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十不惑”

2016-11-19陈道海

师道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本人生思维

陈道海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孔子的话,“五十不惑”,说的是我。我这不是故意要与经典话语抬杠,年五十而不惑,想要说的不过是,我不再为美丽而虚假的言辞所诱惑,不再为生活中的各种假象所迷惑,而努力去了解真实的自我,寻找本真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本真的教育。

我想先说关于我染发的一件囧事。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白色素开始向我袭来,且日益蛮横地在我的头发上“抢占地盘”,这让我感觉很是不爽。我那时四十还不到,而我的那些不争气的黑色素就未老先衰,退而休之了。我想我距退休的时间还相当遥远,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学生和同事,长此以往,这让我情何以堪?

关注我的人也确实日渐增多,就连学生也议论纷纷,都与我的头发有关。

终于,某一次理发,意志薄弱的我禁不住理发师的又一次“温馨”劝诱,答应让他给我染染那已显花白的头发,当然花费也是不菲的。从此一染而不可停,此后每个月,从理发室染完发走出来,不用说我的自信力就提升了,人的精神就一个字: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的感觉“萌萌哒”,仿佛从此青春永驻了。

抵御不了这种对美的追求或者说是虚伪的诱惑,染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成了我常态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每次染发我都需要腾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打理:排队,洗头,理发,染发,等待(大约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让染发剂与我受之于父母的肤发进行充分的化学反应),之后再洗发,吹风,上油,定型。这样繁琐而折腾的程序每年需要十次以上。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染发开始有了抵触情绪。费时费力花钱不说,更重要的是有诱发或罹患重疾恶病的风险。我想,染发固然也可以给人带来美感,让人一时精神焕发,可这样的涂抹毕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能给你的发质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那些被遮掩起来却躲在暗中养精蓄锐的白色素们早就蠢蠢欲动,随时都有颠覆这所谓乌发的可能。我不能为了一时的臭美、假美,再去做自欺欺人、可能有损自身健康的傻事、蠢事了。

凡人,无论是谁,在有些场合总得随声附和,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些身不由己的事,心里明明在痛骂却还得满脸堆笑表示同意认可,被动鼓掌通过……有谁不曾虚伪过?我的染发,不也是一种虚伪吗?细细想来,不过是屈从于周围人的评价,禁不住理发师“花言巧语”的诱惑而已。如此一番自省,我还发现了一个令自己惊愕的事实:这几十年来所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中,许多原本自认为身不由己的,其实倒也不怎么身不由己,在许多事情上,只是面对众人共同承认的权威意见,不敢坚持真实的自我,随波逐流而已。

满足虚伪的欲望,自然失却了真实的自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已跨入五十岁的门槛。五十不惑,五十岁了,在究竟染发与不染发这件事上,我才有了自己的不惑之思啊!我为自己在染发以及类似事情上的优柔寡断、心智的成熟如此滞后而感到有些惭愧与不安。

人的思想决定一切。随后问题就简单多了,我那本就潜滋暗长的抵触情绪很快就以倍增的速度,一天天强大起来。我开始实施酝酿已久的光头计划。先是和妻子沟通,征得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接着是选择理发工具,让同事帮助进行网购;第三步就是付诸实施,理去那一头所谓“秀发”,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在动真格之前,我特意让妻子用手机给我照了张半身照片,算是一个即将光头、再也不染发的真实的我对往昔的那个满头假秀发、虚伪的我的一种告别仪式吧。

理为光头之后,无发一头轻。我因染发而产生的种种心理负担彻底卸去了,有诗为证。其一:

月月焗油日日烦,只为心虚添颜面。今日购得理发剪,黑白皆去心坦然。

其二:

焗油染发已多年,白发黑发总挂牵。下定决心一扫光,再无烦恼驻心间。

我是轻松了,而周围人对我的关注度却一下子到了极点。褒褒贬贬,评评点点,但这些于我早已无关紧要了。

五十不惑,我想我还是有权对自己头发的染否与去留做出终审裁判的。

这件事,就像在自己心灵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儿石子,心性愚钝的我的这种不惑之思的涟漪,也开始缓缓荡漾开来,并蔓延到我的生活与工作的诸多方面。

