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阈下《华伦夫人的职业》之女性形象分析
2016-11-19朱艳
朱艳
【摘要】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犀利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的现实、揭示了社会罪恶之根源。《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不快意的戏剧”的代表作,剧中塑造了对社会既迎合又诅咒的华伦夫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薇薇两位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身处男权制社会下的靠从事不光彩的职业跻身上流社会的华伦夫人和新女性的代表薇薇两位女主人公。透过剧本我们可以看到萧伯纳对女性反叛精神的肯定和对毫无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女性所给予的极大同情。
【关键词】 《华伦夫人的职业》;女性主义;新女性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又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独特而真实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黑暗,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早期创作的一部“不快意的戏剧”,在剧中萧伯纳塑造遭受男权社会压迫而走上卖淫道路的华伦夫人和勇于对抗男权体制走向自我独立的薇薇,给当时的英国上层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华伦夫人的职业和生活,萧伯纳揭开了一道纱幕,让人们看到那些‘高贵的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人物究竟堕落到怎样的地步。”[1]380剧本不仅呈现给读者的是社会的残酷与等级的压迫,更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这种黑暗现实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里受到的性别压迫和经济压迫。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从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压迫论的角度分析了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所遭受的重重压迫。男女间经济的失衡、女性地位低下、女性从经济到精神层面对男性的依附关系,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主要是要揭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受压迫的原因,并分析得出妇女解放的具体途径。萧伯纳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将英国维多利亚王朝时期的妇女社会问题和她们的出路问题通过华伦夫人和薇薇两位女性形象作了深刻的分析和揭露。在男权社会中,“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主要取决于她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然。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必须取悦于男性。”[2]98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出发,女性要实现独立的第一步必是经济独立,萧伯纳在剧中对薇薇的塑造就着眼于此。
在《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萧伯纳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华伦夫人,她既是一个所谓的成功者,也是一个牺牲品,是那种黑暗现实下的一个畸形产物。她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却陷在这种堕落生涯中不能自拔。薇薇是萧伯纳特意塑造的“非传统”的新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果断自信,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思想。
一、华伦夫人——对社会既诅咒又迎合的女性
华伦夫人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迫害的妇女,她勇于挑战男权社会的传统, 既是一个所谓的成功者,也是一个牺牲品。她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却陷在这种堕落生涯中不能自拔。她诅咒那个社会,又迎合那个社会,她憎恨命运的不公又顺应了社会的游戏规则,最后将整个灵魂都出卖给了她曾诅咒的社会。然而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她又回归传统,为了捍卫她作为母亲的尊严和权威,她一直在薇薇面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对女儿的婚姻也完全按照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婚姻标准来要求。
华伦夫人被男权社会所压迫控制,自己无法选择,表面上似乎很虚伪、势利和贪婪,但事实上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性是社会的绝对权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取得的一切包括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全部来自于对男性的依附。“用男性标准评价女性,认为男女的差别是自然的,因此男性的统治也是自然的。相反,女性开始被边缘化,将女性变为规范之外的人和例外。”[3]6、8在剧中,华伦夫人认清了现实,抛开了牧师所宣扬的那一套假仁假义,摆脱了那些道德的约束,运用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懂得不认同现实,不按现实的法则行事就会面临饥饿和贫穷,更没有自尊可言。华伦夫人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下,不仅保持了女人的尊严,还懂得利用自身从男人身上获利。华伦夫人自认为是一个认清现实的人,她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来教育女儿适应社会,在她们母女的第一次意志交锋中,薇薇也不得不承认:“亲爱的母亲,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啊。整个英国还没有谁比你强呢。” [4]143其实在本质上华伦夫人并不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也希望可以从事体面的工作,可以像上流社会的女子一样生活。她之所以走到这一步,完全是认同了这个现实法则的结果。