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上甚深微妙法(上)

2016-11-19吴奇

师道 2016年4期
关键词:佛陀平常心师生

吴奇

释迦牟尼是人,是觉者,是圣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世人尊称佛祖。其教育宗旨普度众生,劝人向善,其教育对象无类无别,其教育智慧更是无上、甚深、微妙。

平常心,为师者最应拥有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面对如此纷繁的众生,如果生“分别心”,佛陀就不会“平等”待之,就不会“觉他”。若消除“分别心”,众生平等,就必先有“平常心”,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自度成佛”。佛,通俗理解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如中国“圣人”一样。

佛祖讲经说法皆从最平常事始,从人生日常生活之穿衣吃饭说起。举众所周知的《金刚经》言,佛陀“食时,著衣持钵,如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你看,佛陀没有服务员,一切都是自己,平平常常,自己去化缘,吃完要自己收拾衣钵,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照样踩到泥巴,回来照样洗脚。佛陀是最平凡的,行平凡之事,说平凡之话。

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对“平常心”作如下解释:平常就是道。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

作为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最平常的,每一节课也是最平常的。要想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我们就应该向佛陀学习。在薄弱学校里当老师或者教“困难生”,平常心最为重要。你的标准哪怕是抬高一毫米,你就会生嗔恨之心,你眼中的学生就会变成魔鬼。修炼自己,“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样你就会拥有平常心。

有了平常心,你眼里的孩子不是魔鬼而是孩子。有了平常心,你就会想,这些孩子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才到你的学校,就是因为他们有各种不良习惯才会来到你的学校。来学校就是来接受老师教化的。有了平常心,你的心就平常了,你的心态就平和了,你就会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交流,去帮助孩子们慢慢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良习惯。

有了平常心,你才会发现英才,开蒙启智,雨润桃李。

坐立之姿,有讲究

古人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不仅是仪表,也是规矩。对师生而言,还关乎学习。

在《金刚经·法会因由分》中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佛陀最平常的生活,但在最平常的生活中,也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其体现为,一是“次第”,不因自己是老师就不遵守秩序;二是亲“乞”,不因自己是老师,就由弟子代劳;三是“敷座”而坐。特别是第三点,很多人常常忽视或忽略。课堂上,教师站,学生坐。但我们反思一下,教师的站相如何,学生的坐相又如何?佛陀洗完脚在法座上“端身正坐”。

为何要“端身正坐”?索达吉堪布上师开示我们,讲法、听法、修行时,身体的端直非常重要。藏传佛教历来都重视身体的姿势,不管是念经还是修行,都要求身体必须端直。身不正则气脉不正,气脉不正,记忆力和修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站得直吗?学生坐得正吗?有没有七扭八歪的?有没有趴桌子的?坐立之姿,绝非小事!

何以故: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狮音

课堂上有问有答,是最平常不过的事。《金刚经》就是须菩提和释迦牟尼的问答录。在舍卫国袛树孤独园,佛陀和大比丘众一起城中次第乞食,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老师佛祖已经端坐好,做好讲课准备。

请看学生须菩提是如何做的?“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学生须菩提“即从座起”,站立向老师发问请教。发问之前先“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你看,学生须菩提“座起”“著地”“合掌”,求教态度是何等得恭恭敬敬!这是虔诚之心,也是最基本的礼貌行为!如果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更应该主动站起,恭敬回答。如今有的学生,却不懂这些礼节,我行我素惯了,有不少学生不起立、不举手,就向老师发问;面对老师的提问,老师不提醒他“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话”,他都不会主动站起来。师端生恭,这是课堂的第一层要求。

须菩提虔诚恭敬问佛:“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学生有问题请教老师,作为学生还要认真听讲。所以作为老师的佛就格外强调学生要“谛听”,要认真仔细听而不是这耳听那耳冒,要在听中生慧。师讲生谛,这是课堂的第二层要求。

