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

2016-11-19王小林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号子声乐戏曲

王小林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联系民众情感的纽带和精神支柱,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即便是时过境迁,饱受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民族声乐也要坚持民族审美理念,走独具民族气质和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声乐是集歌唱、表演、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民族声乐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文学、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从那些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身上,我们不仅能发现历史的投影,还能触碰到中华文化的脉搏,发现民族声乐的文化特质及艺术特性。

一、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指在继承传统说唱艺术基础之上,借鉴欧美歌唱理论和方法形成的具有一定民族性和艺术性的新民族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虽然才存在几十年,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继承了民歌、传统戏曲的创作原理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声乐教学理论和声乐创作理论。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根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唐大曲、元曲、清戏等是传统音乐的代表。在成长之路上,传统音乐从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且,许多传统声乐作品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学底蕴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创作方面,民族传统声乐作品也借鉴了文学创作原则,强调情景交融、内外统一,要求字、声、情、味、趣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民族声乐继承了传统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诸多优点,其艺术感染力也更加强烈。我国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语言构成也更加多样。在内容和主题方面,民族声乐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爱情和友情的歌颂,是民族声乐的核心。民族声乐的文化品质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逐渐融入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中去。从这些民族乐曲中,我们也可以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质管窥一二,如通过乐曲《茉莉花》,我们可以感受鲜明浓郁的民族情怀和独特的东方审美观。从《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我们可以品位中国人含蓄、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演唱技巧上,民族声乐语言非常注重字的运用和字的演唱技巧,在语言上非常看重语言声调在歌唱中的引领地位。许多地方声乐艺术,还非常关注作品的地方风味。为了突出自身的人文精神和地域属性,许多民族声乐作品都会通过声音(音高、音色、力度)变化来变化声腔,进而彰显声乐作品的地域特性。西洋美声唱法的融入,促使民族声乐日臻完美,因为西洋歌唱艺术更加注重文化精神的平衡,文化特质也更加鲜明。正是在借鉴欧美歌唱理论的基础上,民族声乐作品的思维形式和文化理念才更加丰富,其艺术品位也因此更加独特。

二、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

从广义上来讲,民族声乐包括传统戏曲、曲艺和民间演唱艺术。从狭义来讲,民族声乐指借鉴了西洋唱法的民族歌唱艺术形式。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有:

1、民歌。民歌是最质朴的歌唱艺术形式,也是与民众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从体裁来看,我国民歌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这三种民歌形式在节奏、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其中,劳动号子属于劳动歌,它是在体力劳动环境下,伴随着劳动而形成的歌唱艺术。劳动号子多节奏强烈,歌词简短,善用描述性词句,具有气氛调剂和精神鼓舞作用。劳动性质不同,劳动号子的节奏和特点也有所不同,这才有了纤夫号子、舂米号子、船夫号子、开山号子等不同种类的号子。山歌是最基本的民歌体裁,山歌有放牧歌、田秧歌、普通山歌之分。山歌是民众为了自娱自乐而创作的民歌形式,许多歌词内容都与自然景物(太阳、月亮、山河、花木)有关。小调又称小曲,是民众在休息娱乐之时而创作的民歌,民间艺人、半职业者是小调的主要表演者。小调抒情性、娱乐性强,各地小调中,当属闽南小调、江浙小调最为有名。

2、曲艺与戏曲。所谓曲艺说唱,即民间所说的“说书”。曲艺说唱是一项集音乐、说唱和戏曲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在唱、念、白方面与西方歌剧有所相似。我国曲艺说唱艺术最早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小调的唱腔音乐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音乐以朗诵为基础,高级音乐以音乐类、板腔体戏曲原型曲调为基础。曲艺表演者在进行表演时通常还会通过节奏、节拍、速度变化来变换曲调,进行个性化表演。戏曲,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就是以歌舞的形式表演故事。这句话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戏曲艺术种类和形式日渐增多的今天,它已经无法概括戏剧的类别和内涵了。虚拟性、写意性、程式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特征,如今,民族戏曲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更加多样化,戏曲的发展与创新势头更猛。

3、民族歌剧。民族声乐范畴内的民族歌剧,与戏曲一样,都是传统戏曲之树上结出的具有同样美学理念和美学追求的果实,不同的是,民族歌剧是在西方歌剧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它在发展中吸收了戏剧、舞蹈、美术、芭蕾等艺术精华,民族歌剧天生不存在缺乏时代感、内涵与节奏过时等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音乐表现也成为民族歌剧创作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艺术家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如贺敬之、丁毅在创作《白毛女》时,为了强化歌剧的表现力,就大量使用了陕西与河北地方音乐表现形式,这才有了《白毛女》的大获成功。此后,这一优良传统也被保持下来。结合社会热点、从民歌素材中汲取营养,也成为民族歌剧艺术创作的根本法则。

三、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路径

1、兼容并包,大胆创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民族审美、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情感、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党和政府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高雅艺术”的文化发展要求,这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要加快发展与创新步伐,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民族声乐工作者则要提高认识,一方面恪守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色彩气质和文化理念,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艺术精髓,走民族声乐民族化、本土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借鉴欧美声乐演唱技巧和方法,结合民族声乐的个性、风度和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声乐艺术作品。以京剧这一民族国粹为例,京剧在唱、念、做、打上有严格的表演程式和文化理念要求,但是,如今,京剧艺术家们同样走上了在继承中创新的发展道路,交响乐式伴奏、电影化布置等都被应用到京剧创作和表演中去,这也赋予了京剧较强的时代感。

2、弘扬民族声乐的精神主题。随着时代进步,探索民族声乐艺术新路径,开创民族声乐新篇章,成为当代艺术工作者努力的新方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可以脱离民族土壤而存在,相反,中国民族声乐是联系民众情感的纽带和精神支柱,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即便是时过境迁。饱受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民族声乐也要坚持民族审美理念,走独具民族气质和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会出现缺乏个性、风格混乱等问题。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民族声乐艺术工作者也对民族声乐的坚守、发展、创新与回归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弘扬民族声乐的精神文化主题,成为民族声乐创作的宗旨。许多艺术家在声乐创作中也将眼光放在社会变迁、时代巨变上,并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现实、社会和生活赋予自己的激情,从而极大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

3、各方共同参与文化接力。纵观各国文化发展史可知,民族文化与传统艺术流传深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极进行自我寻根,立足社会去发展。同样,在提倡“推陈出新”的文化理念下,中国民族声乐既要加大改革实践力度,也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争取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新苗”,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使民族文化的血脉永不中断。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媒体要共同参与到文化接力中去,积极发挥自身在文化传播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和传播民族声乐文化,提高声乐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与此同时,社会教育机构尤其是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要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创新传统声乐艺术教学方式,欢迎京剧、民歌、地方曲艺艺术、民间歌唱艺人走进高校课堂,向学生传授评弹、单弦、梆子等地方曲艺知识。总之,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到文化接力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传播和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民族声乐文化的兴旺发达。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莉.论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弘扬[J].武警学院学报,2008,11:59-61.

[3]王小丽.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的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3,01:117.

[4]方丽萍.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趋势[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21-123.

猜你喜欢

号子声乐戏曲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唱起号子走汉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川江号子(重庆)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