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救助分析

2016-11-19李辉王军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年4期
关键词:安全监管解决措施存在问题

李辉 王军

摘 要:随着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水上运输船舶数量不断增多,船舶通航密度越来越大,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加,一旦发生事故,救援难度大,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件。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苏州市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水上运输;安全监管;救助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航道条件逐步改善,水运规模随之也不断扩大。内河航运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京杭运河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水道,它承载了以运输煤炭、水泥和运输成品油、化学品的液体散货船以及运输集装箱的集装箱船的主要运输航线。这样繁重的水上交通运输量涉及到行船的安全性,那么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安全监督管理及救助就显得很有必要。

1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存在问题

近年来苏州市积极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工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乏长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规划作为指导。结合海事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整体趋势,分析得出安全监管和救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规划,投入不足。一些地方缺乏长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规划。目前,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沿长江、太湖和京杭运河,其他航道的监管救助设施相对较少,设施装备配备结构不尽合理,力量布局较为分散,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随着三级航道网的建设和区域水上旅游的快速发展,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的布局需求将出现较大的变化。

(2)救助机构不健全,救助行动不好。搜救机构指挥协调能力不强,救助行动效果欠佳。已建水上搜救中心办公室均设在地方海事部门,但水上搜救中心由海事、公安、环境保护、卫生等若干成员单位组成,地方海事部门仅是成员单位之一,而成员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成员单位受局部利益影响,搜救组织协调开展困难,存在谁牵头谁干事的局面。各水上搜救成员单位联动协作水平远未高效发挥,联动水平还处在桌面推演阶段,有待逐步深化。缺少激励机制造成社会力量参与应急反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参与程度较低。

(3)监管救助力量布局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存在现有资源利用不合理性,未能将现有资源发挥最大功效,水上安全监管救助力量在空间布局上还不够完善。日常监管救助工作主要依托海事所和部分签证点完成,太湖、京杭运河的监管救助力量较强,其他水域的监管救助力量偏弱,现有空间布局结构不能实现对辖区内重点水域的有效覆盖,离快速反应要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基层海事所、签证点存在无固定办公地点、无设施设备的状况,办公条件亟需改善。

(4)设施装备不足、性能落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搜寻救助装备落后,应急反应和救助能力弱。对事故救助方面,目前救助船艇主要以海事巡逻船艇为主,船齡长,航速低,大功率的救助船艇配备不足,海事自身的搜救力量有限,随着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海事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有效承担搜救任务,搜救方式的效率亟待提高。

第二方面,溢油防控设施设备滞后,应急设备严重不足。目前船舶污染防控仍然以基础建设为主,但溢油设施布局很不完善,应急设备严重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的船舶溢油应急中心,防污应急覆盖范围小,救援到达时间长。没有抗风能力强的可在开敞水域作业的溢油应急回收船,无现代的溢油监视手段,散装化学危险品泄漏处理设备尚属空白,尚未建立有效的油污防控体系。

第三方面,船舶打捞力量严重不足,缺少现代化的打捞船只和设备。目前苏州辖区还没有专业的打捞船舶。社会打捞力量只能打捞300t以下的沉船,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一旦出现大吨位沉船事故,极易堵航,影响水运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方面,有效监管范围小,预控能力不强。目前苏州辖区水域安全监控手段相对丰富,已包括了VHF等多种方式,AIS也已在部分水域试用,但主要监管范围仅限于主要航道的重点航段和重点船舶,大部分监管水域和监管船舶基本没有现代化的水上安全监管设施,夜间监控基本属于空白区域,总体监管能力和发展速度仍相对落后。

苏州水上安全监管中存在着重专项整治轻长效监管的现象,对区域的水上安全长久管理效果不是很明显,管理还缺乏有效而稳固的科学管理方式,缺乏对水文、气象、船流等通航信息的全面采集。

(5)监管和救助队伍结构不健全。目前苏州市地方海事局开始组建专业救援队伍,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工作专业性强、技术复杂,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随着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监管救助装备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数量的增多,监管和救助工作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队伍中高层次的搜救指挥人才、高素质的技术保障人才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2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措施

为满足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发展要求,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及救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完善空间布局,加强基础建设。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监管救助力量全方位覆盖、快速反应和有效救助的必要条件。需要根据苏州市辖区不同水域、湖泊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对监管、救助、防污力量的不同需求层次,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并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

(2)构建科技监管体系,增强预防、预警、预控能力。在这方面要做的是一要加强源头监管,进一步推广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管辖水域安全动态;二要加强船舶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建立海事监管人员与船主直接对话的语音通讯系统,便于及时提醒、告知、引导船舶避开事故易发水域或现场,切实加强海事监管人员对事故的预防、预警、预控能力,在各种条件下实现对人命的救助、污染的控制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3)完善水上搜救网络,加强装备和人才建设,提高水上搜救水平。要做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不断更新、改造救助设施设备,不断提高水上搜救的针对性、快速性和实效性,实现对人命的救助、污染的控制和水上交通秩序的维护。加强各市水上搜救分中心的建设,完善江苏省水上搜救中心——苏州市水上搜救中心和各市水上搜救分中心的三级搜救网络,加强基地网络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在监管救助一体化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水上搜救网络,加快基地建设,加快船艇建设,加强监管专业人员培训。

(4)加强水上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危险品处置和沉船打捞能力。面对苏州内河航运快速发展、船舶吨位不断增大的趋势和危险品迅速、安全处置的要求,必须在对现有搜救资源进行普查和整合的基础上,协调加强地方搜救物资储备,尤其是专业救助物资和装备的储备,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储备和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

(5)推进信息共享,提升联动防控水平。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是加强水上救助联动功能,实现动态监管的本质需求。按照信息共享、节约资源、有效管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推进联动防控机制,整合社会力量,提升监管救助水平。

结语

经过上文的阐述,我们知道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涉及到的水上安全监管、搜救等工作既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更是惠及全社会的公益性事业。经过多年努力,苏州市水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安全形势初步好转,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自水上搜救中心揭牌成立以来,水上搜救专业水平和能力得到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苏州市水上搜救事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苏州辖区水网交叉复杂、气象条件多变,随着苏州市水道运输需求的增长,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也依然严峻。只有人人提高安全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互帮互助的责任心,才能作到少出事故、不出事故或出现事故后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才能集众人合力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环保、高效的航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连靖.海事执法对水上交通安全的作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3).

[2]黄树坤,彭俊峰.浅谈如何构建水上交通安全预控体系[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06).

[3]李鑫.深圳西部水域LNG船舶进出港通航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4]陈厚忠,杨立波,王世伟,严新平.中国沿海海事高风险水域辨识及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安全监管解决措施存在问题
内河船舶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对策探讨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探析内河航道通航安全问题和安全监管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