于人生,我不再唱和世俗的字正腔圆,也不再纠结于红尘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装。毕竟有收还有散,放宽些子有何妨。”人生乃沧海之一粟,许多的营营役役,皆为小事甚或浮云。

有时,我甚至诗意而浪漫地想,人生就如同摇曳在红尘中的一朵花——每种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季节,每朵花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盛典。迎春、夏荷、秋菊、冬梅,它们,各有其姿,各有其色,各有其味儿,谁也不抄袭谁,谁也不艳羡谁。它们懂得,你抄袭不了,你模仿不了,艳羡是白搭,因为物性不同。于是每种花都循着自己生命的节律默默地生长,每朵花都卯足了劲盛开,追寻着自己生命的极致!人生,其实不也是一棵草、一株花吗?依着自然的规律,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无论风雨、彩虹,都应保持一种昂扬的姿态,直至完成一个生命个体的使命,仅此而已。

于学生,我多了几分理解与尊重,少了几分责怪与埋怨。我不会再像以前的自己或有的同事那样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颜值的高低、家境的贫富来亲疏他们。我知道十个指头有长短,一块儿地里的庄稼有饱秕,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对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梳理。因为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程度如何,只有适合学情,因材施教,激之以趣,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质量方是教学正道。于是,我带领学生披荆于书山,“抓住八种句式,读懂天下文章”,“咬定青山不放松,答案就在‘语境中”。

于教育,我也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与思考。实施新课改,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目前课改的“重中之重”。教师决定着课堂成败,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着课堂的走向;教师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着课堂的优劣成败。课堂的热闹,可能是时间的浪费;唇枪舌剑,可能缘于学生“思维”之后的顿悟交锋;表面寂静,学生的思维也可能在高速运转,正如潜流暗涌。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必将改变着他们的人生;新课程也同时改变着我们教师的教学生活,使我们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学生共同成长。

用新的理念构建新的课堂,用自己厚实的积淀为课堂提供不竭的“活水”,用创造的气魄铸造学生全新的学习品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求知的快乐,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沐浴智慧的春风,是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我相信:既然不断的雕琢,能让一块普通的石头变成难得的艺术品,那么,我们一节节精彩纷呈且富有挑战性的互动课堂,也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拥有雄鹰般翱翔的力量。

行走在教育的征程,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教育教学中某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也日渐清晰明朗,并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涉及三个要素:读者、文本和作者。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吸纳与贮存的过程,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对吸纳的知识信息的体验与内化、借鉴与表达。由于个体生活阅历、个人修养、审美情趣等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可能呈现出多样性,即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多样的解读并不一定意味着“多样的合理性”。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借着这股东风,强调文本多元释义的“读者中心理论”在教育界愈来愈受欢迎,这对于那种滴水不漏地进行灌输的“一言堂”,确能起到批评、瓦解的作用。不过,理念终归是理念,如果我们的教育实践囿于这种理念,就可能游离于教育规律之外。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尚显浅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急于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却忽视了扎实有效的训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所得必定肤浅、浮泛。我觉得,在强调文本的开放性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作者的原意,除了自主、细致的阅读之外,还需要对作者的人生际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有所了解,即所谓“知人论世”,方能真正读有所得。对于那些披沙拣金留存下来的经典作品,尤其应该如此。

这个过程需要在我们教师的导引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摸爬滚打”的阅读过程,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一套阅读程式,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素养。老师的作用在于“助读”“助学”,关键处启发,疑难处点拨,不能搞越俎代庖式的大包大揽,但也不能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由而忽视了教师启发点拨的责任。

“五十不惑”。感谢岁月拔节着我的思维,沉淀给我以智慧;也感恩人生的历练带给我的这些许的成熟。

(作者单位:河南淇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文本人生思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