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诚思报国 孝举谢亲恩

2016-11-19李娜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突转伏笔小戏

李娜

衡阳湘剧现代小戏《妈妈,儿子回来了!》试图对军人忠孝两难问题进行探讨,很有现实意义。作为军旅题材小戏,该剧没有气势磅礴,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没有正面描写军人抗洪抢险,保家卫国的光辉形象;而是讲述了军人替友行孝,回家看母亲的故事。一者,从侧面讴歌了和平年代军人尊重自己的职业,捍卫自己的使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和伟大。再者,通过军人替友行孝,义薄云天的行为,引发观众对当下军人忠与孝的两全命题进行思索。

小戏贵在短小精悍。该短篇剧诗采用横截型,亦称锁闭式的戏剧结构;戏剧截取“送别”这个横断面,把整个故事浓缩在“送别”的时间里,把地点凝聚在村口公路旁一个场景中,而母亲双目失明,丈夫早逝,大儿子为国捐躯,小儿子的孝顺等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

剧本采用步步设置“悬念”的手法,推动戏剧往前发展,组织冲突,塑造人物。在具体叙事中,悬念的形成,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延缓提供答案,常常用到“伏笔”和“突转”。伏笔和突转在悬念中的运用,往往造成特定的艺术效果。首先,剧一开场便埋下伏笔,到底何事让人如此难以开口,何事让人如此纠结。造成观众的急切的期待心理,吸引观众往下观看。接着,戏剧在母亲欲问却止,军人欲说还罢,两人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中继续展开。随着伟大的母爱在不经意间点点流淌,无私的奉献在双方碰撞中丝丝展现,故事层层推进。终于,实情被道出,窗户纸被捅破,高潮来临。尤为可贵的是———剧情突转,母亲并没有被悲伤淹没,而是抚摸着儿子的遗物娓娓唱来,如泣如诉……让观众听着心疼,更生敬佩,欲罢不能!“突转”,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故事的发展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中国古典文学向来很讲究用“曲笔”,所谓“文贵曲而不贵直”。剧作者杨小明老师对于戏剧语言的巧妙把握,使得台词极富动作性和表现力;纯熟的技法,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故事讲得委婉动人,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戏剧导演作为把剧本搬演到舞台的总负责人,是当然的戏剧文本的诠释者,也是戏剧排练演出的指挥者和艺术风格的创造者。该剧导演曹世元老师怀抱着满腔热情,为剧本搬上舞台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该剧母亲的饰演者为国家二级演员龙丽萍老师。饰演军人的年轻演员谭颉,系衡阳湘剧的后起之秀。对剧中母亲明知儿子有意外却忍而不问;听见汽车喇叭声时对儿子归来的期盼之情;得知儿子牺牲,虽悲从中来却忍而不发等情绪把握到位,具有很强的舞台感染力。尤其高潮部分母亲对儿子的声声呼唤“儿啊儿……”,演唱丝丝入扣,催人泪下。随着军人一声撕心裂肺呼唤,“娘……”,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感情宣泄得酣畅淋漓……两位演员表演得都非常到位。

《妈妈,儿子回来了!》也有有她的不足。比如在人物情绪的把握上,注意情绪的层层推进———不可能处处都是高潮,处处皆起伏便没了高潮。再比如舞美方面,在人物造型设计上,龙丽萍老师本人比较圆润,在设计母亲的妆容时应突出人物的沧桑感。不过这都是小问题,瑕不掩瑜。

(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突转伏笔小戏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于无声处的“突转”与“发现”
退路
试论情感的突转与延伸
《项链》教学内容再探
李兰迪:99年的“小戏骨”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