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课程应用型教学的探讨
2016-11-19程婧
内容摘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概念,对秘书学本科《演讲与口才》的教学提出新的理念和模式,着力进行课堂改革和创新。从学科定位、心理素质、实用素质、翻转课堂、考试方式、教师能力等六个方面对教改进行探讨。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课程 秘书学本科 应用型教学
在高职院校中给秘书专业定下的专业名称有“文秘办公与自动化”、“涉外文秘”等。职业院校在对秘书这一职业教学的研究从未中断,相对本科的秘书学教学研究也较为成熟。近几年,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提出,在大学本科中,一些原有课程的教学也应随之改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秘书学本科就是这样一种能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学科,培养的人才是能够为地方企业或行政单位所用的一门学科。而应用型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职业选择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孔子曰:“因材施教”就是对应用型教学最好的依据。秘书做为领导的助手,如果以传统教学方式去教育学生,必将产生高分低能的学生,于社会未必有用,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演讲与口才》课程应从这几个方面加强对秘书学学生的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
一.找准秘书《演讲与口才》的学科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于传统的本科设置应当有所区别。秘书学在之前很多往往被挂靠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设置下,导致无法正常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秘书人才。传统的《演讲与口才》通常都是放在语言学类别中进行归类,并且做为全院公选课或者选修课开给学生,占所有学分中很少的一部分。演讲与口才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演讲兴趣,而应该从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上去理解,而演讲与口才,更适应秘书学科发展的部分应该是口才。从锻炼学生的口才的角度和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开发的角度上来说,演讲与口才的学科定位应该是语言学、管理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并且做为限定选修课或必修课让每个秘书学的学生修上这门课程。
二.结合秘书心理学,加强演讲与口才心理素质的培养。
演讲与口才的受众和对象是人,秘书演讲的对象是领导和同事,秘书演讲学当中首先应加强演讲心理学的内容。学好心理学是演讲与口才的必经之路。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类有四种气质:多血质、粘液质、经质者、胆汁质。虽其以体液作为气质类型划分的依据不够科学,但是也可根据这个简单将听众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人能接受的演讲风格也不尽相同,为了培养使受众更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需研究其心理特点和偏好。很多《演讲与口才》教科书中并未将这一项内容写入,而对于秘书学的学生来说,将心理学作为其研究对象,意义极其重大。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首先应让说话者有角色意识。秘书的角色意识在秘书心理学中对秘书这一角色进行了很好的定位,让秘书对自身的角色有清晰的认知。角色认知当中应把演讲者的自信心放在心理素质培养的首位,通过在工作实践中的调节,提高个人的角色技能,客服角色紧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调整好内心的期望值,把个人的需要和工作的需要统一起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自信,养成良好的口才习惯。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还应该加强演讲者本身心理素质的锻炼。让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特色,设定不一样的演讲。比如说性格内向的人总以为自己不善言谈,因此不能很好的在台上进行演讲,那是因为没有找准自己的演讲风格。性格内向的人心思缜密,演讲时更适合用真诚和故事娓娓道来。性格外向的人可以用嘻哈和搞笑的风格来阐释内容和升华主题。这类型的课程应根据不同演讲者的性格来确定和培养演讲者的演讲风格,在课程上就需要加强每个学生的个人个性风格培养,在教学中应融进一对一的教学方法。
三.结合秘书实训,加强演讲与口才实用素质的培养。
《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课程中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训练是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相对秘书演讲来说,秘书口才应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而口才特别应注重实用训练。
加强口才训练,首先应结合情景和场地。《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这本书提到,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大量专门人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虽然在演讲与口才中,对普通话的训练应该加强并做为重要章节来讲授,但是作为为地方培养的人才,还应该加强情景训练,这个情景就是学会跟当地民众打交道,学会与不同单位的领导打交道。比如说南方和北方有自己的地域差异,领导对秘书的要求也有不一样的表现,北方人直爽,不喜欢绕弯子,对心直口快的员工仍然抱有宽容的态度,但是南方人心思细腻,接受不了过分心直口快的员工。在教学时应把这个理念灌输进去,教学生因地制宜,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练口才。
其次,实训的内容应采取阶梯式教学。阶梯式教学即:从吐气—正音—态势—朗读—口才—演讲。这个阶梯采取从内到外的逐步练习。吐气练习是从声乐学中的发声练习演变而来,练习的过程教会学生们掌握一定的呼吸方法,学会运用气息发声和气息控制的方法(即横膈膜的呼吸方法),和发好共鸣音。发声练习是为了让语言听起来更具有感染力,让说话的人说话不会太吃力。正音的训练是普通话训练当中的吐字归音训练,虽然说这门课程只要能够正确运用演讲与口才的技巧,但在大学的课程当中,正确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是课程的要求之一。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的练习来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用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动地表现说话的情感和内容。态势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演讲与口才中应具有的行、站、坐、礼,演讲者将通过姿态语言传递给观众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演讲内容,在与他们对话和交谈的时候应具有的眼神和姿态表达也能让交谈的对象理解和接受自身的观点。朗读训练不是单纯的照念字词句,它要求朗读者通过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表达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体味然后有感而发,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的表达出应有的情感。只有能很好的朗诵别人的作品,才更能通过理论作品的训练,写出自己的优秀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口才训练以课外训练为主,结合不同的情境,要求学生掌握好辩论口才、演讲口才、交谈口才、公关口才、销售口才、求职口才、主持口才、谈判口才、旅游口才等技巧。最后回归到演讲,演讲是以上所有内容的综合训练。通过这样的整体训练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升华。