互问互答,这是课堂的第三层要求。

须菩提问,佛祖答,生问师答,这是一种方式。佛祖问,须菩提答,师问生答,这又是一种方式。师生互问互答,这是第三种方式。在互问互答中,一种课堂境界就会产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在一问一答之中诞生的。儒家经典《论语》也是在孔子和弟子们问答中创造出来。智慧的课堂,一定会有师生之间精彩的问答。

反思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师生问答?有,但是不理想,没有深度。常常是教师在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当然,形成智慧的课堂,也是需要师生各自的素质的。从教育角度上看,只要教师肯下功夫,智慧课堂一定会产生的。因为学生是不断生长的人,我们作为教师的,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有耐心。

通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发现“何以故”和“须菩提”出现的次数最多。在佛的教育课堂上,“何以故”成了佛提醒学生的语言。不断地问“为什么?”是及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后面就是“我要说的重点”。

娑婆世界的人们,愚昧者众,小聪明者众,智慧者寡。自以为是者多,谦虚谨慎者少。佛所说的“法无高下”“众生修善念”最为平凡。正因为平凡,人们才不以为然。故而佛不断地“何以故”,不断地提醒!

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何以故”,也需要“须菩提”。当下,学生维生的手段不一定都要通过高考而获取。这也就意味着升学率不能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唯一,学校教育的真正功能——为学生未来成长做奠基——就应该发挥出来。

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应该向佛学习,不断地“问什么”,不断地提醒学生。评书艺术家靠什么吸引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断地给听众留下悬念,借以吸引听众。中国的章回体小说,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一回一回地吸引读者。

人都有好奇心,可是知识并不都是带有趣味的,所以我们就要制造悬念,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佛不断叫“须菩提”,作用也是如此。不断地点名,是时时刻刻在提醒,“要注意啦,这是关键!”对注意力不集中的,走神的学生,更应该直呼其名,起着“棒喝”作用!

信受奉行:学习之指南

在《金刚经》中,佛陀一而再地强调“受持”,在最后一品中,有“信受奉行”四字语作为这部经的总结语。“信”是前提,“信解受持”是修行的四个阶段,也就是教、理、行、果。相信、解悟、修行、证果。

学习不也是如此吗?在教育上,虽说学生是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在倡导自主学习,但是在受教育阶段,作为学生还是首先要“信受奉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走向自主学习。如果不相信老师,不跟老师走,那么你能学到真东西吗?

“信”是大前提。信什么?相信老师这个人,相信老师所讲知识和道理,相信自己能学好。“解”是什么?去理解,去感悟,去省悟。“受”是什么?虚心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道理及要求。“持”是什么?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阳奉阴违或是不去做或是做得不彻底,其学习结果必定与“持者”大相径庭。

在修行中,佛常言“戒定慧”。“戒”是“定”的前提,“定”是生“慧”的前提。“戒”应用到课堂就是遵守课堂纪律,去掉各种私心杂念,进入“定”的境界,即聚精会神听讲,这样的“定”能生慧。“受持”就属于“戒”的过程。

学生进入“定”的境界,要想生慧,佛陀开示我们“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

“眼耳鼻舌身意”感觉器官对应的是受想行识,通俗讲即“见闻思行”。人类学习,首先是“听”。人有双眼,只能看前看左右但不能看后;而“耳”却能够听前后左右上下四面八方。佛陀开示我们,在老师面前,要通过听闻来了解这个知识世界,即闻所生慧。这就是佛陀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谛听”的原因了。

上课认真听讲之后,还要反反复复在心里思维,也就是要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由老师讲的变成自己的,要明白学习规律,要学得明白,想得贯通。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思能生慧”

听思之后,还要修。为什么呢?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上课学习听得很明白,但没过一天或是几天,又忘了。学习这东西可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再三修持的,即要温习、要练习、要巩固的。反复思考反复巩固,最终获得牢固的知识和能力。

“戒定慧”,“闻思修”,“信受奉行”,最终是“皆大欢喜”。

(作者单位:天津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佛陀平常心师生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春·遇见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平常心心常平
最后的说法
养身与养心
给女儿的考前须知
平常心
麻辣师生
最美的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