理解成微课程,这需要从这两者的功能进行区分:在传统课堂里,CAI课件主要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而微课程是在传统课堂之外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见图3)。因此,CAI不是微课程。

(二)缺乏简单易操作且制作效果良好的微课程制作途径

1.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

此方法的优势是所需工具比较常见,但是画面与声音的录制效果粗糙,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更多的表现效果。

2.屏幕录制

此方法可以在个人电脑上方便快捷的录制完成,但是制作软件的应用较复杂,不适于广泛推广。

3.外部视频工具拍摄

此方法是将教师日常讲课的形式录制成视频,但是需要专门的演播环境、设备和环境,造价高,并且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配合。

4.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

此方法操作简单,并且资源调用灵活,能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合成,但是在视频编辑上欠缺“傻瓜式”的编辑操作流程,不适于广泛推广,且编辑功能不够强大。

以上几种方法,虽然前两种方法的优势是录制工具比较简单,但是录制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第三种方法较前两种方法虽然在录制效果上有了明显改进,但是录制所需要的环境以及录制设备造价过高,且后期制作需要的人力众多,因此效率低、投入高是此方法的弊端。第四种专业软件其优势较前三种更为明显,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在后期编辑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朝着方便、简单易操作的方向努力。因此,开发简单易懂、容易操作、编辑功能强大的微课程制作系统是下一步主要研究的方向。

(三)缺乏教与学的互动环节设计

传统的教学课件基本就是将课堂转移到平台上的缺少双向互动交流与学习反馈的教学资源,因此许多老师简单的认为微课程也是一种不需要教学互动的只需停留在教授层面的学习模式。简短几分钟的微课程如何能够吸引学生,除了要有精彩的教案设计,还需要丰富有趣的互动环节。要从设计、语言、表现形式上下功夫,通过精妙且吸引人的课程设计,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理工科微课程形式缺乏多样性

虽然目前微课程所涉猎的知识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等方向,且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但是缺乏对理工科微课程多样性的开发,表现形式的单一、缺乏趣味性使得理工科微课程,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程之所以在理工科领域发展的较为迟缓,更多的是受理工科学习内容多公式、多实验、内容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理工科方面的微课程可以作为传统课件的有益补充,将某个定理或者某个公式,再或者某个小实验作为微课程的切入点,这样比较符合成人教育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规律。同时,理工科微课程还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经验,从语言叙述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加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深奥的理论,这种方式让学习者“感兴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进而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五)微课程制作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没有统一的制作标准,致使微课程出现了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种类较多、质量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因此,确立统一标准不但会降低由于缺乏标准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能让微课程制作者有标准可循,进而提高微课程制作质量和制作效率。

三、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征

1.工学矛盾突出

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一个载体,其受众人群主要是成人学习者,成人学习者大部分为在职人员,且要同时兼顾家庭、工作、学习,这样势必会导致三者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三者的关系,统筹三者在时间上的冲突,确保学习时间成为大多数学习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2.对学习内容的需求针对性强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知识更迭日益加快,成人学习者大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为了更好地顺应科技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多体现在对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成人学习者对知识的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对传统网络课件的适用性差

首先,远程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视频课件形式,学生借助电脑,通过用户端口进行整门课程的学习,传统课件视频一般采用章、节的录制模式,每个章节的信息量较大,知识点较多,随堂练习题与知识点缺乏有机的对应,一个章节大多在45分钟左右,这种学习形式要求学习者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其次,传统的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主要是通过辅助设备电脑来实现的,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传统的课件在兼容性上已经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学习者只能通过电脑才能进行课件的学习,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二)微课程如何满足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通过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网络课件模式已经不能充分满足成人学习者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学习需求,这就需要一种泛在学习形式的产生,来满足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1.能够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为了有效解决成人学习者事业、学习、家庭的矛盾关系,使学习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充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尽量用简短的方式表述出相应的知识点,用精炼的方法协助学习者完成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将45分钟的传统教学模式分解成多个、具有连续性的,且各自具有完整体系的微课程,便于学习者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

2.学习内容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由于成人学习者自身的学习特点,他们只能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因此,新的教学形式需要将传统教学模式碎片化,将复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拆分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点且具有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练、针对性强的特点。目的是为了迎合成人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时学、随处学、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微课程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远程教育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大容量、长学时的课件形式,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可持续的时间,通过电脑完成整个教学环节。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可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以往将学生“锁在”电脑前的学习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通过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进行所需知识的了解与学习。这就需要新的教学模式要具有学习时长短、单一知识点呈现、缩减课程容量、适用性强等特点,即微化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能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及内容,灵活学习,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综合微课程的特点与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结构分析,微课程是符合远程教育学习者自身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是远程教育的一大特征,远程教育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摸索前进,课件由三分屏发展到大屏幕课件,随着手持移动终端的出现、普及,微课程的出现以其时间短、针对单一知识点、资源容量小等特点成为成人学习者欢迎的学习模式。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的机会,通过将知识点分散开来更便于学习者的理解消化,其视频通过多媒体压缩技术具有容量小的特点,便于远程学习者下载、分享与收藏,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程与远程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四)微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发起的“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其宗旨是“人人可看、人人能懂”,其实质就是通过微课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通过电脑、移动终端等媒介方便快捷的进行知识学习。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摄影、公共经济学、百家姓等60多个系列,涵盖生活休闲、经济管理、哲学社科等10个一级大类的微课程4000多个。伴随科技,以及慕课等远程教育新概念的发展,微课程的开发会大大加快,会有更多更高质量的微课程资源在远程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微课程是远程教育学习模式的有益补充

