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念”在戏曲开端中的设置

2016-11-19周红梅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开端戏剧性悬念

周红梅

〔摘要〕在戏曲编剧创作中,悬念技巧在戏曲开端部分的设置讨论。

〔关键词〕戏曲编剧悬念设置

戏曲中常使用一种和小说、话剧、电影等文艺形式相同的技巧,它让观者产生欲罢不能的欲望,诱导观者心入其境,始终保持欣赏兴趣,它叫“悬念”。即观众产生“兴趣之不断的向前紧张和欲知何事如何的迫切要求”(贝克《戏剧技巧》)。因此在戏曲开端中设置悬念,显得非常重要。

一出戏,首先戏“念”要“悬”得起来,如果把故事起得很平,不是一下子抓住观众,并平铺直叙地在舞台上演下去,观众肯定会毫无兴趣,甚至有可能随时提前退场。因此,笔者认为在结构剧本时,必须考虑在开端时起得漂亮,就像凤凰头那样小而靓丽,先造成一种“悬”的意境,产生“抓住观众的最大魔力”(亨脱《现代戏》———结构研究》)!这样就能使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兴味盎然,翘首在望,尽入创作者彀中,一直随着创作者的设计指引,畅快地游逛下去,直至高潮、结局。所以,“悬念的造成,是有关戏剧性的一个重要课题”(谭霈生《论戏剧性》)。当然,在戏曲中悬念的内容和产生的结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开端中的悬念设置,其内容和结构方法也照样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川剧《巴山秀才》开端中的悬念设置,是从人物的动作和第一个场面开始的。初看起来,它是一个情节戏,仔细分析悬念却又结构得非常巧妙!大幕一拉开,舞台上出现了一幅悲惨的画面:巴山县衙门口,跪着密密麻麻的平民百姓。好一个绝妙的开端!顷刻间观众被舞台上发生的事情镌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人怎么呐!跪着干什么?为什么要跪?戏一开始创作者们就把观众的心给吊起来,戏“念”给“悬”起来了。观众心里打上了一个“结”,于是,将戏看下去的浓郁兴趣也就随之产生。紧接着,众衙役手执水火棍冲出,在与跪着者的几句对白后,观众明白了那密密麻麻跪在地上的是巴山县的饥民,他们在此是跪求县令开仓放粮、赈饥救命。接下,县令孙雨田被迫出场和急促退场,袁铁匠对此的细观察变和狐疑顿生等连串悬念的设置,就为引导观众的审美根据人物的行动而推进,为后面秀才击鼓告状做了成功的铺垫。这种在戏剧开端就设置悬念,“正是为后面的有关场面指路,在观众的心理上为进入后边的场面作好准备,提醒观众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地方,增强了戏剧效果”(谭霈生《论戏剧性》)。在这里,剧作者为推动剧情发展,所使用的手段———悬念,有如章回体小说中所用的“须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路,剧情发展的结果将会如何?作者暂时向观众保密。作为观众,此时已产生了非看下去不可的念头,迫切地想知道下面将发生什么。大幕拉开之前,他们的情感的河流是平静的。可是,当舞台上所发生的故事刺激了他们的情感之后,在他们那平静的河流里,就像丢下了一块石头,立刻翻起璀灿的浪花!他们于是决定,对以后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通过悬念的设置,可使戏剧冲突的焦点迅速集中,在极短的时间内,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戏剧的规定情境中。《徐九经升官记》一剧的悬念就是被创作者十分精巧地设置在全剧矛盾即将暴发之时,使悬念和戏剧冲突同步,在悬念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又尽情地展示了情节的曲折变化,描绘了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刻划了人物性格的鲜明变化。《徐九经升官记》剧第一场中的规定情景是尤家喜堂。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丫环引出新娘;傧相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傧相“拜”字还未结束,突然新娘李倩娘惨呼“天哪!”紧接着又掀掉盖头,甩下红斗篷,露出一身白孝,手捧灵牌!一瞬间的细节转换,一刹那的气氛骤变,让观众毛骨悚然的一声惨叫,喜堂变成了丧堂,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扭转到突变的剧中来,他们的审美兴趣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陡转,脑子里的疑问一连串地涌现出来:这女子为何穿着孝服来拜堂?她为谁而穿?他们于是要集中精神去探究往下演的戏该是如何了。当从身穿孝服,手捧灵牌的李倩娘的唱词中得知:“手捧着钰郎的灵牌,珠泪滚滚———”,原来新娘是为“钰郎”捧灵牌,穿孝服。可是,“钰郎”刚死她为何就来拜堂呢?这悬在观众心中的思“念”尚未结,剧作者再设置的一个新悬念复又呈现观众眼前:只听得老家院匆匆前来禀报:“大事不好!”刘钰带领人马冲进府来啦!观众复又一悚:钰郎不是已经战死沙场了吗?可是剧作者没有停下来解疑释念,他决不让观众的观戏情绪跌落下来,于是他让悬念一个连着一个像长江大浪般一波逐着一波向前涌动,将全剧的戏剧性冲突推向剧情的高潮。引领着观众的审美注意力走向第一场戏的结尾。在第一场戏结尾时,留下一个新的悬念———尤母吩咐尤金:“快去找你的王妃姐姐,求王爷出面,把倩娘追回来!”观众的心里产生了急切的期待:倩娘是否能追得回来?“王妃姐姐”和“王爷”又是否会出面?这样的悬念可真抓人,欲知后事如何,还得耐心观看第二场、第三场……直到水落石出。这样在一场戏中,一再地设置悬念,让观众在一惊一悚一急中度过,收到了恰到好处的效果。

