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点亮人物
2016-11-19孙晓岑
孙晓岑
在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人物描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形象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不仅可以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展现其内心世界,体现人物性格,还有助于提升文章层次,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古今中外的各类文学名著也将塑造人物作为最重要的写作目的之一。于是,一个个鲜活、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也成了这些名著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初中生并非作家,中学生的作文也因为篇幅有限,思维层次有限等诸多原因,不可能长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初中生作文中的人物形象必须用只言片语就让其立体化、具体化、形象化。那么如何在几百字的篇幅中就成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这个人物亮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微言大义”来塑造人物形象。微言指简洁含蓄的语言。大义:本指经书中的深刻含义,后来指大道理。“微言大义”泛指用含蓄微妙的语言昭示出深远的大道理。儒家经典著作《春秋》就是微言大义的典范。《春秋》在记述历史过程中,语言简洁,孔子不直接表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在笔法中暗含褒贬,后世又叫“春秋笔法”,这种做法为我国古代学者所褒扬。
例如:如《郑伯克段于鄢》这个题目。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郑伯的形象也得以成功塑造,简单的言语,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可以学习《春秋》中“微言大义”的方法,但是我们塑造人物时使用的微言大义的不是为了揭示多么深刻的大道理,也并非单纯的对人物褒贬,最主要的目的是在有限的篇章内塑造出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首先我们可以向伟大的作家学习。来欣赏一下伟大作家是如何“微言大义”塑造了这些随着时光流逝越发熠熠生辉的人物的。
《红楼梦》中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是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第一次正式出场时对王熙凤的外貌和神态描写。篇幅非常短小,只几十个字就成功塑造出了王熙凤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的威严、刁钻与狡猾。尤其是“威不露”和“笑先闻”六个字的神态描写,可谓微言大义,暗示了王熙凤这个封建大家庭主妇的泼辣、精干、两面三刀的形象。
《孔乙己》中孔乙己: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一段对孔乙己的刻画并不复杂,围绕着孔乙己由于自己死要面子生造的“窃书”与“偷书”不同的理论来描写。首先第一句神态方面的细节描写?:“张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立即就写出了孔乙己被人提起见不得人的事情时候的紧张、羞愧和死要面子。接下来的语言描写不仅包括“窃书”与“偷书”理论还有后面的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虽然孔乙己的话不长,但是他的理屈词穷,自命清高已经充分展示出来。最绝妙的就是孔乙己话中的两个省略号,简直将孔乙己当时的不自信而又要据“理”力争、死要面子、下不来台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两个省略号可谓将“微言大义”用到了极致。
《背影》中父亲:
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段普遍比较重视的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但是外貌描写不能忽略,比起动作描写更加显示出微言大义的力量。“黑色小帽”和“黑布大马褂”看似是无用之笔,其实一方面正符合祖母刚刚去世父亲热孝在身的特点,同时也与全文的悲哀、凄凉的氛围一致,更重要的是这样普通的灰暗的衣服正暗示了父亲老境的颓唐与失意。这与下面父亲艰难的动作描写形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父亲对我的深刻关怀是不以自己的境况为转移的。最最朴素的辞藻,最最直白的描写却拥有最为感人的力量。
《祝福》中祥林嫂: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會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段对祥林嫂从外貌、神态到她的用品都进行了描写。全面展示了祥林嫂贫困、窘迫、深受迫害对生活绝望,行尸走肉一般的形象。从“破碗,空的”“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可以直接看出祥林嫂处境的窘迫、贫困。作者不直接写“破的空碗”,偏要将“空的”二字后置,更加突出了这两个字的分量,突出祥林嫂一无所有。作者写其中最绝妙的应该是她的神态:“木刻似的”自然可以看出她的毫无生气,已经对生命了无希望。但是又写她的“眼珠间或一轮”,似乎说明她的一丝生机,但是这一点点的生机反倒更加反衬出了祥林嫂的行尸走肉的形象,只有眼珠能动罢了,还是“间或”一动。对祥林嫂的神态描写,可以说寥寥几语却形神兼备。可谓塑造人物的微言大义。
《列夫·托尔斯泰》中列夫·托尔斯泰:
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表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本段中茨威格着力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神,在茨威格笔下,这眼神可谓内涵丰富。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像手术刀,像X射线”“像村妇”刻画出了托尔斯泰眼神的魅力。又加以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眼神的议论,短短一段话便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跃然纸上。
《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在《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并非文中主要人物,但反映出了文章的背景,也是作者离开东京来到仙台进而得以遇到藤野先生的原因之一,同时衬托出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并未面面俱到地描绘,单就其最有特点的辫子展开描写,“油光可鉴”“标致”等反语寄寓了深深的讽刺意味。几个简单的句子、几个生动的词语便使清国留学生的可叹、可鄙又可笑的形象深入人心。鲁迅刻画人物的非凡能力可见一斑。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作家笔功深厚,都抓住了人物特征,或从外貌,或从语言,或从动作,或者几方面相结合对人物进行描摹,善于把描写的笔触停放在某一点上精雕细琢,微言大义,所以才塑造出这么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怎样运用好“微言大义”这个方法呢?
