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意识 发展语用能力
2016-11-19於丹
於丹
【摘 要】当语用成为教学的关注焦点时,就要警惕缺少思维含量的语言运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富有思维含量的语用能力,需要用一定的文体意识找寻文中隐藏着的语言规律。用文体意识观照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应对文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及不同年段中的同类文体加以关注,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语用能力 文体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缺少思维含量的语言运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追求片面的语用,将“语用”仅理解为书面语言的操练,没有“理解”参与的语言“运用”,不是完整的思维过程。又如,脱离语境的语用,忽视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舍弃语境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也是不可取的。再如,学生在照样子写句子时,只把原句中的个别词进行机械的无意义替换,并没有激活其生活经验,更没有将感知认识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行运用表达。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思维含量的语用能力呢?
一、寻语用规律亟需文体意识
利用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用思维,提高语用能力,是语用教学的真正目标。作者特定的思维结构、语言形式、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等,会以不同的文体呈现,相同的文体有相同的内在规律,请看几种文体的比较:
可见,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有着显著差别,不同的文本隐藏着不同的语言规律,这规律就是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基础,基于文体意识,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有吸收才有表达,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中,从而拥有言语智慧呢?笔者在实践中推导出这样的模式: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直面文本,对文本提供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然后关注语义内部的规律或特定语境下的得体表达,引导学生认识特殊表达与特定文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实现语言运用。要把握好这关键的中间环节,就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在文本中挖掘出语义内部的规律,分析特定场景下的得体表达,最终让学生产生有效的再表达,将言语智慧投向语言运用实践。
二、用文体意识关照语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目标及阅读方式加以关注,基于文体意识,就能更好地发展语用思维,培养语用能力。
(一)关注文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
在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增加思维含量,就得关注文本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重点挖掘文本在不同文体语境下的独特“意蕴”。
1.描写方法——据文体语境区分
一个词用得好不好,一种表达方式妙不妙,单独考虑意义不大,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体语境中,其巧妙之处方能显现。以环境描写为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六年级下册《各县特色的民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
上述三例同属环境描写,《穷人》是小说,其目的是为了烘托桑娜忐忑的内心世界;《白杨》是散文,其目的是为了反衬白杨的可贵品质;《各具特色的民居》是说明文,这里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交代清楚客家民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学生如果能结合文体的具体语境来领悟其要义,就知道自己运用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实践。
2.表现形式——与文体语境相合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以“意象”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寓言常把简单的道理隐藏在简短的故事中;散文通过情境来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说明文也是小学教材中一类典型的文体,准确严谨是它突出的表现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月球之谜》在阐述不解之谜时,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论述其神秘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独有的表现形式进行语言迁移,让学生在交流收集的资料时模仿文本,先介绍月球的奇怪现象,然后根据独特现象进行提问,最后利用资料进行论述。这样的语用教学既利用了说明文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与文体语境相融合,让学生的语言运用做到文“适境”,言“得体”。
3.结构特征——随文体语境而变
不同文体的结构是文本语境的载体,如《桂林山水》是总分结构,《颐和园》按游览路线展开。我们的语用教学,要抓住文体的结构特征进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脉络清楚的游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找过渡段,先画出作者游览的线路图,再学导游根据线路图介绍行程的主要途经地及景点安排,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语用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这样的文体结构后,能改变自己写游览文章时最常用的“先到哪里,然后到哪里,再到哪里”的形式,将合适的结构形式在同类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不同学段中的同类文体
各类文体分学段反复呈现,教师要明确各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这类文体的教学价值。以童话为例,不同的学段,语用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应是不同的。
1.第一学段:激发阅读兴趣
第一学段的童话,情节有趣,易于认知,目的在于让学生喜爱阅读童话,在兴趣中感知童话的美好。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教师可这样设计。
(教师播放课文静音动画)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想请小朋友们做做配音演员,可要看仔细了!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在这里教师利用给动画配音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也培养了听说读多方面的语用能力。还可采用角色扮演、交际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
2.第二学段:体会语言特点
第二学段童话的学习要求集中明确:“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这就要求更多地去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时,可这样设计。
师:大家品读了一个个奇妙的画面,探寻到了花园变化的原因,接下来,又将发生什么呢?请发挥你的奇思妙想,续编奇妙的故事吧!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续编童话,以巩固对童话奇妙语言特点的体会和运用,引导他们进入对童话的理性把握阶段。当然,还可以借助围绕童话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对童话这种文体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3.第三学段:领悟主题表达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第三学段极少数同类文体的经典代表,我们更要利用好它进行教学,如结构上的多次反复、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等,教学时可这样设计。
师:对比课文的前、后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梦想是完全相对的。
师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痛苦与欢乐,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还会产生追问。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继续就主题结构进行提问。
上述教学涉及体会童话的结构特点,关注主题表达的深刻性,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思维的矛盾,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就是童话类文本学习更进一步的要求,达到了抓住本质的高度。
我们要基于文体意识,因文而异地选择语用资源,发展语用思维,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臧松刚,阎宗学. 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审视与重构[J]. 小学语文教学,2013(8).
[3]熊生贵.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J]. 小学教学设计,2013(1).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小学 3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