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戏漫谈

2016-11-19陈飞虹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湘剧少华花鼓戏

陈飞虹

〔摘要〕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毕业展演的湘剧、花鼓戏专场演出的赏析,讨论。对戏曲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毕业展演湘剧花鼓戏教育

2015年12月26日晚上,我有幸受邀观看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2016届毕业生艺术实践成果展演之戏剧系戏曲“湘花烂漫”专场演出,有关该院的毕业汇报演出,以前我也曾看过几次,但都沒有这次观看的感受深刻。“湘花烂熳”故名思义,“湘”是指湘剧、“花”就是指花鼓戏了,演出以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湘花”确实“烂漫”了。上半场演出的“古筝重奏《百花引》”“花鼓联唱”与“花鼓戏《盘夫》”当然是很精彩啦,于花鼓戏我是外行,就请花鼓戏名家去评说吧。我是从亊湘剧艺术的,还是来谈谈下半场演出的“湘戏楚韵”吧。

“湘戏楚韵”部分共演出了湘剧《剌目》、湘剧《断桥》、湘剧《盗草》三个片段。其中湘剧《剌目》是湘剧《百花公主》中的最后一扬,而那晚演出又仅是《剌目》一场中的《梅亭月下错托身》一小段,因为这出戏是我在1982年所作的曲子,所以也听得格外仔细。看戏前我也曾听授课老师颜燕雨老师说过这几位学生马嘉玉、曾雅倩和卢美娟的情况,说这几个学生基础都不错,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看过以后,正如颜老师所说的,确实基础很不错,我从亊湘剧艺术50多年了,为湘剧谱写的新剧目也有近百出了,像《梅亭月下错托身》这样的唱段是比较难唱的了。曲子前后的散板部分曲调起伏较大,散板中的音长音短又最难掌握,唱段中间旳放流部分很大程度又突破了传统的唱法,因有突破所以演唱时必须融入湘剧风味,这样才能显示出湘剧高腔的特色。我看三位学生都演唱得不错,不但把这个唱段唱出了湘剧高腔的韵味,而且将百花公主那种悔恨交加的心情也表达出来了;湘剧《断桥》中的《小青儿你慢举龙泉宝剑》片段无疑又是这出戏中的戏核。其中的“许郎夫”一段湘剧正南路唱腔是已故湘剧艺术大师彭俐侬老师与其父湘剧京胡演奏家彭菊生老师共同创作的湘剧弹腔中旦行唱腔的新板式和新唱段,该唱段不但很长而且曲折多花,并且还要结合戏中的身段、画面与顾及与许仙、小青两人的情感交流,应该是一个很难演唱的片段,可是表演者史旻玉及李赛珠、蔡波却把这段戏演得有声有色,唱得好,画面也摆得很漂亮;湘剧《盗草》是一出武戏,那晚表演的“打出手”一段是该戏的高潮。表演白淑贞的演员赵雅杰与四个丢枪的仙童扮演者配合黙契,基本上没有错一枪,节奏也很稳,赢得了满堂喝彩。

整个“湘戏楚韵”的演出不但很成功,而且很有昔日湖南省湘剧院的演出盛况,我一边看演出,一边不由得思念起了已故著名湘剧导演董少华先生。“湘戏楚韵”所演出的三个片断除《剌目》一段外,其余的《断桥》与《盗草》两戏,均是当年省湘剧院董少华先生所导演的戏。虽然这两出戏都是学习或者移植的剧目(湘剧传统戏中也有《断桥》这个剧目,现在演出的《断桥》则是根据田汉先生的剧本,吸收京剧的长处后重新排演的),但董少华因是湘剧武丑出身,有着浓厚的湘剧情结和深厚的湘剧功底,可以说完全把这两出戏湘剧化了。有人说,决定一个剧种的特色主要是看它的唱腔音乐与道白,这固然没错,但忽视其表导演艺术也是不对的。田汉先生曾说,湘剧艺术的特点是具有湖南人霸得蛮的辣椒味,而要体现这种辣椒味光靠唱腔音乐是不够的,其中的表演、动作也占有了很大的程份。省湘剧院乃至省文艺界过去曾流传着一种“《拦马》、《断桥》、《柜中缘》,湘剧一世吃不完(原)”的说法,亊实上这三出小戏过去一直是湖南省湘剧院在长沙或者外出演出时的打炮戏,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且现在还在继续发酵,它为湘剧赢得的影响和荣誉是无法估量的。这三出戏都是董少华导演花了若干年时间扏导的,都是经过逐步加工、精益求精才形成的,也是通过导演与演员、音乐工作者的精心合作、互相磋研而产生的。当然,董少华先生一生所导演的戏还远不止这些,但作为一名导演,对一个剧种有如此大的贡献就很可以名垂青史了!