京剧《群英会》开端中的悬念设置,与上举例二剧又有不同。剧作者不是以人物的动作和第一个场面制造悬念,而是通过人物开场时呈现的独特性格和各自的内心活动来设置悬念的。周瑜在都督军帐里,令鲁肃去请诸葛亮来商议军情。鲁肃则以周瑜平时对诸葛的猜忌表示对此行动不能理解。原来周瑜心中早已蕴藏着一个消灭诸葛亮的阴谋!表面上他要诸葛亮带领关羽、张飞、赵子龙前往曹营劫粮,欲借曹操之手将诸葛亮连同关张赵一并杀掉,以除后患。可是,面对鲁肃时,他又偏偏在言语上不露分毫,让鲁肃颇费疑猜,生出戏来。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周瑜诡计,却又佯装不知情,还满口答应前往!让已知周瑜诡计的观众为诸葛亮的安全捏着一把冷汗!诸葛亮啊,你怎么就看不穿阴谋啊?怎么这样听话,要去冒杀头之险?观众暗暗在心中祝福:诸葛劫粮成功!不会被曹操所杀!在一再设置的悬念面前,观众聚精会神地去看戏,去猜结果,去期待幸运。这种依人物独具的性格和行事方略来设置悬念,是剧作者从心理征服观众成功的例证!

在传统戏曲中,明清时期的传奇,大多受演出时间的限制,情节冗长,过场戏或隔场戏穿插过多,尤其不重视悬念的设置与戏剧冲突的推进相依相存、滚动发展的结构方法。例如《玉簪记》,悬念的出现就十分迟缓。全剧三十三出,真正的喜剧冲突和悬念,到十二出《下第》才开始出现。前面的十一出戏,与陈妙常、潘必正的爱情主线几乎没有关系,全可视作过场戏。试想一下,一个戏差不多演出近半,才开始引入主要冲突,才看到戏剧性悬念,这还能产生“抓住观众的最大魔力”(亨脱《现代戏———结构研究》)吗?一出戏里,什么时候出现悬念好呢?“应该说越早越好”(马琦《编剧概论》)。就像我们在前面讨论分析的三例那样,尽量做到在戏的开端就设置好戏剧性悬念。若能做到悬念的设置与戏剧性冲突同步开展、依存发展,则是锦上添花,美美与共了。当今现代戏的创作,尤应如此。

(责任编辑邹世毅)

猜你喜欢

开端戏剧性悬念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舞出一年好开端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