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图片打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情商
2016-11-19李欣女
李欣女
摘 要:在新课改的目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合理运用图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现今教学工作中师生共同面对的问题。讲述了图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供专业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图片;教学手段
一、图片内涵
历史图片具体包括在相关教材、课外资料等内容中,是可以解释或表达具体历史内容和现象的图像。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漫画图、示意图、实物图、景观图、统计图等等。采用这些图片可以进行历史知识的传递和讲解,图像包含的知识内容丰富,准确性更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一种十分有效且科学的教学手段。
二、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将自己找到的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真相,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虽然在很多的历史课本教材内容中包含了一些实例图片,可是由于图片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感受效果不好,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部分历史老师过分地重视关注知识点内容的讲解,并没有将图片的内容和知识融合到一起,学生主体对于图片的认识不够深刻,造成图片失去了作用。图片是一种历史的展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片的作用,反映历史的真实性,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课堂更加丰富和有趣,这是对于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推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2.培养观察能力,启发思维
以往老师过分地重视文字教育过程,将历史教育工作当作是为了应付考试。可是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们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越来越看重。将图片教学运用到历史课堂上,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图片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让学生通过图片对于历史事件有更加形象和直观的观察和思考,将图片和历史问题结合到一起,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实现自我思考,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3.提升学习效率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注定他们对新鲜的事情感兴趣,初中历史课本中过多的文字描述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过多的叙述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低,时间久了,感觉非常厌烦,出现逆反心理。将知识点和历史图片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老师将知识关键内容融入图片中,可以让学生主体主动思考,将那些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带动学生热情,激发学习潜力,提高课堂时间应用效率。
三、歷史教学中图片运用的原则
1.老师在进行相关图片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关联性原则,将图片内容和课本内容结合到一起,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图片的寻找
初中历史是整个历史学中的基础内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有所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是主要的要求,基于这种基础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老师对于图片整体的方向具有把握,不应该过分重视图片吸引力而忽略了基本目的,避免图片过于混乱而失去原有的意义。
2.老师选择的历史图片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课堂氛围
初中生处在叛逆期,对于各种新鲜的事物都会感到好奇,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和接受能力,以每节课中心为出发点,找到适合该年龄层次和性格特点的图片,让图片帮助老师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降低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提升教学效率。
3.图片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如今我们大力地推广素质教育,初中历史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图片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选择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
四、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应用
1.一图多用
利用历史图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对于同一图片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带领学生展开对比学习和关联性历史知识思考。从同一幅图片中挖掘出多方位的历史信息,避免单一片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我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能力。
2.多图并用
老师合理利用不同历史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材料图片,总结分析出其中包含的历史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在图像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最后解决问题,梳理知识点,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对于整体的方向有明确的把握。
3.掌握规律,图文转换
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知识点比较多,难以记忆,不同的历史事件之间关系密切,前因后果比较复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历史图像转化成具体的知识内容,分析实际的问题,做到将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将表层历史问题深度化,方便学生灵活地掌握,图文结合,将图像表达转化成文字表达,让图片带动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峰.中学地理图像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
[2]张华.图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