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社戏》
2016-11-19刘家柱张梅
刘家柱 张梅
《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
一、纯真的友情
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动来找我玩。“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好事太公,因为他们同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百分之九十九也不识字。”若论起来,我与平桥村的一群孩子家庭背景不同,我也算个大户人家的子弟,而那群孩子生在普通人家:文化程度不同,我从小被请了先生,时时念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六一公公称我是“大城市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而那群孩子“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平时只在家帮忙做做活儿。可是,“我”与平桥村的一群孩子交流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因为小孩子心里是没有什么所谓门户之见的,大家便在一起“挖蚯蚓”、“钓虾”。并且“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也不必用什么身份地位来解释,在我看来,单单是因为“我”是客人,况且“我”比大多数孩子都小些罢了。在“我”因为没看上戏而沮丧时,“我”的小伙伴们热情的拉“我”去看戏。“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等一群孩子细腻地察觉到“我”的心理感受,加上小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便为“我”打包票,“我”回忆起这群玩伴,心里一定是温暖的。
二、童真童趣
《社戏》的高潮在于月下归航偷豆。小孩子的嘴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一种爱淘气的心理。“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问阿发偷那边的豆。阿发想的不是自己会不会挨骂,而是务实地“往来地摸了一回”,最终决定偷自家的罗汉豆。而双喜等人也考虑到阿发是否会挨骂的问题,于是各人便又到六一公公地里偷了一捧。阿发慷慨,双喜仗义。小孩子心里的账没有算得那么清楚,只是开心就好。在原生态的环境里做着最自然的事,饿了就要吃,就地偷豆,借人家的柴灶煮豆,吃完豆销毁证物。既胆大妄为,又害怕大人责骂,这是最符合小孩子心理的。
三、善良的人心
平桥村这个地方是有迹可考的。其原型就是鲁迅外婆家所在的安桥头村。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秀美的河水,温婉的村庄,孕育出了如这江南风景一般美好的人。迅哥儿作为城里来的子弟,在这里初识了农民,这里的农民给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善良淳朴。六一公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我”们一群孩子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并不责怪,还另送了一些豆给“我”吃,在“我”母亲面前也不告状。老人对小孩子是很宽容的。在偷豆这件事中,六一公公没有尖酸刻薄,表现出的是一种淳朴善良。
四、静谧而淡雅的风景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磕”字对于经常乘船的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而“我”却因为这一“磕”,心情轻松畅快起来。我认为,它表现出一种动作的敏捷与熟练,在表现点开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木石相击并激起小水花的清脆声音。再深入一点,“磕”字也体现出双喜等一群孩子的愉快心情。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水上本就是一个温柔安谧的所在,加之这是江南的水,水上弥漫着雾气,朦胧的月光洒下来,已经让人沉醉了。空气中孩弥漫着麦香,远处飘来笛声,真是美到极致。想必多年后回忆,内心也必定是祥和安宁的吧!
五、淡淡中溢满真情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中,描写戏的笔墨并不多,作者的笔墨多落在看戏前和归航的路上,零零碎碎的小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我”觉得六一公公后来送的豆并没有前一夜的那么好,认为那夜似的好豆是生平最难忘的。事实上豆真的有区别吗?当然不是,作者倾注了太多感情在那一夜的戏和豆里。正是鲁迅先生在现实中得不到那份安宁,就只有在回忆中寻觅那份童年的温馨。
★作者单位:湖北团风县王亚南学校;湖北团风县淋山河镇栗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