首先,细心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普通的却不为人关注的场景或细节。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够抓住最有表现力的细节,做到微言大义。
其次,关于外貌描写,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从头写到脚看似描写全面,其实并未突出特点。正如有些同学写人物永远都是大大的眼睛双眼皮,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口。应该先找到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再将其放大,使其个性化,细节化。上面例子中茨威格仅仅就托尔斯泰的眼神详细描绘,却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点亮人物。
在人物刚刚出场的时候可以用人物的外貌特点来暗示其性格特点,再在后文用事例印证,更显得文章构思完整成熟,记叙事例与描写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无比鲜亮丰满。上例中曹雪芹对王熙凤一出场的安排就暗示了其性格特点。
第三,语言描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身份特点,上面例子中孔乙己那样的穷酸书生的语言特点就要体现其迂腐、死板、掉书袋的特点。在突出人物身份的时候通过语言,有时只是一个语言细节就可以点亮人物。
第四,很多时候细节描写更能彰显出微言大义的魅力,例如《背影》中父亲的黑色小帽和大马褂,祥林嫂眼珠的间或一轮等。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修辞方法,例如比喻、夸张和反语等。上面例子中鲁迅对清国留学生这样的反面人物就毫不留情地运用反语进行讽刺。
名著中的人物就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光彩照人。写人物的作文是中小学生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题材,初中生作文中的人物虽然不能如此熠熠生辉但也可以利用微言大义的写作方法点亮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一篇佳作。
[佳作示例]
母亲
南京市新城中学黄山路分校 陈冲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刘安
在我以及熟识我母亲的人心眼儿里,我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但她又有超常的毅力,每天她上下班都要骑上十公里的自行车。于是,她便练就了一身壮硕的肌肉——当我表现不好时,便抡起近乎与我小腿般粗细的大臂冲我来一个不轻不重的耳光。没有火辣辣的疼,但耳边的嗡嗡声一直挥之不去。也不知我現在的听力低于同学是不是因此缘由,但她打我耳光已是少之又少了。
每天晚上,妈妈都一直陪着我写作业,要么为我准备水果,要么帮我检查作业情况。等我的作业完成之后,她才能安安心心地做她自己的事情。一天晚上,我照例把完成了的作业推给桌子对面的妈妈。妈妈没有动静。我抬头一看,妈妈竟然靠在椅背上睡着了,歪着脑袋,仰面朝天,鼻子里打着微弱的鼾声。我抑制住叫醒妈妈的冲动,不由细细地端详着辛劳的妈妈:头顶的白发刺眼地竖着;眼角的鱼尾纹即使不笑也很清晰可见;脸上的雀斑好像又多了一些;手背上也因为许多皱纹而显得格外粗糙;熟悉的睡袍袖口早已磨破了;胸口因呼吸而一起一伏,纽扣的反光刺得我眼睛生疼。
哦,亲爱的妈妈,您像一盏灯,燃烧着灯丝——您的青春年华,为我换取温暖与光明。从崭新到陈旧,这盏灯,用短暂的陪伴,温暖了我,照亮了我,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妈妈,虽然有一天,您终将老去,但您给予我的光与热,将永存!
点评:本文的作者不仅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从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深刻的感情,从细节中表现出母亲对儿子全身心的付出。本文选材平常却能动人是因为在刻画人物时能够抓住人物典型特点做到微言大义点亮人物,磨破了的睡袍袖口体现出母亲为儿子为家庭的牺牲,灯下妈妈的纽扣反光更是以小见大,含蓄地流露出儿子对母亲的心疼。
(作者单位南京市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