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2016-11-19谭孝红

艺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老街坊新奇小品

谭孝红

〔摘要〕小歌剧《老街坊》的评价、赏析以及对冯之编剧特色的研究。

〔关键词〕歌剧小戏编剧评价

剧作“奇”难,符合生活逻辑、能让观众接受、能达到艺术效果的“奇”更是难上难。最近观摩了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冯之老师的小歌剧《老街坊》,以及由此联系他近些年创作的小戏小品,深感他在小戏剧创作方面的突出特色就是———“奇”。他的作品中,情节超越了现实生活,在事件发生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临界点,如同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既产生了剧情的新奇,又做到了符合生活情理,达到了奇特的艺术效应。

在小歌剧《老街坊》里,一位老年痴呆患者的范奶奶,双目失明,突然说要见已去世三年的老伴吴大爷;一群老街坊,为了照顾她的感受,居然还真有人假扮曾是环卫工人的吴大爷来街巷收垃圾,范奶奶信以为真,亲抚着“吴大爷”过了一个醉人的生日,其弥留之际的心灵得到了无上的慰藉和满足。剧情之奇在于,一位老奶奶突然说要见已死去三年的老伴,接着是一群老邻居还真的冒充其老伴“骗”过了她。奇异的情节震撼人心,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一段人间真情的炽烈。剧情于现实生活来说,发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好就好在作者将范奶奶这个人物非正常化,推向极致,把她设置成一个老年痴呆患者,且两眼不能视物,使得这一情节就有了合乎生活常理的因素,使得事情的发生具有了可能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假想,也许范奶奶心里其实都知道她的邻居是在故意蒙骗她,可是她宁愿装傻不戳穿这个“骗局”,宁愿在这个“骗局”上倾泻自己对吴大爷的怀念之情,如果真如此,我们会更深层次地感受到《老街坊》对人物心灵世界挖掘之深。

看了《老街坊》,很快令人想到冯之老师的另一个作品《街头轶事》,该小品曾参加过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所讲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位明知自己丈夫已死去三年的老太太,却突然在大街上贴出一张要寻找丈夫的寻人启事,原来,她是为了纪念丈夫去世三周年,由于思念极致,特意自我欺骗一回,表现出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观,这也恰巧被一对靠贴广告为生的年轻夫妇所见,他们动不动就闹嘴要离婚,从中受到了感化和教育。生活中,有谁会为一个明知已死去的人贴寻人启事呢?几乎不可能。而剧中老太太极度情思当年的老伴,贴广告只是一种心里安慰。艺术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这种举动是人物心灵的外化,即使老人在现实中没有这样的行动,但在她的想象或者梦境中却有可能发生,所以观众的心里也是可理解、可接受的。冯老师设置的为死人贴寻人启事的动作,正是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找到的一个恰当的临界点、平衡点,才有了小品的出“奇”之处,才有了合乎常情之处,才有了震动心灵的感人之处。

同是冯之老师编导的喜剧小品《博弈》,曾登台于2012届省艺术节,讲述一位刚从牢狱中释放的莽汉抢劫银行的故事,当他端着长枪冲入银行时,工作人员不给钱,原因是他抢劫得预约、凭资质、走程序、填表格、办手续等,令人啼笑皆非,讽刺了当下老百姓办事程序繁琐累赘的社会现象。抢劫还要走程序办手续,真是“奇”,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真正是验证了契诃夫所说的“在独幕剧立应当写荒唐事”一语,但在舞台上看起来却是那么的顺畅,不觉得虚假,原因是作者抓住了社会上办事程序繁缛的生活本质,达到了艺术真实,令观众产生了心里认同。试想一下,如果小品只是如实地写现实生活办事程序琐碎麻烦的事件,虽然也可能偶尔出彩发笑,但这种新奇惊人的效果能否达到呢?很难。

在我们的创作中,有些作品要么完全依赖生活过于写实,要么一味追求新奇而显得荒唐。冯之老师的创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之处,那就是抓住生活的本质,从人物内心世界出发,在事件的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孕育出一桩“奇”事,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新奇而又人皆共赏的艺术作品,展现“妙处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魅力。(责任编辑蒋晗玉)

猜你喜欢

老街坊新奇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老街坊
新奇的包
新奇体验
(小品)《加班饭》
石景山有个“老街坊”
石景山老街坊来了
(小品)《一年又一年》
“老街坊”:石景山的新名片
新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