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
2016-11-19黄慧强
黄慧强
域外贤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少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在反映、评价生活时,就是缺少“发现”,不会“发现”,不善于“发现”。因而在读写活动中,或者就事论事,或者流于表面,或者思维板结无法展开,往往失于肤浅、狭隘、简单。以语文教学的立场来界定,可以说语文素养堪忧。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发展高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校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应该在读写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应该怎样帮助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应该怎样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强大的思维能力,是解决这些问题无法绕开的门槛,是语文教学体现工具性质、落实人文关怀无法回避的路径。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教材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是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他还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和出发点;既已熟悉了例子,站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他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学生之所以能够凭借一个“例子”就可以“举一反三”,是因为他透彻理解了“例子”里面蕴藏的思维方法,牢固掌握了其中的技能要点。
依照“教材只是例子”的教材观,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部分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潜藏的思维宝库,强化学生思维方式的领悟与内化,应该是值得语文教师下力探究的课题。
兹以一个活动片段为例,汇报一下自己的尝试。
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作为善于“发现”的范例,进行探究:请各个学习小组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推究一下鲁迅先生当时创作本文的情况。比如说,可能是什么事情触发了先生的思考?先生思考的原初过程可能是怎样的?
第一步,各个小组对课文中的时事信息进行筛选,罗列出先生提到的时事:先生喜欢看报,在报纸上看到几则消息,如:有人带着古董和字画到欧洲去展览;梅兰芳到国外去演出;看到大家对传统文化态度不一,争论纷纷;这些年外国许多东西纷纷涌进中国,不管我们欢迎还是不欢迎。
第二步,推想先生当初把这些互不关联的东西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1.先生由送字画古董展览联想到送活人。
2.以前清朝不送,可也不许“来”;所以被打破国门“抛来”。
3.几百年后东西都送完了,我们还能够留下什么?
4.与“送去”对应,“送来”什么?有什么危害?
5.上述现象实质上意味着什么?
6.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7.错误做法的根源在哪里?在于人?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有正确的做法?
……
第三步,对其中涉及到的几种思维方式进行提炼、命名。
1.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其实可能是有关联的——有同学说事情与事情之间可以“开碰碰车”——于是命名为“碰碰法”。
2.遇见事情应该想想它的过去未来——有人命名为“来龙去脉法”。
3.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看到本质——有人联想到齐天大圣,于是命名为“火眼金睛法”。
4.对待“大宅子”里的东西,要区别对待。
……
第四步,学生代表逐个汇报研讨成果,教师点拨升华。
1.听到“碰碰法”,老师简单补充介绍了创造学里的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回忆辨证思维里的普遍联系法。
2.听到“来龙去脉法”,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了辨证思维中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3.听到“火眼金睛法”,学生自动联想起了辨证思维里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4.有“送去”想到“送来”——对比思维。
5.传统文化与大宅子——类比思维。
第五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研究成果:
谁能够说一说家长们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的?
这一下,就象滚烫的油锅里进了一滴水,教室里顿时热闹了。有人说,自己做错了一件小事,妈妈会联系到陈谷子烂芝麻的好多往事,真是让人“情何以堪”。有人说,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妈妈会假想到孩子八十岁时的惨景,让人恐惧。有人说,自己早晨起来,多照了几秒钟镜子,妈妈就明里暗里套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哪位同学……
第六步,布置课外迁移任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熟练运用这些思维方式的习惯,内化为能力: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信息,对文本,睁开自己的“火眼金睛”,常开“碰碰车”,琢磨事情的“来龙去脉”,对比、类比,与同学经常交流。
一般说来,经过类似的训练,坚持一个学期,学生们的探究意识与兴趣、思维品质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强化,读写素质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作者单位:贵州凯里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