湖南省湘剧院在建院后的几十年里,其所以好戏层出不穷,人才辈出,曾一度被国务院评为全囯十大剧院之一,除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全体演职员的努力外,是与剧院拥有自已的本土导演诸如黄其道、董少华、黎赳赳、黄天博等分不开的。这些导演的特点是除了他们都掌握了纯熟的导演理论与导演技艺之外,熟悉剧种、热爱剧种,从而对剧种有一种敬畏心理也是他们必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了现在有些导演排戏,根本不了解这个剧种的特点,也不尊重这个剧种的特点,把剧种搞得非驴非马;更有甚者,一些导演为了赚钱,甚至把一些编剧、舞美设计、音乐设计,还有灯光、服装、化妆、道具和舞台制作等拉合在一起,美其名曰为编创团队,实则是一些以谋利为主的松散编创班子,我认为这种形式出现在戏曲界是不可取的,因为从经济上看,一般戏曲院团是请不起这种庞大和要价很高的编创班子的;从艺术上来看,这种班子往往成为了扼杀剧种特色的推手。湘剧高腔《马陵道》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该戏除剧作者陈健秋先生外(健秋先生虽是话剧编剧,对戏曲特别是湘剧也很熟悉),其他诸如导演、作曲、舞美设计都是本院成员,该戏总共只花了十多万元。去北京演出时,其说明书也只是一張小小的白纸上印着编创与演职员名单,但这出戏除了获得了文化部的文华大奖外,还受到了领导、专家与观众的一致赞扬。直到2003年在陕西西安举行的“21世纪中国戏曲论坛”上,不少来自中央与各省的专家还在把湘剧《马陵道》作为话题在会上谈论,可见该戏在全国影响之深广!如今有些院团创排新戏,投入一百多万甚致几百万,请人写一首曲子就花上十多万(相当于《马陵道》整句戏的钱),还要将剧种弄得丢了特色,不是要令人深思吗?

现在的湘剧艺术着实说已经出现危机了,我记得建国初湘剧仍地跨湘赣两省,演出院团仍有几十个,现在还剩几个呢?从艺人员也只剩下百分之几了,特别是演出剧目,随着大批老艺人的离世,号称曾有上千个演出剧目的湘剧现在是少之又少了!为什么我看了“湘戏楚韵”以后产生如此多的联想呢?因为我认为像《断桥》和《盗草》这样的湘剧精典剧目终于有人接班了,特别是《盗草》这样的武戏。董少华导演为了发展湘剧的武戏,曾付出过不少心血,除《拦马》和《盗草》外,还创排或加工过《水漫金山》、《八仙过海》、《雁荡山》、《虹桥赠珠》与《碧波潭》等武戏,也造就了邓柏峰、姜剑梅、姜豹洪、王伯安、项汉和蔡道安等一批湘剧武戏演员。

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剧种或戏曲院团,必须要有包括编剧、导演、作曲与舞美设计等的创作班子,通过这种既熟悉本剧种又彼此黙契的创作班子与演员、音乐工作者的团结合作,才能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都好,且能久演不衰,而不只是为了一时的评奖或者是评了奖以后就收箱再不上演的所谓艺术精品。现在有些院团的领导,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一不培养接纳编剧,二不培养接纳导演,更不说舞美设计了,每到为了应付会演或者艺术节要排演新戏时,就花高价到全国各地去聘请,这样就出现了往往被一些所谓创作团队所主宰的局靣。我观这些现在活跃在台面上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是“文革”前培养的一些艺术骨干,问题是他们也会渐渐地老去,渐渐地告别舞台,如果仍然采取不培养不接纳的方法,再过一些年,这些人也不在了,又将到哪里去“聘请”呢!?

我可能有点杞人忧天了,这些本应是文化主管部门管的亊要你来多嘴多舌干什么?坦率地说,我当然愿意多栽花少栽刺,少说一些让人不高兴的话。不过因为在文艺界从亊了一辈子的湘剧工作,对文艺、对湘剧还有那么一点感情,不想看到党的湘剧亊业,人民曾经很喜闻乐见的湘剧艺术在我闭上眼睛离开人世之前就大部失传和衰败下去。如果说“湘戏楚韵”的演出能让我们看到一线希望的话,真的是要感谢湖南职业艺术学院的颁导和戏剧系湘剧专业的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啦!

(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湘剧少华花鼓戏
余少华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婚前与婚后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