四.翻转教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
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用这样的翻转课堂的理念,教师下载一些视频给学生观看,放在学习的互联网上让学生主动学习演讲和口才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例如这样的一些栏目学生看后反映能从中学习到不少知识,如:《青年中国说》、《超级演说家》、《国际大专辩论赛》、《开讲了》等。教师在学生看完这些栏目后对节目中人物的态势、语言、演讲、辩论技巧等与学生相互探讨,寻找视频中的亮点和处理的不完善的地方,让学生对照进行练习。还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互评和互说,并且模仿当中的情境进行主持演说、演讲演说等,学生通过这样的翻转课堂学习,加强对演讲与口才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演讲与口才的运用能力。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和训练手册,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在课外进行训练和学习,教师除在课前或课后答疑时进行集体指导外,根据个别学生的表现情况,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通过鼓励学生课外自学,在寝室相互之间模仿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学生的整体水平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改变传统考试模式,运用“三比赛”“一视频”的考试考查方法。
地方本科院校对许多课程都采用笔试的考试方法。演讲与口才的考试方法是否适用于笔试,也有不少人对此进行过讨论。然而运用笔试,不能将这门实践性课程的精华体现出来,不能全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三比赛”“一视频”的考查方式。
“三比赛”即: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考核内容包括课堂上讲授和训练的所有内容以及相关拓展延伸的内容,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演讲比赛,教师选出多于学生人数的演讲题目,由学生抽签确定自己的演讲题目,给一定的准备时间。教师从学生中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一起担任期末考试评委。设定场景,按抽签顺序上台演讲,每人控制在3~5分钟。辩论比赛,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手准备一个辩题,教师从学生中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一起担任期末考试评委。根据辩论的逻辑性,条理性,语言优美度,反应灵活度对每组选手和每个选手进行评分。朗诵比赛,教师选出多于学生人数的朗诵题目,由学生抽签确定自己的朗诵题目,朗诵的内容有诗歌、议论文、散文、小说等,根据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感染力对学生评分。当然,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的内容都框定在秘书应掌控的范围内,如秘书竞聘演讲、公众演讲、政治辩论等。
“一视频”即学生录一个5分钟与陌生人交谈口才的视频,教师根据学生交谈的内容进行评分。目的主要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口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考试时跳出学校的目标范围,与社会上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可以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交谈技巧、运用语言的能力等。有一位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走上大街进行销售口才的考试,在短短几分钟内运用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技巧成功的推销出了几件产品。该学生在跟老师交流中说“《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际运用率很高的学科,通过学习了相关的技巧和方法,我感觉与人交流更有自信,说话的方式也更多样了,也更愿意接触不同的人群。”
六.加强秘书《演讲与口才》教师队伍的培养。
《演讲与口才》的教师队伍也值得大家去关注和探讨。在这样一门平时只作为选修课的课程来说,教师队伍一直都得不到重视,没有专门一支研究演讲与口才技巧的教师队伍。上这门课程的教师要么是上普通话的教师,要么就是随便找个老师兼上。上课的老师由于不是专业队伍,一般都是照着教材随便应付,使得一门本来非常有趣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师的观念,正确认识演讲与口才教学对于当今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1.地方本科院校应培养一批对演讲感兴趣的老师组成演讲与口才的教师队伍。针对秘书学专业,教师应是秘书学专业老师组成。结合不同专业穿插专业内容形成具有专业性的特色演讲与口才课程。这批老师应是由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老师组成,形成教学梯队,让课程能够很好的传承。
2.用“板块培养法”提高《演讲与口才》教师的职业技能。
第一板块是基本技能培养,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和读写技能;第二板块是职业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各专业职业语言技能、活动辅导技能、教学媒体制作使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第三板块是教育管理基本技能培养。包括集体教育技能和个体教育技能训练两项内容。通过一系列途径培养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演讲与口才教师队伍。
3.推送教师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树立标榜。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老师应在口语训练当中成为学生的标榜,学校应选送课程老师参加各类的演讲比赛和各类的语言竞赛,提高教师的竞赛水平,才能抓好学生的演讲与口才技能,树立学生心目中的标榜。只有通过这样的师生同时进步,师生共同培养的模式,才能跳出固有的传统授课思维,让秘书学本科《演讲与口才》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对社会有价值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秘书口才》.包镭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
2.《高等教学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钱国英,徐立清,应雄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3.《秘书实用心理学》.潘慧莉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4.《秘书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谭一平著.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2.3
(作者介绍:程婧,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