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三疑
2016-11-19胡礼湘
胡礼湘
一、“豪门旺族”写法正确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林黛玉进贾府》的“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问: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
与教材配套使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是: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透过她的眼睛,我们看到,贾府是一个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的豪门旺族,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礼节繁复,等级森严,仆从如云,吃穿用度豪奢。
这个答案是否准确姑且不论,其中的“豪门旺族”写法正确吗?“豪门”指有钱有势的家庭,无疑是没有问题的。如鲁迅《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华灯照宴敞豪门,娇女严装侍玉樽。”而“旺族”在汉语中却无一用例,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以为:这里的“旺族”应改为“大族”或“望族”。
“大族”指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如《三国志·魏志·仓慈传》:“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新唐书·李密传》:“永安大族周法明举江黄地附之。”“望族”指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如秦观《王俭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江左以来,公卿将相出其门者十七八。”茅盾《一个女性》:“但巧而又不巧的是琼华出身于本镇的望族,命注定了该受周围五十里内的青年男子的崇拜。”再看贾府,它有钱有势,人口众多,很有名望,正可谓“社会地位和气派非比寻常”,是“皇帝信任和赏识的簪缨世家”,这也确是众所周知的。若说贾府是“豪门大族”或“豪门望族”,则显然是恰当不过的。
二、“直栏横槛”译文准确吗?
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翻译为“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试问:“直栏横槛”可译为“直的栏杆,横的门槛”吗?笔者以为,这样的译文并不准确。
“直栏横槛”是个并列短语,“直”与“横”相对,将“槛”译为“门槛”也能与“栏”(栏杆)相对,这似乎符合短语的结构,也符合宫殿的实际,但查检工具书却无法找到相应的理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槛”为多音多义词,除了有读jiàn的音与义,还有读kǎn的音和“门槛”的义。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释“槛”为单音多义词,只有读jiàn的音和几个义项。其中有引申义“栏杆”,例证是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里的“槛”,不是指滕王阁的门槛,而是指它的栏杆。可见,古代诗文中的“槛”是不能释为“门槛”的。
同样的道理,“直栏横槛”中的“槛”也不能释为“门槛”,它不会是阿房宫的“门槛”,只能是它的“栏杆”。这从有关权威资料中也可获得佐证,如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教育出版社)释“直栏横槛”为“纵横交错的栏杆”,阙勋吾等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译“直栏横槛”为“纵横长短的栏杆”。因此,“直栏横槛”当译为“直的横的栏杆”或“纵横交错的栏杆”。
三、“任意信笔写出”表达顺畅吗?
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46页、第152页都写有下面的话:
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
这是编者对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评说。请问:其中的“任意信笔写出”表达顺畅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便知,“任意信笔写出”犯有成分赘余之病。“信”有个义项是“听凭;随意;放任”,例如“信步”“信口开河”。“信笔”是个副词,意即“没有多加考虑,随意(写或画)”,例如“信笔涂鸦”“信笔写来,直抒胸臆”。既然“信笔”含有“任意”之义,那么“任意信笔写出”就有叠床架屋之嫌。笔者建议,应删去“任意”或“信笔”。
★作者单位:安徽无为襄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