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探析
2016-11-19欧阳驹里
欧阳驹里
〔摘要〕湖南花鼓戏门类丰富,特色明显,是湖南戏剧文化的集中代表,也是湖南地方音乐的独特体现。本文针对现阶段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和需要,探讨了剧目资料库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资源库建设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称。由于湖南境内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音系、声腔特色各有差异,加上其它地方剧种的影响,因此,在全省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花鼓戏艺术种类,再经过历史的演变、沉积,最后形成了以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为代表的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共有四百多个,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乡村姑娘和官吏商贾,但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内容多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理想。由于湖南花鼓戏剧本语言生动,在表演风格上湖南乡土气息浓厚,贴近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模式。
目前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资料建设令人担忧的现状是:一方面湖南花鼓戏老一辈的艺术家已经相继过世,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二是传承方式的单一,现在仍是采用从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口传心授的模式,它的弊端就是人一走,全带走。为了学习、传承这种湖湘文化,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一种对传统艺术负责的、具有使命感的态度来加以挖掘整理,为此我们就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资料库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理优秀剧目
虽然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四百多个,但有许多剧目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已不适合当代社会环境的审美需求,有的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健康的情色情境等等,通过五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常演的剧目也就几十出,这些剧目既代表着花鼓戏剧种的特色,也代表着湖南本土文化的特点,它是湖南人民喜爱的文化价值取向。其代表剧有《刘海砍樵》、《讨学钱》、《书房调叔》、《扯萝卜菜》、《打铁》、《送表妹》、《蔡坤山犁田》、《兰桥会》、《小姑贤》、《放风筝》、《装疯吵嫁》、《丑人计》、《摸泥鳅》、《磨豆腐》、《菜园会》、《打鸟》、《清风亭》、《南庄收租》、《芦林会》、《林英观花》、《雪梅教子》、《山伯访友》等。这些戏从剧本到音乐都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特别是在舞台表演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二、寻找花鼓戏传承人
戏曲艺术是表演艺术,主体是演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进行学习和传承。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手段曾为我们的戏曲艺术在剧目流派的传承方面起到了“纯正”保障,但也带来一定的局限,时至今日,我们往往是找到好的剧本却不能使它“立”在舞台上,随着艺人们的离世,好的剧本也就成了一堆文字,精彩的表演随着演员的消失而消失。据了解,目前我省解放前的花鼓戏老艺人已都过世,五十年代的新文艺工作者也所剩无几,六十岁以上的现在还能演还能唱的艺术家也不多,没有人就没有戏,所以说,寻找花鼓戏剧目传承人并把它学会教会是我们抢救湖南花鼓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务之急。
三、收集整理相关音像、图片资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抢救挖掘花鼓戏传统艺术,湖南省艺术研究所进行了一次老艺人剧目录像工作,这可能是我省最大规模的一次对传统戏曲的拯救行动,也可能是这些老艺人们最后的影像资料。湖南花鼓戏艺术家根据年代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解放前的老艺人,他们是传统花鼓戏传承的“活化石”,代表着最原生态的花鼓戏,代表人物有何冬保、肖重珪、杨福生、杨保生、王命生、孙之亭、谢莲英、胡华生等;二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在他们的身上,既保留了传统花鼓戏的表演风格,又在学习话剧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花鼓戏,同时也创造了一批优秀的代表剧目,如《三里湾》、《柯山红日》等,代表人物有梁器之、蒋啸虎、钟宜淳、龚业珩、梁熙和、张建军等;三是现代一大批优秀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他们在传统花鼓戏和现代戏的表演上颇具造诣,代表剧目有《打铜锣》、《补锅》、《野鸭洲》等,代表人物有李小嘉、凌国康、李谷一、刘赵黔、李启安、叶俊武等。收集他们的影像资料对我们学习、研究湖南花鼓戏剧目和表演特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几代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影像资料的保存,可以使我们形象、直观地看到和了解花鼓戏发展历程,也便于我们学习和传承花鼓戏。另外,对一些老艺人的优秀剧目,虽然他们本人已过世,但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他(们)的传人或学生,重新进行录音录像。
四、加强对湖南花鼓戏资料的研究和管理
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湖南花鼓戏发展至今,历经了数代人的改革与创新,其中有许多的艺术创作经验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作为湖湘传统剧目教学单位,更应该就此有所作为。戏剧系有优秀的老、中、青三代教师团队,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中青年教师有着戏剧系现阶段专业最强、文凭最高的文化基础,系统总结前人的艺术成果和经验,保护好湖南花鼓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理所应该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具体如下:
1、论证、收集、撰写有关学术论文,并做成电子稿永久保存。
2、编写成集,定期进行资料的增补。
3、明确专人管理,提供合理的经费支持。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它投入大,见效慢,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雄厚的财政作支撑,没有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感的领导班子统一指挥,没有一批过得硬的学术团队作奉献,我们的愿望将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
(责任编辑黄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