如她所言:“我们有的只是我们的脸蛋和讨男人喜欢的本领。你以为我们都是傻瓜吗?本来可以靠我们的漂亮脸蛋自己做买卖,挣的钱全归自己,却让别人雇我们当店员或是女招待,利用我们的漂亮脸蛋赚大钱,给我们一点吃不饱饿不死的工资,有这样的道理吗?”[4]141剧本通过对华伦夫人形象的塑造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娼妓制度,揭露了社会罪恶的根源。华伦夫人四姊妹的遭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妇女在当时社会备受压迫,不仅在劳动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经济上也是完全依附于男性。剧本通过克罗夫爵士和薇薇的对话表现出一个冷酷的社会现实:贫穷的女性走上卖淫道路,是因为她们付出和男人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为了吃饱饭这样要比她们在工厂辛苦工作挣得钱多,也容易得多。萧伯纳也曾指出:“卖淫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女人的堕落和男人的放荡,而只是由于给妇女的工作报酬太低,轻视妇女和虐待妇女到了无耻的程度……首恶者不是个人而是社会。”[5]58
在传统的道德领域华伦夫人敢于说不,面对女儿的婚姻,她却回到传统的标准上来。对华伦夫人而言,薇薇的婚姻只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上流社会的婚姻标准。所以华伦夫人建议薇薇放弃年轻英俊的弗兰克,因为他没有产业。相反,年纪可以做薇薇父亲的克罗夫茨承诺只要薇薇愿意嫁给他便在死后将所有财产留给她。面对这种物质诱惑,华伦夫人想让薇薇嫁给一个成功的男人,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以满足她获取大量财富的要求。从幼年开始为薇薇提供足够的物质需求,让其接受高等教育,并设计好薇薇未来的“完美”婚姻。然而这一切都在薇薇知道真相后化为泡影,熟谙生存法则的华伦夫人在当时的环境中想要两全其美是不现实的,她一边在用尽全力打破传统的道德底线让自己和女儿跻身上流社会,一边又无法摆脱传统的婚姻标准及女人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是依附于男性这样的思想,所以最终薇薇选择与她分道扬镳,这也是华伦夫人的悲剧所在。
二、薇薇——理想与金钱冲突中的新女性
薇薇是萧伯纳着力塑造的一个新女性形象,她聪明能干,漂亮自信,趣味高雅,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勤恳正直的新一代女青年的清新形象。萧伯纳通过薇薇与社会各阶层的对抗中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自我意识是女性觉醒的标志,它表现为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肯定,并意识到作为人的独立存在”。[6]43
薇薇作为萧伯纳笔下的新女性,“敏捷果断,性格坚定,自信而沉着,衣着朴素,但并不邋遢。她的腰带上有一条短链,上面挂着自来水笔、裁纸刀等”。薇薇还抽雪茄烟、喝威士忌酒,传统女性所喜爱干的针线活、弹琴、跳舞等她都不喜欢,她所喜爱的都是被认为是男性才做的事。
在剧本第一幕薇薇与普瑞德初次见面握手时,不是轻柔的,而是坚定而热烈地握他的手,在与普瑞德的交谈中直言“我喜欢工作,而且从中获得报酬。我工作累了就喜欢坐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吸一根雪茄,喝点威士忌,看一本好的侦探小说”[4]108。这样的想法使得普瑞德“不寒而栗”,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只能从事一些农业生产、家务劳动,家庭教师等无关紧要的工作。薇薇这样大胆的想法无疑是吓坏了传统而又浪漫的普瑞德,同时也体现出她的女性主体意识。
薇薇作为一个新一代要求上进的女性,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与母亲的对抗中。在华伦夫人向她解释当初的职业选择时,她理解了母亲当初做出这样一个选择的艰难处境。但当她从克洛夫茨口中获知她的母亲到现在依然在从事这样一个肮脏的行当时,就再也无法忍受了。在剧本第四幕中华伦夫人还试图想要用自己的金钱说服薇薇时,薇薇并不为之所动并强烈的想要与华伦夫人划清界限开始自己的生活“我和你一样,我也非工作不可,必须挣钱,挣的要比花的多。不过我干的不是你那一行,我的生活方式也和你不一样。我们必须分手……”[4]179薇薇的独立意识还表现在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在华伦夫人所认可的传统婚姻中,女性结婚的目的是金钱和社会地位。薇薇在处理自己的婚姻问题上,拥有着独立的思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她把平等和信任放在婚姻的首位,而无视于传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这样的新女性是萧伯纳眼中摆脱对男性经济依附而走向经济独立女性形象。所以薇薇拒绝了克罗夫爵士的求婚,在得知弗兰克可能与自己是同父异母的姐弟时,她并没有像其他悲剧性人物一样哀怨或不知所措,而是转身向门外走去,当弗兰克问她要去哪里时,薇薇回答道:“在霍洛丽亚·弗雷泽的事务所,法院巷六十七号。我要在那里度过我的余生。”[4]161薇薇抛弃了全部情感的东西,把自己变成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薇薇虽然在与母亲的对抗中获得了胜利,保持了自己灵魂的洁净和独立,但她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她摈弃了亲情,放弃了浪漫与爱情。就如她向弗兰克和普瑞德表示的一样,她将永远不结婚,永远不浪漫,她只要他们把她当作一个职业女性。现实的残酷使她无暇顾及其他。
萧伯纳是一位眼光犀利的剧作家,他善于发现问题;同时他也是一位深沉的思考者,善于发掘问题背后的根源。在他看来,戏剧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好武器。戏剧的作用不仅是给人们提供娱乐,而且也承担着严肃的社会责任,要监督社会、鞭挞社会。他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残害,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卖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指出在男权社会女性要改变自身地位和生存现状,就要努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意识,争取从经济上的依附状态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参考文献:
[1]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法)西蒙娜·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英)萧伯纳.萧伯纳剧作选[M].贺哈定,吴晓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黄嘉德.萧伯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6]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