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手持移动终端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也可以从电脑前部分的转移到手持移动终端上,微课程可以结合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可以避免学习者因长时间学习而产生的疲惫感与压迫感,可弹性的选择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充分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更符合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因此,在发展初期,微课程适应了移动学习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网络课件的不足,微课程可以发挥其短小、灵活的特点作为远程教育传统课件的有益补充而存在。

四、微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搭建受众广泛的微课APP平台

随着手持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通过方便快捷的手持移动终端来获取信息。现今,慕课热潮席卷全球,可以借鉴慕课的理念,通过移动终端可嵌入的APP功能,让更多的符合普通人学习需求、短小精悍、制作精良的微课程,通过系统的整合,搭建一个可在移动终端上使用的、实用性强、受众广泛的APP学习平台。

(二)统一微课程制作标准,提高完善微课程制作技术水平

由于微课程的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随着其逐渐被人们熟悉、认识、接纳,应运而出的一系列问题,譬如什么是微课程?如何制作微课程?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制定微课程制作统一标准成为当下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与“标准”同步出现的还有制作方法和手段的问题,鉴于此,研发可以制作出质量精良、简单易操作的微课程制作系统成为解决微课程制作的最佳途径,通过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开发简单易行的制作系统,从而让微课程真正意义的流行起来。

(三)提升资源开发水平,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为了促进微课程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家每年都会举行各类微课程大赛,旨在促进教育机构积极参与,通过大赛让更多的教育机构关注微课程、了解微课程,进而参与微课程的开发,用以赛代练的方式不断提升微课程的开发制作水平。

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因此应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传输,用以弥补落后地区资源稀缺、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避免资源重叠开发,从而降低资源开发成本,让优质资源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四)微课程与移动终端和移动产品结合得更加紧密

目前我国开发的大部分微课程仍然只适用于电脑终端,随着3G、4G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让网络变得无处不在,为了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微课程与移动终端产品的结合,势必会给学习者带来方便快捷的用户体验。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让微课程与移动终端产品有效的结合、更好的兼容,将会成为微课程新的研究课题。如果打破微课程与移动终端产品相结合的技术壁垒,移动终端产品未来将成为微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主要载体。

(五)加强交互设计将成为未来微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

教学形式与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件只是机械的将讲堂搬上了流媒体平台,缺少教与学的互动是现有教学课件的弊端。远程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在微课程的开发建设中,不但要使微课程担负着传授知识的职能,同时为了使学习者通过微课程对所学知识能更好的理解、运用,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还要增加交互环节(如图4所示),即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互动,让学习者通过交互练习,交互讨论对知识进行更为细致的了解。

(六)微课程设计将会更趋向合理与完善

所有的教育形式都要以人为本,课程开发、应用等环节都要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远程教育要充分分析学习者的特点,突出开放式、自主的学习理念,尽可能多的满足大多数学习者对学习的需求。同时在微课程制作过程中要做到“型微而结构不微”,即在尽量体现微课程短小精悍的特点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即要有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反馈等方面内容。因此,未来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结合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切身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应更加的趋向合理与完善。

五、结语

在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微课程的出现引发了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的变革,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时空限制,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个性化的学习途径,通过与手持移动终端的结合,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了现实,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学习方法的有益补充。在微课程领域可汗学院制作的微课程当属经典制作,其简单精彩的微视频,将每个知识点讲解的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在我国,微课程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梳理、普及,虽然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仅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可以借鉴可汗学院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教育方面的自身特点,从系统化、规范化的角度出发,逐步完善微课程制作标准、制作手段等技术层面的要求,使微课程的制作有标准可依,有方法可循。

综上所述,在“泛在学习”“在线学习”“慕课联盟”等伴随网络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教学理念的冲击下,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我国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 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

[4]张伟远.网上学习理念两次变革的国际研究---“网上学习理念变革的国际研究”系列文章之三 [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

[5]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6]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杂志,2012(12).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3(4)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9]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猜你喜欢

远程教育微课程发展趋势
教育信息处理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行为及效果的分析研究
基于IPoverDVB—S单向传输模式的远程终端系统与数据维护技术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